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3 被错译的食品安全

事实上,世界各国在农业政策领域基本不使用“粮食安全”概念,只使用“食物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概念源于对“Food and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的错误翻译,即“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从数套权威英文词典中查询可知,“Food”的确切含义是“食物、食品或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和生存所需营养的可食用物质”,而用于表达“粮食”的词汇应该是“Grain”,即“以淀粉为主要能量成分,并含有其他营养成分的谷物、薯类、豆类作物等”。从FAO的统计体系来看,“Food”的内容包括谷物、淀粉块茎(木薯、马铃薯、甜薯、红薯等)、糖类、豆类、坚果、油料、蔬菜、水果、刺激物(咖啡、可可豆、茶)、调料、酒类、肉类、食用蛋白、动物脂肪、奶类、蛋类、鱼和海产品、其他水产品及其他,种类多达18类。由此可见,“Food”所包含的范围要远远超过“Grain”,“Grain”不能替代“Food”,粮食仅仅是庞大的食物体系中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对于Food一词的认识,很早就偏离了其真实含义,FAO的正确翻译应是“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或简称为“联合国食农组织”。将“Food”一词人为地翻译为“粮食”,导致了我国在之后的一系列政策体系中将粮食安全等同于食物安全,将粮食问题等同于吃饭问题,这是对概念的混淆。一直以来,国内对吃饭问题的讨论往往建立在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框架上。长期忽视食物安全的政策调控极易造成食物生产结构失调。总之,片面强调粮食安全,仅仅是食物短缺时代的权宜之计,其已经不能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适应。 D4i4m2CvIiTiHFtsJXtQiMuvxCBYiMPRd+IIKIdEYiWWjYjfT7/zgyQHrW0tTk7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