认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认识论有很多大问题:什么是知识?知识和意见的区别是什么?知识需要确定性吗?知识的限度是什么?知识事实上是可能的吗?(这个问题是“中心保持不变吗”这个问题的认识论版本。)
“知识”这个词似乎有点妄自尊大,但是我们对它都很熟悉,我们每天都会多次使用“知道”这个词。
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我以前知道这个词用法语怎么说,但是现在忘了。
她知道测试上的所有材料。
我们不知道他今天会到。
在日常交谈中,当我们说“知道”的时候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当我们说某人知道某事时,或多或少意味着他或她能够按照要求提供正确的解答。但是,无论公正与否,哲学家对有关“知识”意义的这种解释并不满意。事实上,在哲学史中,这种不满古已有之。我们已经看到,在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坚持比常识所提供的更为严格的知识概念。
西方哲学从开端到现在,哲学家倾向于聚集在两个相反的阵营里。第一个阵营的理论现在被称作理性主义,他们把知识的首要来源视作“理性”,理性通常被理解为逻辑、数学的应用,以及某些情形下的天赋观念,或者对所有人类来说是天生的心灵结构的应用。第二个阵营的理论现在被称作经验主义,他们不把人类的心灵视为知识的源泉,而是将心灵视为“白板”(正如经验主义的成员约翰·洛克在18世纪提出的那样)。对于这些人来说,知识的真正来源是观察,观察提供了通过五种感官得来的,并由此“书写”在“白板”上的材料。最激进的理性主义者认为所有真实的知识都是先天的——知识独立于感觉。而经典的经验主义者似乎认为所有真实的知识都是后天的——知识只是起源于感觉。也就是说,激进的理性主义者认为,没有被称作后天知识的东西,激进的经验主义者认为,没有被称作先天知识的东西。如今不再有人持这两种极端观点(当然,少数某些人对这两种范畴都否定),但是,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在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在本章将讨论理性主义,从他最早的支持者,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开始。
非常非常坚信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