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3 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下的粮食安全战略

1.明天谁来种地?

美国学者布朗曾两次提出“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一度引发决策层的高度警觉,也曾经深深刺痛了我们的自尊心。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挺直腰杆回答,中国人自己来养活自己!谁让我们有这样的底气呢?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农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目前,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仍然是养活中国的主要力量。然而,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传统农业经营户不断减少。我国现在进城务工人员超过2.4亿,城市化进程,每天都以吞并20个行政村的速度使农村逐步“萎缩”。如此下去,若干年以后,农村是否会从地理概念、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方面逐渐消失?中国的自耕农群体是否也会随之而逐渐破产或消失?目前,农村劳动力供给不仅面临着只剩下妇女、老人、儿童组成的389961部队的问题,而且面临着缺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问题。我们不只出现了“民工荒”,还出现了“农民荒”。我们不禁要问一句:“十年之后,谁来种地?谁来养活中国?”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型经营主体正在不断影响和改造着传统农业。在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减少的背景下,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主体正在迅速壮大,很多农产品生产已经形成了“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此外,培育农村专业生产经营大户已成为提升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当务之急。但是,目前的体制机制还未理顺、政策扶持亟待到位、土地流转不够畅通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专业大户的进一步发展。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些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同时也催生了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而言,公共服务机构不断调整完善,向兼顾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供给、协调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维护农民的经营利益,提高农户在市场经营中的地位。但条块分割、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极大地压缩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领域;龙头企业虽然可以有效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但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带动农户的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世界农业发展进程中,各国都依存于本国社会经济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新大陆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在美国,一系列政策使得土地经营者权益得到保障,又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了经营风险,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大型农场规模化经营的各种成本。而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虽然其农业生产经营凸显了很强的组织性和高效性,但是在食品供给与国家安全上仍具有很大的弊端和风险。日本政府虽然制订了完善的法规,但是经济政策调整经常失误,加之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快速流失,使得日本农业的发展偏离了预想的农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农户的经营和生产能力。欧盟国家例如法国的情况居于前两者之间。法国因自由贸易主义政策付出沉重代价后开始反思以往的经济政策,转而高度关注农业问题,并采取措施对农业及农民予以大力保护。1992年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后,农民获得了按生产经营规模发放的直接补贴,农民获得的直接补贴已经占其收入的25%以上。20世纪末,法国政府又加强了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推进其农业补贴政策进入新的改革阶段。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农业发展也因此呈现出多层次和不平衡性。基于这种情况,《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按区域划分为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大类。重点推进区域具有地势比较平坦、水土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等特点,从而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提供了良好基础。针对该区域的特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主导思路是发挥种养大户对传统承包经营户的带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对专业大户的培育进程。同时,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但考虑到农业安全问题,不鼓励大型资本直接租种农民土地。率先实现区域是我国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而该区域的现代农业经营与建设主体发展速度快、创新模式多,农业生产或服务企业也逐步呈现出集团化、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趋势。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加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鼓励物流企业、代理商、配送中心、批发商等经营主体加入进来,构成现代农业基地和园区。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由于该区域突出生态保障功能,政府对农业环保措施的补贴政策、对农民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的鼓励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公共服务机构、专业合作社、相关协会等农业组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也会增强农业环保效果。这些组织可以利用专业优势,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咨询和服务,推广可持续农业研究新成果,并且宣传环保型农业的内容和意义。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提供经营管理荒地、诊断土壤问题、销售有机肥料、开辟绿色观光、宣传农业环保等创新型服务。

2.未来粮食生产的潜力何在?

首先,要不断加强耕地保护措施。根据测算,东南沿海省份工业产值每增加1万亿元,它们的粮食播种面积就减少87.1万公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分析预测了中国在未来的可耕地改变为非农业用地方面的主要趋势,并根据这一趋势测算了未来耕地数量和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是未来耕地总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就必须维持优质的农用耕地,必须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和行政措施,提高非农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研究显示,加强耕地保护措施,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将对保证可耕地数量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到显著作用。

其次,要逐步实现节水农业。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足够的水资源量是粮食安全的硬指标。目前来看,我国水资源存在区域性、季节性的不平衡,而且淡水资源污染严重,只有走农业节水之路才能保障粮食安全。近20年来,全世界的喷灌和微灌面积平均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总面积已达到2 400多万公顷,美国54%的灌溉面积采用喷灌和微灌技术,以色列则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其中微灌占一半以上,欧洲国家的喷灌和微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我国节水灌溉近年来发展也很快,其中喷、微灌面积年净增300万亩以上,喷、微灌面积之和达到6 600万亩,增速居世界第一。但是,喷、微灌面积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仍然很小,仅占不到10%。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灌溉技术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用水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农业用水的短缺状况。

最后,要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20多年的实践表明,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又走出了财政支持农业生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子。数据显示,2010年年底,中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数字。但是,不管耕地数量多大,我们都应当看到,平均而言,耕地中有78.5%的中低产田,其中,中产田面积占37.3%,低产田面积占41.2%。针对不同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产力、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中低产田改造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分期实施、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搞好技术开发,注意远近期结合,并与区域开发、生产基本建设等紧密衔接。中低产田改造不是单纯提高当年产量,而是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特别是进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 1z8QjpxZ2nnFKJXY0pa+MGdIGNZTOGhu87o4o7875BP2zZCGsQnVhdA9xCdE/H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