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结 论

在结束本章之前,我要提醒我在导言中说过的有关客观性的话。在本书的每一章,我都试图以非常直白的方式来陈述材料。当然,我的偏见还是会有意无意地从这儿或那儿冒出来。并且,我会对我们研究的哲学观念做出评价,但已经尽量使其不失偏颇。但是在每章的结尾部分,我都毫不掩饰地给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与你前面读过的篇章中得出的结论迥然不同。如果确实不同,我们的分歧就是对你的邀请,邀请你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以论证的方式进行辩护。好了,现在你们已经被“警告”过两次,我们往下继续。

柏拉图认为哲学始于惊奇。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以这样一行文字作为自己一本著作的开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根据这个古希腊的观念,我们天生就是哲学家。我们是“哲学人”。如果这种乐观的图景是真的,我们就不需要证明对哲学产生兴趣是合理的。如果有人因为看见你挟本哲学书而问你为什么研究哲学,你只要回答“因为我是人”,这就可以了。

敏感的青少年为生命意义烦恼;而他的父亲正经历一场中年危机

这种古希腊观点有一定道理。如果一个人从未就那些“大问题”发问,他的灵魂恐怕必定会枯萎。当然,大多数人都没有成为专业哲学家。(但是,“专业哲学家”这个词有点奇怪。从希腊人的观点来看,这和“专业从事做人”有点类似。苏格拉底地下有知,一定会被吓坏的!)我们中的许多人也不会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哲学思考上。此外,也有一些人比其他人天生更像哲学家,也就是说,哲学气质这种东西说不定确实存在。是什么促使我们进行哲学思考呢?有时候是我们体内激素的作用。敏感的青少年花大量时间为生命、死亡、艺术(如摇滚乐)和社交等事情的意义而烦恼。但是,当许多人经历中年危机时,这些大问题会再次出现。但哲学追问却并非由激素作用所引发的。有时候,最无足轻重的事情能和最富戏剧性、最令人痛苦的事情(如失去亲人、朋友或恋人)一样,使我们陷入哲学深思之中。这种经历使我们觉得,至少是片刻觉得,中心并非保持不变。但我们并不是只在上述这些时刻才进行哲学思考,我们一生都是哲学家。我偏好希腊观点或罗素的观点,即哲学思考强化了我们的人性。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从来没有进行过哲学思考的人是不完整的人。如果这种观点冒犯了你,我为此感到非常抱歉。

所以,如果人命定要进行哲学思考,为什么不做得更好些呢?为什么我们认为吃饭、开车和挣钱这样的事情就应该好好做,而对大问题的思考就可以马马虎虎,无关痛痒呢?让我们在这方面也有点儿德性(arete)吧。因此,我建议你们将自己视为“专业人士”,哪怕只是这一个学期。对于你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将是你们人生中唯一上过的哲学课。这些哲学课程并不是每天都能喝的下午茶。当然,你们的大学规划会有许多压力,但这恰恰让我们更有理由认真地对待这门课。

我们可以像读名著小说那样去阅读哲学家及其理论。著名的小说家(塞万提斯、福楼拜、勃朗特姐妹、陀思妥耶夫斯基、艾略特、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等等)给你一副有魔力的眼镜,邀请你透过这副眼镜看世界。他们对你说:“如果你透过这副眼镜看世界,你会看到前所未见的景象;而你一旦看到,就会永远拥有。”真正好的哲学也是如此。哲学观念提供给我们的是对世界的可能解释。世界非常复杂,我们对它的解释越多,这些解释对我们而言就越有用,我们就越能在这个世界上过得自由而富有成效。哲学观念就像工具,我们拥有的工具越完备,工作起来就越有效率。

20世纪的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曾充分运用现在通常被称为“维特根斯坦的鸭/兔”的图形来对之进行说明。这个图形是一只鸭子还是一只兔子?当然,说它是鸭子或兔子都可以。“它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这里提出。我的意思是说,与我们最初的认识相比,世界更像维特根斯坦的这幅图。要想对生活提出的问题作出创造性的解答,就需要我们具有对世界作出多方面解释的能力。哲学为我们作出这类创造性的解释提供了工具。通常,比起只允许两种解释(不是鸭子就是兔子)而言,世界要更加多样化。这颇像奥德德里奇提供的以下这个图形。他说:“请以以下五种方式来看这个图形:(1)悬挂在框子中的正方形;(2)从顶部向下看的灯罩;(3)从底部向上看的灯罩;(4)往隧道里看;(5)截去顶部的金字塔的空中俯视图。”

鸭/兔图

在考察过一些哲学工具以后,即使我们永远不把它们当作对世界切实可行的解释而加以运用,我们也能从中获益,因为我们可以用它们来对日常信念进行批判分析。如果我们得出结论,日常信念经受住了哲学的详细审查,岂不更好。我们可以把亚里士多德的话换种方式重新解释(变换时可以稍微自由些),从使你找份工作这方面来看,哲学可能是所有学业中最无用的,但它仍然可能是最好的。 np2LEV73xvt8uNpKxwWJX1G9iXtV/uB7dcNSyhl7oubdPRvFtwndQy5sjdIJkY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