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5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食物安全状况

1995年,我国宣布了粮食安全政策目标,要求在2000年实现年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仅一年之后的1996年,我们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接着各地粮食大量积压,粮价持续重度下挫,产量开始逐步下跌,2003年粮食产量跌落到近十年来的最低点。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粮食产量又恢复了连年上涨势头。从2012年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我国迎来粮食产量“九连增”的大好局面。我国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对食物安全及衡量标准的研究。国际上对于食物安全的量化研究主要从“食物营养水平”和“食物占有水平”两方面入手。由于我国从未对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进行系统统计,我们只能借助其他渠道分析中国的食物安全状况。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1990年我国日均能量供给情况为每人每日供给的热能2 680大卡,蛋白质70.2克,脂肪56.8克。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再次指出,当时平均每人每天供给的热量达到2 727大卡,蛋白质和脂肪分别达到70克和52克……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根据FAO的统计,我国人均每日热量供给在1990年达到2 562大卡,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分别达到66.3克和55.2克。1996年,这三个数字分别达到2 768大卡、79.4克及69.0克。此后,我国居民的营养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到2008年,人均热量供给超过了3 000大卡,人均蛋白质摄入量超过90克,人均脂肪摄入量超过了90克。

从食物占有水平来分析,1996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较大波动,由此引发了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波动。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我国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从最高414.4公斤陡降至最低334.3公斤,降幅达19.3%。而同期,我国人均每日热量供给增长了4.2%,蛋白质摄入量增长了8.8%,脂肪摄入量增长了19.9%。以上数据显示,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下降并没有导致当时的居民食物与营养供给水平下降。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保障着我国的食物安全呢?如果关注我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变化情况,那么就会发现背后的原因。在人均粮食产量大幅下降时期,我国人均油料、糖料、肉、蛋、奶、水产、蔬菜、水果等食物产量分别增长19.8%、8.9%、33.1%、12.4%、137.9%、17.0%、68.4%、195.5%。观察1985~2002年期间几个数字的变化,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中国总人口增加了约20%,粮食总产量也增加了约20%,但是,食物总产量却增加了120%;人均食物产量从0.57吨提高到近1吨,而粮食在整个食物中所占比重却由63%下降到35%,目前,人均食物产量已经接近1.2吨,但粮食在整个食物中的比重仍然稳定在35%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我国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使得我国农产品供给多样化,从而保障了我国的食物安全。

实际上,分析我国近年来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能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非粮食物对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性。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我国居民每日摄入的脂肪数量基本保持了逐年上涨的态势。但是,2007年,我国居民每日摄入的脂肪数量从89.3克降至88.3克,是21世纪头10年间的唯一一次下降。其原因在于,2007年的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很多居民减少了猪肉消费,从而使得我国居民通过食用猪肉摄入的脂肪数量减少了2.6克/天。更值得重视的是,猪肉消费减少导致我国居民每日热量供给水平减少了37大卡,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减少了0.8克。如果不是其他非粮食物供给增加,那么我国居民营养水平可能会出现下降。尽管学术界和决策者对此次猪肉价格上涨有各种解释,但是直接原因仍然是猪肉产量的下降。2007年猪肉产量比2006年减少了362.6万吨,跌幅达7.8%。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食物生产方针,在基本满足我国每日人均热量供给水平的前提下,已进入“保供给,调结构”的阶段。着力发展能够改善人民群众营养健康状况的非粮食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已成为现代社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课题。 CErBnBdNmvYzeV9l0yHVxl7zVex1OUfoBz2Etf4FnqViC3tBQghwJvFp3XKOqxz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