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岁登龙位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出生在紫禁城内景仁宫,父亲——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母亲佟佳氏是汉军镶黄旗都统佟图赖之女,当时的佟佳氏还只是一个妃子。玄烨出生时,顺治帝17岁,佟妃15岁。玄烨是福临第三子,也是他和佟妃惟一的孩子。

玄烨似乎有些生不逢时,他人生的最初阶段,是与顺治帝和董鄂妃的生死之恋相始终的,因此幼年的玄烨很少得到父爱。顺治十二(1655年)年,玄烨两岁时,顺治帝与董鄂氏相识并相爱。顺治十三年(1656年),玄烨3岁时,董鄂氏入宫,被封为贵妃。顺治十四(1657年)年,玄烨4岁时,董鄂妃生下了皇四子,顺治帝欣喜万分,称之为“朕第一子”,还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这就暗示皇四子将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顺治十五(1658年)年,玄烨5岁时,皇四子于年初病逝,被追封为荣亲王,顺治帝和董鄂妃痛苦万分,久久难以平复心灵的创伤。顺治十七(1660年)年,玄烨7岁时,董鄂妃于八月病逝,顺治痛不欲生,五个月后(顺治十八年正月)也撒手人寰,年仅24岁。

身为皇子的玄烨虽然有着无限的荣耀与尊崇,但是他却享受不到一般人所享受的母爱。按照清朝规矩,皇家子女,不论嫡庶,一出生就被保姆抱走,交给乳母抚养。一个皇家子女,通常有四十个人服侍,除保姆、乳母各八人外,还有针线上人、浆洗上人、灯火上人、锅灶上人等。玄烨也不例外,以出生后就与生母分离。几个月母子也见不上一面,即使见了面,母亲不能随便逗孩子欢笑。即使孩子稍大一点,学会说话了,母子见了面也照样不能多说几句话。当时,天花流行严重,儿童往往因天花而夭折。为了避免天花感染,玄烨幼年时曾随乳母离开紫禁城,来到北京西郊的一座寺庙内。古时候,人们也接种天花疫苗,即用天花病人的脓液或用脓疮痂制成的粉末,吹进鼻孔,接种后,如果孩子发烧并发出轻微的水痘,那就说明接种成功。但是玄烨接种后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反应,疫苗接种失败。不久,玄烨就遭到了天花的侵袭,但是玄烨也很幸运,最终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从死神中挣脱出来了,只是在脸上留下了一些麻点。这段时间,玄烨是在与父母长期分离的时光中度过的,其内心的孤独是可想而知的。日后,在回忆与生母的关系时,玄烨也曾十分感慨地说:“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

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所以在小玄烨的心目中,乳母就成了他最爱的人。玄烨也与乳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清朝规定,大太监指令内务府包衣旗人的头子和监督人从包衣旗人的妻子中挑选乳母。包衣旗人的妻子如果被选为皇家乳母,内务府就要按照惯例用不超过八十两白银的佣金另雇奶妈来喂养皇家乳母的亲生婴儿。要想做好皇家乳母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对皇家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悉心照料,更要耐心教育引导。生活上,凡进食必饥饱适宜,穿衣必寒温应候;行为上,啼笑要曲意调和,对其言语行动,更要循循善诱,一定要符合皇家规矩。所以皇家乳母也备受人们敬重。清朝沿袭明代的制度,皇子一旦即位称帝,那么抚养过他的乳母往往也会受到封赏。康熙帝就曾经仿照明熹宗的做法,封抚养过世祖顺治的朴氏为奉圣夫人,顶帽服饰全照公夫人样色。朴氏去世的时侯,玄烨还褒扬她说:“保育先皇,恭勤素著,护朕冲幼,淑惠弥昭,提抱之殷,靡问于夙夜,恩勤之笃久,历夫岁时”。此外,他还命令吏部要厚待朴氏,并要求礼部详细调查朴氏的事例并让天下人都知道。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是抚养玄烨时间最长的乳母。玄烨非常怀念孙氏,即位后,就封孙氏为一品诰命夫人,还任命曹玺为江宁织造。曹玺去世之后,就让她的长子曹寅继任其父江宁制造一职。康熙帝六次南巡,有四次都住在曹家,这对曹家来说是无上的光荣。有一次,康熙帝见到了久别的乳母孙氏,亲热的指着孙氏对人说:“此吾家老人也!”还当面给了孙氏丰厚的赏赐。这时,正直庭院中萱花盛开,康熙帝兴致勃勃地挥笔写下“萱瑞堂”三字,赐给曹家,作为纪念。

等不再需要乳母照顾后,玄烨的身边就添了许多服侍他的内监,这些内监除了要教导他言谈举止、饮食礼节外,还兼任他的玩伴。

玄烨自幼深得祖母孝庄文皇后的喜爱,他的成长过程也主要是依赖祖母的教育。孝庄文皇后非常有政治头脑和远见卓识,姓博尔济特氏,是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的女儿,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十四岁时,孝庄就嫁给了皇太极,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病逝时,福临只有六岁,孝庄三十二岁,她就以皇太后的身份辅佐儿子福临治理国政,在朝廷内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孝庄深知汉军皇妃的重要性,因此对汉人出身的佟妃非常宠爱。顺治十一年(1654年),当孝庄察觉佟妃怀孕时,就说佟妃有同自己怀孕时相类似的吉祥征兆,并且还预言说:“生子必膺大福”,这就预示着将来玄烨有可能继承皇位。玄烨自出生那一刻起,就特别受孝庄的关注。孝庄一直都是严格要求玄烨,自从刚刚学步说话时,孝庄就照帝王的标准来训练他,凡玄烨的“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玄烨还不到五岁时,孝庄就特令自己的亲信侍女苏麻喇姑专门教他学习满语。苏麻喇姑聪慧灵巧,不但后妃的衣冠式样都由她亲手制作,而且还知书达理,学识渊博。苏麻喇姑教育玄烨也是尽心尽力,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玄烨即位后,孝庄皇太后更是呕心沥血地辅佐和培育他。玄烨十一岁时,母亲佟妃去世,孝庄便将玄烨收养在慈宁宫,朝夕教诲。因此祖孙之间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玄烨后来回忆说:“念朕甫八岁,世祖章皇帝即宾天,十一岁慈和皇太后又崩逝……仰赖圣祖母太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清朝的前几代皇帝深知教育皇子是关系社稷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家法,目的是将皇子们培养成深通学问、明达治理的英才。他们认为“皇子年龄虽幼,而陶淑涵养的功夫,必自幼年开始学习”。所以从幼年开始,皇子们就要刻苦读书、习武。五岁后,皇子们都要上书房读书。皇家所聘请的师傅当然都是很有名望、学识渊博的饱学之士。身负重托的师傅们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本着“严有益,而宽多误”的要旨,殚心竭力,谆谆教育皇子。

每次皇家开学之时,都要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当正式开学之后,每天皇子们都必须按时到书房学习。每天五更之时,天还没有亮,此时皇子们就要进书房读书。那时候,宫内一片寂静,只有几个供役的人在黑暗中往来,有的甚至是残睡未醒,年幼的皇子们在太监的护卫下进入书房。而师傅更是早就来到了书房等候皇子们。每天皇子们都有固定的学习内容,诵读规定的课程,写字,熟背诗文。午时,侍卫们给皇子们端进午膳。吃罢午膳,皇子们会继续学习,根本不会休息。到了未时,约三时左右,侍卫们会端进点心给皇子们吃。吃完点心,皇子们就要跟随侍卫们学习骑射等武事。皇子们练习武艺,不仅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为了保持满族刻苦彪悍的尚武风格。一直到天近傍晚才结束。

不论读书、骑射,玄烨都学得十分认真。读书时,玄烨“日所读书,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即使有一个字不明白,都要追根溯源,不弄明白不肯罢休。《清实录》是这样说玄烨的,“读书十行俱下,略不遗忘,自五龄后,好学不倦,丙夜披阅,每至宵分”,“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洞彻原委”。玄烨小时候曾经跟随一个名叫摩尔根的侍卫学习骑射,摩尔根对玄烨的要求十分严格,无论是姿势还是方法上都不允许有一点差错,这使玄烨受益匪浅。即使到了晚年,玄烨在回忆这件事时,感触也是颇深的,他曾经感慨地说:“朕于诸事谙练者,皆默尔根之功,迄今犹念其诚实忠诚未尝忘也。”

顺治十七年(1660年)年底,正当人们张灯结彩迎接新年之际,宫中却突然传出了顺治皇帝感染天花的噩耗。天花在当时是一种不治之症,这在宫内宫外顿时引起了极大的振动。宫中将刚刚挂上去的门神、对联、彩灯、彩带全部撤去,节日气氛顿时一扫而光。鉴于顺治皇帝的身体状况不佳,礼部奉旨宣布将一年一度的新年大朝庆贺免去,这一消息让满朝文武也陷入了恐慌不安之中。直到正月初四,大臣们才得到了顺治皇帝感染天花的消息。为了为顺治皇帝祈福,朝廷下令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此外还在京城采取了释放罪犯以及免除一些死罪的做法。为了顺治皇帝的病能够康复,朝廷上下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最终也没有能够挽回顺治皇帝的性命。

在养病期间,顺治皇帝自知命不久矣。此时最让他忧心的问题就是在自己去世以后,由谁来继承皇位。那时顺治皇帝年仅二十四岁,膝下的几个儿子尚且年幼,能否处理好这个问题关系到大清未来的江山基业能否稳固长久。

太祖努尔哈赤早就废除了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顺治皇帝就将汉族皇位传子制与满族君主推选制的优点结合起来,凭借自己所处的至尊地位,首创了从众皇子中择优选择继承人的建储制度,这一建储制度也被有清一代不断传承下去。玄烨首次实践了这一开创性的建储制度。

皇子要想被选为皇位的继承人,与其生母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可是从这一方面来说,玄烨并不具有什么优势。顺治帝的第一位妻子姓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即孝庄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八年(1651年),博尔济吉特氏被册为皇后。她虽然天生丽质,又极其聪慧,可是终因嫉妒心重,被顺治帝废掉,改居侧室。博尔济吉特氏被废掉以后,顺治皇帝又迎娶了博尔济吉特家的第二位姑娘作为自己皇后。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帝娶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科尔沁贝勒卓尔济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第二后,这位皇后虽然“秉性淳朴”,但却没有什么才华。顺治皇帝同这位皇后的关系始终是十分疏远的。说到玄烨的生母佟佳氏,更是没有得到过顺治皇帝的宠爱。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是董鄂妃,她是满洲世族内大臣董鄂硕的女儿。十八岁时董氏就嫁给了顺治皇帝,深得顺治欢心,真可谓“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她先后被册封为贤妃、皇贵妃。顺治还打算立董鄂妃为皇后,但这一目的最终也没有实现。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董鄂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实有皇后之职,凡是后宫的事物都由董鄂妃来处理。可是不幸的是董鄂妃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病逝,这对顺治皇帝打击甚大。顺治帝痛不欲生,马上追封董鄂妃为孝献皇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为了寄托自己对董鄂妃的哀思之情,顺治帝还撰写了一篇数千言的《董妃行状》。由于董鄂妃的逝世,顺治皇帝曾经还要到五台山出家,最后虽然没有出家,但是他却为自己取了个“行痴”的法名。难怪汤若望说顺治帝对董鄂妃“起了一种火热爱恋”。董鄂妃唯一的儿子是顺治第四子,虽然深得顺治帝的宠爱,但却不幸夭折。如果这位四皇子尚在人间,那么皇位继承人可能就不是玄烨了。

董鄂妃所生的四皇子去世以后,玄烨在顺治皇帝心中的地位就显得突出了。顺治的长子牛纽两岁时就夭折了。年龄较大的就只剩下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虽然他们都是庶出,生母都没有得到过顺治帝的宠爱,但是玄烨要比福全有优势。玄烨六岁那年,有一次和哥哥福全、弟弟常宁去给父皇请安,顺治就问他们将来的志向,哥哥福全回答说:“愿为贤王。”而玄烨却回答说:“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玄烨虽然年幼但却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很让顺治帝吃惊。一个六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志向,的确不能不让人佩服。从此,顺治帝更加赏识玄烨,心中也有意将玄烨定为皇位的继承人。《清实录》曾经这样记载:“世祖皇帝于是遂属意焉。”玄烨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已经出过天花,有了免疫能力,不会再出现顺治皇帝的悲剧。当顺治帝派人去征询自己信赖的钦天监、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时,汤若望也提到了这一点。此外,孝庄皇太后也一直很偏爱玄烨,认为玄烨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因此,顺治帝就采纳了汤若望等人和孝庄皇太后的意见,立玄烨为太子。这时曾有人提议要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是孝庄皇太后的目的只是想一心辅佐皇孙,也就断然拒绝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半夜,顺治皇帝生命垂危,让太监紧急传呼原任学士麻勒吉和学士王熙两人,要他们马上前往养心殿听命。等他们来到养心殿时,顺治帝告诉王熙,要他马上撰写遗诏。王熙听到这话跪在龙榻前痛哭不已,久久不能下笔。顺治帝告诉王熙事已至此,就赶快撰写遗诏。王熙强忍着悲痛撰写了遗诏,拿给顺治皇帝看。顺治帝强打精神支撑着病体看完了遗诏。等顺治帝看完遗诏之后,王熙和麻勒吉马上又赶到乾清宫西朝房,遵照皇帝的意思起草了诏书,然后又拿给顺治皇帝看。在顺治皇帝的指示下又做了据此修改。等修改完毕,王熙和麻勒吉又拿着遗诏前往太后的住处,请太后过目。第二天半夜,顺治帝病逝于养心殿。正月初八向天下宣布遗诏,遗诏说:“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天忠尽,保翊冲主,佐理政务,而告中外,咸使闻知。”诏书中不仅明确指定玄烨为皇位继承人,还指定了辅佐大臣。不过在《王熙年谱中》却说,他明知遗诏有不可告人之处,但作为臣子他不敢说出来。不过遗诏到底有什么改动,在哪里做了改动,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正月初九日,在孝庄皇太后的主持下,八岁的玄烨登上皇位。玄烨即位时举行了盛大的典礼仪式,朝廷派官员分别祭告了天、地、宗庙、社稷。然后,玄烨穿上丧服在顺治帝的灵前行三拜九叩大礼,接受诏书。礼毕,玄烨又脱去丧服换上礼服。来到皇太后宫中行礼。之后玄烨身穿朝服走向太和殿,升座皇帝宝座。因为先帝之丧太和殿就免去了奏乐一项,而只鸣钟鼓。玄烨下令免读贺表,之后文武大臣一起叩头行君臣大礼,玄烨穿上孝服在顺治帝灵位前,敬读告文,行三跪九叩礼,接受诏命。然后,他换上礼服,到皇太后宫行礼毕,走向太和殿,登上皇帝宝座,君临天下,做了清朝第二个皇帝。王以下文武百官穿上各式朝服,整齐肃穆,一排排序立在八龄幼皇面前。当玄烨令免去宣读贺表之后,各官一齐叩头行礼。而后布告天下,颁诏大赦,以明年为康熙元年。

为了防止宗室坐大、胁制幼帝,顺治没有沿袭起用宗室辅佐幼帝的旧习,而是在遗诏中指派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以及鳌拜四位异姓“勋旧重臣”做玄烨的左膀右臂,希望他们能够“保翊冲主,佐理政务”。

索尼,出身赫舍里氏,属满洲正黄旗。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努尔哈赤当政时备受倚重的文人。皇太极时期,索尼因为作战英勇、战功赫赫,资历又老,逐渐成了一位举足轻重的武将。皇太驾崩后,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大臣都拥护顺治帝继位,索尼和另外五位大臣在盛京的三官庙立下盟誓,表明辅佐幼主的决心。清兵入关之后,多尔衮威权日重,参加盟誓的大臣们心生畏惧,大多转而投靠了多尔衮,索尼却始终站在顺治的阵营里,因此在48岁时被免职抄家,遣回了盛京。直到三年之后顺治亲政,他才被重新召回京城,并被加封为一等伯爵,同时担任内大臣兼议政大臣、内务府大臣。到60岁被委任辅政大臣时,他已经是四朝元老了。苏克萨哈,出身纳喇氏,属满洲正白旗。他的父亲是有归顺之功的重臣,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女儿,而顺治帝则是他的姑表兄弟。虽然他的战绩、资望远逊于索尼,但是多尔衮去世后,苏克萨哈作为其所率正白旗的重要成员,第一个站出来指证多尔衮有谋逆的意图,这一次的倒戈使得他获得了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的器重。之后,他又在湖南、湖北两地击败反清复明的义军,由此被提拔为领侍卫内大臣,而他在正白旗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遏必隆,出身钮祜禄氏,属镶黄旗,是家中第十六子,他的父亲是开国功臣、“五大臣”之首额亦都。在明清争夺辽西的战争和劫掠中原的行动中,遏必隆屡立战功,但是由于不满多尔衮把持朝政,他被夺俸削爵,一半家产也被充公。顺治帝亲政后,他不甘寂寞,向皇帝上书陈述冤情,重新起用后被晋封一等公,担任议政大臣及领侍卫内大臣。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和遏必隆同属镶黄旗,他的伯父费英东是清朝的开国功臣。鳌拜是清初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当时的重大战事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在征战中,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身先士卒,立下无数战功,被称为“勇士”(满语称为:“巴图鲁”)。皇太极驾崩后,他坚决拥护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因此和多尔衮结怨颇深,曾三次被商议处死,只因为战功卓越才得以幸免。多尔衮去世后,他被任命为议政大臣,晋封世袭二等公兼领侍卫内大臣。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四位异姓重臣之所以被任命为辅政大臣,除了因为他们都在皇帝亲领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中有极重的威权和影响力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皇位继承上,都旗帜鲜明地拥护皇太极之子,而反对多尔衮对朝政横加干涉,即使因此受到迫害也毫不动摇。不过令人瞩目的是,这四位大臣中有三人担任领侍卫内大臣,能够指挥所有的宫廷侍卫,一个是内务府大臣,全权负责宫廷事务。这样的安排是太皇太后精心设计、又十分无奈的决定,也是她历经半世风雨后再一次面临幼帝登基时智慧的安排。她曾经保住了儿子的天下,接下来她又要为孙儿的皇位,咽下悲伤,以亡子之名策划出宗室、大臣宣誓效忠新帝的场面。

四位大臣担心顺治帝对旧制的革新会导致宗室的不满和阳奉阴违,因此在宣读遗诏后,他们率先向下五旗的亲王贝勒等人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索尼等跪告说:“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今宜与诸王贝勒共任之。”虽然诸王贝勒对顺治帝的安排确实不悦,但是以前皇位争夺的惨烈却让人生畏,唯恐一时不慎叫人寻到错处,被安上违背先帝遗诏的罪名,从而招来大祸。况且幼主登基、大臣辅政已成定局,诸王贝勒也各有各的打算,谁也不肯做出头鸟,以防背上乱臣贼子的名声。因此都很客气地表示:“大行皇帝深知汝四人之心,故委以国家重务。诏旨甚明,谁敢干预。”虽然这样,四位大臣仍然有所顾虑,直到奏请太皇太后时也得到肯定的答复,他们才彻底放下心来,不再礼让。各自四位大臣压抑着心中的兴奋和激动,接受了辅政大臣的委任,并且在顺治帝的灵前宣读了就职誓言:

“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帝大恩,若复各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

为了确保幼主即位后朝堂稳定,必须对宗室和勋贵大臣形成约束。康熙即位后第五天,宗室诸人和文武大臣都被召集在正大光明殿,向着皇天上帝和顺治帝的灵位立下誓言:

“冲主践祚,臣等若不竭忠效力,萌起逆心,妄作非为,互相结党,及敌政之人知而不举,私自藏匿,挟仇诬陷,徇庇亲族者,皇天明鉴,夺算加诛。”

这些誓言就是诸王贝勒和文武百官对新帝的拥护和忠诚。

顺治十八年初,在这权力更迭的关键时期,这些处于帝国政治中心的人物,历经了喜、悲、忧、惧种种情感的熬煎。幼小的新帝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顺利成长起来,展现自己的雄韬伟略吗?他的江山能够像“康熙”这个代表着安定太平的年号所期盼的那样,挣脱半个世纪的战乱走向太平盛世吗?

不管怎样,年仅8岁的玄烨登基称帝,拉开了康熙时代的序幕。 xGBVHbmmHCaBI4dA2sf8/ZuszcKZBf3kAc2t7DNECSy4sVNfzuj98MJue2arxo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