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P r e f a c e

~ 01 ~

成为一名临床营养医生,对我来说,纯属偶然。

1983年从医学院毕业后,我进入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3年后,因为路途太远加上体力不支,我调到了离家较近的安贞医院,依然从事神经内科工作,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写病历、开处方、查房、与患者沟通、关注患者的预后……尽管工作繁忙,常常感到精疲力竭,但做的是我喜欢的神经内科,每天都是快乐而又自信的。

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想到2000年冬天,一切都变了。

在一次感冒持续半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血尿了。以前感冒发烧一直都是绕着我走,可从那次开始,别人感冒我发烧,一发烧就血尿。

为了搞清楚病因,我做了肾穿,病理结果显示:35个肾小球有7个是硬化的。肾内科大夫说:这叫隐匿性肾炎,目前肾功能还可以,但是除了好好休息,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别感冒,别太累,估计10年不会有大事。

10年?难道10年之后我就要走上透析的道路吗?我才刚刚40岁出头。

西医没办法,我把希望转向中医,找到最擅长治疗肾脏疾病方面的中医大夫,吃了一年中药,煮坏了5个中药罐子,但是尿蛋白一直保持2~3个+,尿潜血一直是3个+。人变得越来越虚弱,走路走不快,上楼上不动。神经内科门诊和病房的工作已不能胜任,只能勉强一周出三次专家门诊。

祸不单行,接下来的身体检查又发现我血脂高、血压高,还有脂肪肝。

肾内科大夫建议我吃ACEI类降压药 ,结果吃了才知道,这种药会带来嗓子痒、干咳不止的不良反应;为了降血脂,我又开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最终浑身肌肉疼痛不已的副作用让我不得不停药。

一连串的打击让我终于明白什么叫作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明白了医生和药物不能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当前的医学对疾病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 02 ~

当我灰心丧气、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契机给我的身体带来了转机。2004年夏天,一位好朋友在报纸上看到我们医院附近有一个营养学习班,劝我去学学,说也许对我的身体恢复有帮助。我半信半疑,去了。

刚开始,我以为我们医生学习营养应该会很容易,毕竟读医学院的时候学过一点儿营养基础知识,再说我在病房还给患者下过鼻饲管,开过营养液,有时还给患者开静脉点滴脂肪乳、氨基酸,多少也和营养沾点儿边,怎么说也算是有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半专业人士。但是真正学起营养来,我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所有的内容都似曾相识,可就是联想不起来,更谈不上说出来。

我靠死记硬背终于考试过了关。带着对营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围绕自己的肾病,我把当时所有能找到的营养学书籍都看遍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开始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每天认真地吃三顿饭,认真补充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和矿物质等保健品。

万万没想到,经过3个月的营养调整,尿蛋白消失了!潜血变成了1个+!又过了一段时间,潜血也消失了。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想一想,我自己身为一个医生,医学方面的知识、人脉、资源比起一般人要多多了,可全力以赴治疗了三年多,西医中医都无效,用营养学的方法居然3个月就康复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一定会认为是天方夜谭,难听一点叫胡说八道。

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这个奇迹会发生?营养素到底在我体内起了什么作用?肾炎的种类很多,我的疾病的治愈是运气使然还是有什么规律可循?

继续翻书、上网查资料、看营养研究方面的视频,那段时间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习营养上。半年后,我慢慢地觉悟了,有种破茧成蝶的感觉。营养素好像在我眼前跳舞,个个都有着丰富的表情。我对营养知识的应用变得得心应手,身体也越来越好,从此不再请病假,门诊、病房所有的工作量我都能与别人一样完成。不仅如此,我撤掉了降压药,血压、血脂、血糖完全恢复正常,脂肪肝也消失了。

~ 03 ~

恢复健康以后,我给患者看病的思路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不再只是给患者做检查和开药,更关注疾病的源头。每一次我都会向患者询问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平时怎么吃饭是我必问的内容。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开始尝试按照看病的思路理解营养和应用营养学知识,将疾病临床传统思路和临床营养学思路结合起来进行诊疗。

2005—2014年底,由此判断整整10年,我用这种西医与营养学结合诊疗的方式诊治了约十万患者,包括患有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癫痫,以及伴有冠心病、肾病的患者,还有一些重症患者,这些病例为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运用这种综合方式进行诊疗增添了不少底气和信心。

2009年,卫生部下发文件要求,全国三甲医院必须成立临床营养科,并且要求科主任必须是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生。我毛遂自荐,成为一名营养科医生,在我们医院组建了临床营养科。在我们科室里,营养科医生、营养师和营养科护士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每天在一起工作、学习、讨论病例,与不同科室临床医生一起解决问题。

营养科医生和营养师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临床营养科主任为什么要强调有临床背景呢?

因为临床医生要在医学院校学习五年临床基础知识,工作后几乎天天都要与患者打交道,用最短的时间去收集病史、判断疾病、鉴别诊断、开出处方,凭借严格的临床工作能力训练和临床上的摸爬滚打养成标准的临床思维模式。对临床医生来说,患者的病史、既往史,化验的变化,辅助检查的改变,每一样都很重要,由此判断哪项治疗方案影响了病程的走向,分析化验及辅助检查的变化原因。临床医生不但看重结果,更关心是否有循证医学证据。

临床营养科要用营养来解决临床问题,而不是仅仅只做配餐工作,因此必须具备临床诊疗思路,才能够面对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对来营养科就诊的每个患者,我都要仔细询问他的生活习惯。随着临床上积累的病例越来越多,慢慢地我意识到自己罹患肾病、随后好转的过程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不同患者的致病原因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问题最为集中的是饮食习惯不良。

我一次一次地问,一遍一遍地辅导,患者们通过实践后告诉我:效果棒极了!

例如,大家熟悉的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大多最爱的食物有两种:面条和咸菜。当我让他们把面条和咸菜都戒掉之后,血压开始明显下降。为什么叫作“戒掉”?因为患者对这类食物像成瘾一样不愿意舍弃,我每次都要费很大功夫向患者解释。好在每个月患者都要取药,复诊时我会再次强调这项医嘱。慢慢地,患者血压开始往下走,降压药也逐渐减少,多数患者能从原来的每天吃3种药减到一天吃1种药,感觉越来越舒服。我甚至不得不让一些患者把降压药完全停掉,为什么?因为血压太正常了,哪怕吃半片降压药,患者的血压都显示有点偏低。

再如糖尿病。

在很多糖尿病患者身上,我发现他们太喜欢喝粥、吃米和面了,满脑子都是“没有主食就不叫吃饭”。我让患者把粥戒掉,教患者吃饭怎样吃得杂、吃得健康。患者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化验结果告诉我,饮食调整确实有效,血糖平稳下降,降糖药也在逐渐减少。

还有现在日渐高发的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西医对帕金森病的传统治疗是最为无奈的,除了几种常用药以外没有其他办法。患者在这几种西药中换来换去,剂量越来越大,行动却越来越困难。几十年来,我们神经内科的大夫对这种情况已经司空见惯,因为全世界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都一样,一直没有什么突破。但是近十年来,我把临床营养带入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经过观察证实,依从性好的患者一旦按照我说的办法去做,吃好三顿饭,用食物给大脑补充营养,病情大多都十分稳定,有的患者甚至患病十年都可以做到不增加药量,生活能力和身体状态不走下坡路。

~ 04 ~

对医生来讲,患者是最好的老师,我特别感谢我的患者们。

有时候我也会遇到解释不了的问题,就去看书、找资料,在患者复诊时再把新的营养知识传授给他们,他们会毫无保留地信任我,告诉我他们自己的问题、感受,按时去做检查和化验,又会按照新的营养方案去调整。在治病这条路上,我和患者更像并肩战斗的战友,共同面对疾病,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看到患者的面色好转,精神变好,化验单上那上上下下的箭头一个一个在消失,说明他们的身体里细胞在修复,代谢在改变,我越来越坚信除了药物以外,还有营养治疗这条路可以把患者从泥潭中拉出来。

记得有一位51岁的患者,因为主动脉夹层 在我们医院做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但是患者的状况却越来越不好,先后发烧、肺部感染、无尿,在ICU里迟迟出不来。

心外科医生找到我去会诊的时候,患者已经在ICU住了20天,昏迷,气管被切开,胸骨前面切开的伤口还没有愈合。由于无尿,已经上了透析机。

我扒开患者的眼睛:患者的双眼巩膜黄染,肝功问题严重。

一抽患者的胃管,抽出很多胃液,说明胃已经不能蠕动。

更可怕的是,患者血压已经下降,用了两种升压药,血压才勉强维持正常。

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这个患者危在旦夕,如果最后这一招升压药再不管用,就没救了。

这种情况,我过去在神经内科的时候常常遇到,那时我和大多数医生一样,把可以想到的方法都用遍后,唯一能做的就是一遍一遍地下病危通知。

但现在的我认为,这一刻还可以有所作为——给生命最基本的营养支持。

在给方案之前我们除了要仔细了解治疗过程以外,还要了解患者平时的习惯。一问患者家属,他夫人告诉我:他吃素,从来不吸烟,不饮酒,每天都运动。

我明白了,他由于长年缺乏蛋白质导致大血管变得很脆弱,手术前已经营养不良,经过大手术的打击,体内营养储备已被全部掏空。

于是,我立即在会诊单上写了静脉里给什么,鼻饲里给什么,出发点全是如何把患者身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尽快补上去。

按照这样的方式治疗了3天后,主治医生告诉我,血压不用升压药也能稳定住了。这是第一步,成功了!

接下来,我要让肾脏工作,于是照着这个方向调整了一下方案。

按照新方案治疗了3天,患者开始有尿,之后是多尿期,再后来,完全可以正常排尿。

两周之后,患者已经可以坐在病床上吃饭。

四周之后,患者出院。

出院后,患者家属一直向我咨询怎样调养身体,根据我给出的方案,6个月后,患者已经可以上班。

大家听完这个病例,是不是觉得很神奇?

其实在重症抢救方面,营养支持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治疗手段。经济发达国家医院里的ICU工作人员中必定有营养科医生,咱们国家一些大医院的抢救室里也已经有了营养科医生的身影。临床营养学能够发挥的作用完全超出大众一般认为的食品营养和大众营养范畴。

~ 05 ~

不仅如此,临床营养在慢病防治方面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曾是神经内科医生,又是在以心血管疾病专业著称的安贞医院工作,所以有机会见到大量心脑血管病患者,他们中很多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在学习营养学之前,我只会用药物去帮助患者,但是,现在不同了。

曾经有一个46岁的患者,体检时发现血糖高,查了两次都是16毫摩尔/升,医生让他服用两种降糖药来缓解。他自己也开始注意生活方式的管理,每天运动,控制喝酒。一周之后,他的血糖逐渐降到了8毫摩尔/升。经人介绍,他来到我的门诊咨询平时吃饭需要注意什么。我询问病情后,第一感觉是他要发生低血糖了,因为这一周血糖降得太快了。药物在一周后达到平衡浓度,所以他的血糖很有可能还会往下走,而且现在我若不对他的饮食进行调整,血糖下降的速度还会加快。

我给他做了饮食调查,发现他平时会吃很多米面,尤其爱吃面条,每天晚上如果不吃面条就很担心夜里会饿醒。

大家可能不知道,面条这种食物,吸收得太快,很容易升血糖,也很容易饿。他选了这种食物做晚餐,除了痛快痛快嘴,百害而无一利。我让他把晚饭的面条换成一根老玉米,平时多吃些瘦肉,每天必须喝牛奶。我一说增加肉类,这个患者的眼睛瞪得老大,惊讶地说:“我都糖尿病了,还能吃肉吗?”

当然可以吃,混合性食物中如果有肉类,会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

我详细给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后,他表示接受,决定按照我说的方法进行调整。

临出门前我又叮嘱他一件事:“你现在必须停掉一种药,每天测血糖,如果血糖正常了,一定要把另外一种药也停了。”

他很疑惑:“不是吃了降糖药就不能停了吗?”

我耐心地解释:“因为你已经开始运动,并且控制了饮酒,现在又开始从饮食上努力调整,这些都是降血糖的有效方法,此时如果加上药物降血糖的力量,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轻则昏迷,重则死亡。”

后来这个患者靠营养和运动相结合的方法,真的把两种降糖药全部停掉了,到现在已经四年了,血糖一直正常,腰部的游泳圈没有了,人也变得很干练。

所谓慢病,就是慢慢养成的病,康复起来也需要慢慢调整,这些能够康复的患者不过是把人人都能听懂的道理落到实处,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坚持。

~ 06 ~

十多年来,我把学来的营养知识教给我的患者,发现那些经过调理的患者药吃得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好,真正体会到咱们老祖宗常说的:食物是最好的药物。也真正明白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大俗话所言不虚。

我看病时,习惯一边用西医的方法治疗,一边为患者做生活方式管理,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他们中很多人还会介绍亲朋好友来找我看病,我的专家门诊患者也因此越来越多。我常常想,在诊室里我能够帮助的患者是有限的,如果能够走出诊室做科普,让知识传播得更远,也许能够帮助到更多人防患于未然,帮助更多患者找到新的康复之路。

抱着让更多人保持健康、从营养学中受益的初衷,这些年我到处讲课,写科普文章,在电视节目上讲解临床营养的魅力。现在我写出这本书,把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如果说这本书与其他营养书有什么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这本书不是讲食品营养,也不属于大众营养,而是一本临床营养实践方面的经验分享,针对的是慢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的营养问题,分析原因,从临床医学角度提出营养调理思路和方案。

第二,分享真实的典型病例,从常见误区以及常见疾病入手,让枯燥的医学知识因生动的案例变得通俗易懂。相信很多读者看完都会忍不住对号入座,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原来只需要这样做”。

第三,书里没有具体的食谱,而是告诉大家怎样吃才对,给大家健康饮食的原则和标准,帮助大家举一反三。

感谢17年前的那场病,让我改变思路,从一个纯西医大夫成长为一个营养科医生;也感谢每一位信任我的患者,正是他们的亲身实践颠覆了我的传统治疗思维,让我在专业上能够不断成长;更感谢安贞医院给我临床营养科这个平台,让我锻炼提高,并在临床营养学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医生如果学会了营养学,将如虎添翼;普通人如果学会了营养学,将受益终身。

愿我在本书中写到的这些深切体会,能抛砖引玉,帮助你我他,幸福千万家。

夏萌
2017年5月5日 SZ5h00Vi+6a3j300C0ZJimGskxs/EYKrvvMePSBJ8S4mLmnW4KkWWseZ/r57Hw2b



PART
01

慢病时代
——饮食革命带来防治新契机

h2JtexE4YdwyIUgr0M5wwb+V0pk5v7GiyCXYDzDjAhhrEWCbGFEbtpCfUfzV4DuQ



我们活在快餐当道的世界,身体却困在了石器时代

国际上有个标准,寿命等于成熟期的5~7倍者为长寿。按照这个说法,长寿之人应该能活到100~175岁。可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均寿命能够达到或接近这个标准。

2015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世界卫生统计报告(2015)》。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截至2013年,全世界人口的寿命都较以往有所增加。中国在此次报告中的人均寿命为:女性77岁,男性74岁。咱们的邻居日本,人均寿命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国民平均寿命为84岁。

有人可能说:日本人吃鱼多,所以长寿。那吃肉、吃油、吃加工食品特别多的美国人呢?该报告上显示美国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1岁,男性为76岁,依然超过了我们。

为什么我国的人均寿命落后于其他国家那么多呢?

过去,影响中国人均寿命的因素主要是饥饿、战争,还有各种感染。另外,产妇死亡、婴幼儿夭折等也是影响平均寿命的因素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在人们的温饱不成问题,妇幼保健也非常成熟。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和平年代,一个人如果没有致命的外伤,没有严重的感染,也没有接触过像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这样感染性很强的病毒,为什么还是不能终其天年呢?

我问过许多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自己能活多久?”

大多数人回答得含含糊糊:“80多岁吧。”

再问:“为什么不能超过100岁?”

很多人会说:“说不清,我看周围的人都这样。”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疾病的本质:细胞损伤速度超过修复速度

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一般情况下,当细胞死亡数达到总量的20%时,人就会死亡。

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细胞的生命周期基本固定。比如血管的内皮细胞1天就会死亡;胃黏膜细胞3~5天更替一次;肺表面的细胞寿命是2~3周;皮肤最外面的角质层细胞28天左右就要换新;肝细胞能存活150天左右;心脏细胞更新速度要慢很多,大约需要20年;而大脑细胞一生一世不再更新。

所以,人的一生中,体内大部分细胞都在不断更新,通过再生来修复损伤,这一生就是一个细胞不断自我修复的过程。而生病的本质,就是细胞损伤的速度超过了细胞修复的速度。

去除遗传(如染色体或基因异常导致的疾病)、外因(如来自他人疾病的传染或者车祸、灼烧等造成的外伤)等先天和不可抗因素,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细胞损伤,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细胞修复呢?

答案就是不健康的心理或者不合理的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

我们最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抑郁症、气管炎、哮喘、慢性肾病等疾病,都是由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医学工作者将这些疾病统一归类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

治疗慢病的医疗花费大,死亡率、残疾率高,比车祸、战争造成的死亡和残疾人数还要多得多。据统计,中国每5人中就有1人确诊为慢病患者,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5%。

多年来,很多国家都在想尽办法阻止慢病的发展,其中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对抗疗法——血压高了用降压药,血糖高了用降糖药,肿瘤长出来了切除,哮喘用抗哮喘药,等等。结果呢?钱花了,罪受了,人还是走了。得慢病的人越来越多,无法预防;慢病患者的病越来越严重,无法治愈,究竟是为什么?

治疗方向错了——这种对抗疗法以前是用来针对外来因素给人体造成的疾病。例如外伤,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常采用止血、抗炎、抢救和预防接种等方式,但并不适用于慢病。慢病是行为方式错误造成的,矫正错误行为才是根本。

当一个人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的时候,一根又一根抽着烟感觉自己像活神仙的时候,无限制追求美味而乐此不疲的时候,熬夜加班加点创造人生辉煌的时候,健康状态正在一点点偏离正常轨道。此时会出现一些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正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易疲劳、疼痛、过敏、咳嗽、便秘、腹泻、血压增高、血糖上升……这时候应该纠正错误的生活方式,把造成问题的原因解决掉,规律作息,增加运动,戒烟戒酒,等等。但大多数人的选择却是吃药,把症状压下去,咳嗽用止咳药,便秘用泻药,血压高吃降压药,血糖高拿着胰岛素针一次次扎向自己的身体……

心脏搭桥、血管里放支架、溶栓、切除肿瘤……这些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其实都是无奈之举,属于临时抱佛脚,而许多人却觉得这就是获得健康的终南捷径,甚至跑遍全世界去寻找保健品或者各种民间秘方,指望着用某种灵丹妙药来摆脱痛苦。结果呢?并没有得偿所愿,疾病和痛苦依旧,寿命也没有延长多少。其实真正的“灵丹妙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手中,可很多人都选择视而不见。

追根究底,慢病源于各种不平衡,比如缺乏睡眠、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不运动或者运动过量、饮食不平衡、压力太大,等等。这种不平衡加速度越快,累加种类越多,得慢病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患病年龄大大提前。

睡眠、运动、吸烟、饮酒等都属于生活方式,为什么我在这本书里偏偏要把饮食单独提出来作为重点讲呢?

因为在细胞损伤和修复的博弈过程中,能给细胞修复提供原料的只有饮食。

就如同一个天平,左边有五个砝码——睡眠、运动、吸烟、饮酒、心态,右边只有一个砝码——饮食,左边的错误累加都会要求右边砝码加重。左边是损伤和消耗,右边是修补损伤和补充消耗,左边每一项的不正确都是对右边饮食营养补充的挑战。

人体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与生俱来的细胞生命周期,另一个是后天的营养状况,即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细胞固有的更新周期)决定了修复速度,后天因素(营养状态)决定了修复质量。

当细胞修复速度低于损伤的速度,病情会加重。比如一个人患高血压,一直吃同一种药,最近突然血压升高明显,并且血糖也开始升高,还出现头晕等症状,说明他身体细胞近来的修复速度低于损伤的速度。

当细胞修复速度等于损伤的速度,病情会常年拉锯,表现为病情平稳,但总也缠绵不去。例如,一个人患糖尿病几十年,一直吃二甲双胍 ,剂量不增加,血糖依然能保持基本稳定。

当细胞损伤速度降低,增加了修复原料,也就是营养方向正确了,并且长期坚持,疾病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有可能痊愈。比如一个人戒烟了,对呼吸道的损伤减少,再对症补充些营养,这个人的慢病支气管炎就会好转。

从这个层面讲,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疾病的发展,就是细胞损伤和细胞修复之间的博弈。

慢病患病时间较长,这实际上给了我们修复自己细胞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时间找出细胞损伤的原因,去除损伤因素,再加上有针对性地补充细胞修复成分,身体就会越来越健康。换句话说,慢病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细胞损伤程度还不到无可挽回的情况下。有些严重损伤是无法再修复的,比如肾功能衰竭、已经心肌梗死的组织、脑血栓之后坏死的脑组织等。

修复细胞损伤的唯一原料:食物中的营养素

有人说上帝造人,但是要我说:食物造就人。

因为对人体来说,除了“吃”是摄入,其余种种活动都是消耗输出,比如运动、思考、熬夜,等等。

那吃什么?怎么吃呢?

我们常说,不能偏食,要注意搭配。每一种食物都含有自己独特的营养素,但不全面。只有通过进食多种食物,适当搭配,平衡膳食,才能让身体获得所需的全部营养。这些营养,从临床医学角度准确地描述,叫作七大营养素,包括:

碳水化合物(又称为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等)

蛋白质(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脂类(分为脂肪和类脂,脂肪又叫甘油三酯,分为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类脂包括磷脂、胆固醇、胆固醇脂、糖脂)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矿物质(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准确地说,平衡膳食是指选择的食物能满足成人和儿童对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这里的需求是指人每一天的输出,包括: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为新生细胞更新提供结构原料,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媒介,维持肠道细菌均衡,等等。这些都要消耗各种营养素,比如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搞清楚消耗量,以此作为每一天摄入食物的标准,并且坚持完成自己应该达到的营养平衡,这个人就是健康的。

那人体每天都消耗了哪些营养素呢?

一个人如果躺着不动,室温保持在20~25℃,测出来的能量消耗称为基础代谢。一般来讲,男性为1400千卡/天左右,女性在1300千卡/天左右。除此之外,人体消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动方面。运动量大家都不一样,经常运动的人和体力劳动者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要更多一些。

第二,心理方面。大脑消耗的营养素与肌肉消耗的营养素不一样,用脑越多越需要多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还有脂类中的胆固醇、磷脂和大家都很关注的DHA 和EPA

第三,熬夜。消耗的营养素会更多,如维生素A、维生素B族、磷脂和蛋白质等。

第四,吸烟。需要更多的抗氧化剂来对抗尼古丁等毒素对人体的伤害。

第五,喝酒。伤肝,需要更多的营养素来修复肝脏细胞,如维生素B族和蛋白质。

营养要做到“量入为出”,吃进去的食物里所含的营养素如果等于以上这几项的消耗,基本就平衡了。

这么看起来,是不是很复杂?这么复杂的问题,有通用的食谱可以解决吗?当然没有,必须因人而异。身高不同,性别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输出的多少必然会有所差异。这么细微的差别,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为了健康,每个人都要掌握一点儿营养学知识。

比如,我们现在都提倡低盐,要求每天吃盐不要超过6克。但是,在南方潮湿闷热的地区,尤其是夏天,就不能要求一定要低于6克了。

有一次,我去福建的一个医院讲课,讲到要根据一个人的消耗量来决定这个人的摄入量时,我说,要因人、因地而异,出汗多的地区可以喝汤、吃米线或者面条,甚至可以吃点咸菜,但是北方人以及整天在空调房间里工作不出汗的人就一定要减少盐的摄入。

课后,医生和护士们告诉我:“终于明白我们医院的急诊室为什么会来很多低钠血症的老年患者了。”就是因为福建地区潮湿闷热,人们本来就出汗多,再加上许多老年人不习惯家里开空调,而且每天出去运动,随汗液流失的钠盐就多。老年人又讲究要吃少盐清淡的食物,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钠盐,人们很容易在大汗后出现低钠血症。

所以不是一个食谱就可以覆盖全国,也不是一个营养配方就可以包治百病。

藏在饮食中的七大营养素如何修复细胞损伤

如果我们把细胞比喻成一个工厂的车间,细胞膜就相当于车间的外墙、窗户和门,细胞器相当于车间里的机器,细胞核里的DNA相当于车间总指挥,细胞质则相当于车间中流动的空气。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用到了哪些营养素:

如果把一个人身上所有细胞的膜收集起来进行检测,我们会发现里面实际上主要是三种成分:蛋白质、磷脂、胆固醇。磷脂所占的比例较高,占50%~70%,胆固醇占30%左右,蛋白质占20%左右。还有一点糖类物质,如糖蛋白或糖脂,占膜重的2%~10%。

除了水分子,许多营养素是不能随意出入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根据DNA的指示决定对哪些营养素实行开放政策,这些被批准的营养素一定是有助于修复细胞结构或者细胞代谢的营养成分,比如氨基酸、葡萄糖、钾、钙、磷等,能转运多少要看细胞需要多少。

细胞核里有DNA,是细胞的司令部,记载着所有细胞应该执行的程序。细胞核的膜叫核膜,和上面说的细胞膜结构一样,由磷脂、蛋白质、胆固醇等成分组成。这个膜上有很多孔,细胞质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里。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可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细胞里的细胞器之一内质网,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合成和运输的作用。比如合成蛋白质、参与激素的合成与运输,等等。

还有一个叫作高尔基体,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对比、分类、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

这两个重要的细胞器也都是膜结构,里面有大量的酶和蛋白质。

所有的细胞工作都需要能量,负责产生能量的线粒体很像工厂的大锅炉,这个大锅炉里一般情况下燃烧的是葡萄糖(碳水化合物中的一种)。当葡萄糖不足时燃烧脂肪,蛋白质不能直接被燃烧,要在肝脏中转化成葡萄糖以后才能成为能量。

人体细胞每天都要更新,这个由细胞核里的DNA负责控制的新生细胞诞生程序与生俱来,是几百万年来老祖宗不断地修改而成的,我们称之为“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特征。如果新陈代谢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由此可见其重要性。而这么重要的过程中,通过我上面对细胞某些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离不开七大营养素的支持。

那七大营养素究竟为细胞做了什么呢?

第一,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

能量一般来讲感觉得到但是看不到,比如一个人走路、说话,能量大的人声音大、走路快,快步如风;能量小的人正好相反,声音细微,步履蹒跚,这都是能量是否充足的表现。

第二,为新生细胞更新提供结构原料。

人体结构是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比如这个人的个子高矮、胖瘦、肌肉是否发达、头发是否浓密、皮肤是否有弹性,等等。

人体主要由蛋白质、脂类(脂肪酸、磷脂和胆固醇等)构成,同时需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协助。

第三,为新陈代谢提供媒介。

人的新陈代谢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新陈代谢速度越快,需要的酶越多。酶是从哪里来的呢?是食物中的营养转化的。酶的主体部分是蛋白质,辅助部分叫作辅酶,辅酶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和矿物质。

另外,内分泌系统是调节细胞代谢的重要角色,而激素分为蛋白质类激素和胆固醇类激素,比如甲状腺素、胰岛素都属于蛋白质类激素,肾上腺素就属于胆固醇类激素。所以说一个人吃动物性食品,比如鸡蛋、内脏、肉类,里面有蛋白质和胆固醇,这些正好是形成激素的前体。

第四,养肠道细菌。

肠道里尤其是结肠中存在大量细菌,体积很小,数量很多。人体由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组成,而我们身上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并且主要在肠道里,肠道里的细菌靠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养活。

总结起来,食物进到人体中有四个主要去向:给细胞提供能量、成为细胞结构、调节细胞代谢、养肠道菌群。

给细胞提供能量——主要靠碳水化合物类,也就是粮食、水果等。

成为细胞结构——主要靠蛋白质类和脂类,主要存在于肉、蛋、奶、鱼中。

调节细胞代谢——蛋白质类和胆固醇类,还有维生素、矿物质。

养肠道菌群——食物中的膳食纤维。

这就是七大营养素修复细胞损伤的方式。那要达到平衡,究竟应该吃什么,怎么吃呢? h2JtexE4YdwyIUgr0M5wwb+V0pk5v7GiyCXYDzDjAhhrEWCbGFEbtpCfUfzV4D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