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信息时代:领导是引领与指挥——技术黑客

“大部分美国人不知道他们的优势何在。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就会呆呆地看着你,或文不对题地大谈自己的具体知识。”

——彼德·德鲁克

在大工业时代,很多管理者阶层的优势地位主要是依靠信息不对称,但是他们的地位已经仅次于企业主。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信息技术的出现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共享、创造与开发形成了新的群体,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称之为知识工作者,即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人。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善于捕捉信息,适应环境变化,越来越追求自主。他们创造信息共享,传统的邮件、文件、会议等传递信息的方式被彻底重塑,管理者的信息权威被逐渐化解,因此管理比自己懂得更多的知识工作者成为了新的挑战。

1.大师德鲁克——知识工作者

二战结束以来,整个人类都需要一种人文关怀,这是一个召唤大师时代也将会诞生大师的时代。

出生于富裕的家庭,经历过二战的残酷,并目睹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感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才是那个世纪的英雄。他在自传《旁观者的冒险》中写道:“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孩童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学校每天一顿午餐。这顿午餐的菜式,清一色是麦片粥与可可粉冲泡的饮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两样东西倒胃口。不过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

富有与贫穷、战争与和平、英雄与孩童,这三个主题是每一部大片的必备元素,德鲁克亲历其中深刻领悟了拯救世界的一门崭新学科——管理学,但又不仅限于此,其研究领域涵盖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因此他分析管理中的问题必然视野宽广、颇为独到而且常常是高瞻远瞩。

组织、目标与经理人

1946年,德鲁克的第一本书《公司概念》提出了“组织”的概念。他主张“透过组织这种工具,尽量发挥人类创造力”。可以说,对组织方方面面的研究、咨询和写作开启了德鲁克一生的事业追求。

1954年,德鲁克在他的著作《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奠定了他管理大师的地位。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的自我激励:一种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

德鲁克能从过去的轨迹洞察到未来的趋势,告诉人们现在怎么做,未来怎么做。这是他独到所在绝非仅仅是事后诸葛亮的学者,目标管理就像管理学中的水、空气与土地,已经成为现在乃止未来每个管理者不可或缺的能力,他是时代身体力行的引领者。

“组织”与“目标”主要是关于如何做事的概念及思路,接下来,德鲁克研究人的问题,他认为,企业经营主要取决于经理人的管理和如何管理经理人;而组织的目的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如何做出不平凡的事,他对此的回答是: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是“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如何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永远都是一名管理者的核心思想。

领导力教练的萌芽

福列特从领导力理论上初步探讨了教练角色的重要性,德鲁克则从实践上跨出了一大步。领导者的两大核心任务:一是通过目标管理,让每个人进行自我管理与实现;二是发挥每个人的所长,包容其缺点,消除个人偏好,聚焦在每个人能够做出的价值贡献的焦点上。

本质上领导者要实现组织的目的,就要像体育教练一样,帮助他人找到各自的专长,支持他人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德鲁克言简意赅地总结出组织发展的核心、轨迹和趋势,直接点明领导者应该恪守的原则,他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总结的正是体育教练的理念,而这也正是未来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教练式方法。

正确的理论并不代表能够正确地做事,了解自己的擅长并不容易,更不用说发现别人的擅长。德鲁克说:“大部分美国人不知道他们的优势何在。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就会呆呆地看着你,或文不对题地大谈自己的具体知识。”

创新、洞察与趋势

德鲁克颇具未来学家的预见力,而影响他这一天赋优势的人是约瑟夫·熊彼特,也是他父亲的学生。德鲁克的父亲曾去探望熊彼特,熊彼特对德鲁克父子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这句话成了德鲁克后来衡量自己一生成败的基本标准,也是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法则。

熊彼特是与经济学家凯恩斯是同等量级的政治经济学家,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他认为,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德鲁克深受其影响,持续创新一直是他研究、写作的风格。他不仅与时俱进地定义管理者,构建系统化管理,而且会站在管理者角度上审视他们面对的变化、趋势和挑战。1985年,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他强调当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1999年出版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晰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德鲁克在1950年年初就预见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这是他1969年提出的知识工作者概念的基础,知识员工的职业将由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决定,不再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20世纪90年代,他又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这些都与德鲁克伟大的洞察力内在相关。

同时,他在预测商业和经济的变化趋势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例如,早在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仅10月19日一天,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美元。对此,德鲁克说,他对此早有预料,“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审美和道德。”他将当时的华尔街股票经纪人称为“完全不具有生产力的一群人,但又能很轻易地大把捞钱。”德鲁克对资本精英的解读在今天看来仍旧是有先见之明的,只是没有人能够拒绝金融游戏的暴利。德鲁克以微知著,预见未来,而且解读得清晰可见。

非主流的独立声音

“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德鲁克的管理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家、管理者、学者,以及各类商业课程。很多人对德鲁克的理念、准则及方法极为推崇,并实践其中,但极少有人能够领悟到他崇高的价值观及富有洞见的智慧。

用生命去感受生命,才能窥见什么样的人具备强大的创新力。他们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他们必定只是少数人,打破大多数人认同的常规,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说德鲁克本身是另类、异类,作为商学院老师,却与学术界格格不入,缺乏“管理模型”和“数据分析”,也很难被其他论文引用。德鲁克是非主流,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学院派的“边缘人”,他这样解释:“为了控制学界,美国政府只向那些用数学公式写作的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资金,自己这类深入实践的学者被拒之门外便顺理成章了。”2002年,93岁的德鲁克才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今天的非主流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这是德鲁克创新的秘诀所在,也是这个世界最根本的规则之一。他发现的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像技术黑客一样深刻认知到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冲击力,而这正是当今社会的生动写照。

2.卓越技术型领导者——盖茨们的时代

1966年,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强调,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如今,我们会称之为技术型管理者。

在信息时代,一个真正的技术型人才不会在传统企业结构内成为经理人,他们开创的是一个时代。例如,1976年,21岁的史蒂夫·乔布斯成立苹果公司,21岁的比尔·盖茨成立微软,1977年,32岁的拉里·埃里森成立甲骨文软件开发研究公司,包括中国的李彦宏、马化腾。

美国征战世界消停下来之后,人们的兴趣从政治、军事转向了自我实现的探索,从哲学到佛教的禅宗,从人文主义到科技精神,新的自由思潮到来。

谁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谁就掌握了命运的秘密,这是盖茨们从生活中领领悟到的真谛。同时,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权力,技术型领导者的魔力就是掌握信息,他们把重复、烦琐、冗杂的信息处理简化到弹指之间,集成到电脑上,也集成到了少数人手里,最后把世界集成到自己手里。

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帮助这个世界设计新规则。

傲慢的天才式领导

德鲁克强调过,用人所长。科技天才们,是要用天才之所长。他们自己都是超级聪明的科技控,压根不能容忍笨蛋,也没有耐心改造笨蛋。乔布斯的“毒舌功力”绝对不容小觑,但是跟他一起工作的家伙们都承认,乔布斯非常善于激励人,总是让你做到你自己都不相信能够做到的事情。盖茨也是个尖锐、苛刻的技术狂,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说过的最愚蠢的想法。”

所谓天才式领导,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天才,寻找足够的聪明人,然后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和资金,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当你发现一个人做什么都行的时候,其实他做什么都不行。而当你发现一个人做什么都不行的时候,总有一方面,是任何人都比不上他的地方。

天才式领导者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洞察、擅长预测发展趋势。同时他们又像运动场上的教练,指挥一群技术运动员打比赛,适当控制节奏,让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才。

他们从来不需要掩饰自己的真实个性,随时随地释放,像极了体育比赛的运动员,只有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才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乔布斯的世界只有两种人,天才和笨蛋。他是这么区分的,如果哪个人不愿意把产品做到完美,那他就是笨蛋。乔布斯无法容忍那些为了让产品及时面世或为了压缩成本而作出妥协的人,他不会在产品上作出妥协,是个控制欲极强的完美主义者。

盖茨从小就是个“技术狂人”,他可以夜以继日地工作,连续24小时、36小时、48小时,然后倒头便睡上10来个小时恢复体力,加班到晚上10点钟更是家常便饭。微软的员工非常佩服地说,没有谁比盖茨更辛苦。盖茨创建了工程师式的工作模式,疯狂工作完成任务才是正常的。

曾被冠以“学渣”的埃里森酷爱数学,与数学老师比试解数学难题,为解开一道难题可以不吃不喝、彻夜不眠,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他从IBM忽视的内部研究论文中发现了巨大商机,带领他的小伙伴们开发出第一款产品,并用他的方式销售出去,完全不顾及客户的投诉,卖出去、卖出去、卖出去,给后台的工程师提供现金流,就是他的目标。夸大好胜的个性,让埃里森被评价为“性格狡诈”、“谎话连篇”、“咄咄逼人”、“对产品夸大其词”、“将对手赶尽杀绝”……埃里森总是销售不存在的产品、销售达不到鼓吹效果的产品,这也就是“先预言再来研发”。这个套路帮助甲骨文公司从1985年到1990年保持了每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

3.信息时代的印记——引领

1965年4月19日,《电子学》杂志(Electronics Magazine)发表了摩尔撰写的文章《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组件》,文中预言半导体芯片(IC)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这篇文章的内容后来被称之为“摩尔定律”,即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此后,科技天才领导,就把这一定律带入了整个时代。

信息时代有两个核心:电脑软件和电脑硬件。盖茨、埃里森负责软件,乔布斯负责硬件而且还拥有一套独立的苹果系统。他们三个人是非常特殊的好朋友,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相互学习的伙伴,一起引领着时代。

一人一扇世界之窗

盖茨曾宣称,让每一个家庭和每一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电脑。即便盖茨早期并没有乔布斯影响力大,但他的视野更具有大众消费者的眼光。乔布斯评价盖茨说:“他是个商人,不是工匠。我钦佩他,因为他一手建立了微软。我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他有智慧且独具幽默感。”2016年《福布斯》杂志发布本年度“美国400富豪榜”,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盖茨第23年蝉联榜首,并继续保持世界首富的位置。

同时代中能够让盖茨真正敬佩的人只有一个,他就是乔布斯。盖茨有两句话评价乔布斯非常精准,一句是曾经在D5大会上说:“我愿意拿很多东西换取乔布斯的品味。”另一句是,“乔布斯对技术真的知之甚少,但是他对事情背后的可行性有着令人惊讶的直觉。”盖茨常在不同场合,会议、邮件中总是不吝赞赏乔布斯,他说“乔布斯拥有卓越的能力,他能够将精力放在屈指可数的几件事情上,能找到开发用户界面的正确人选,并且可以将产品以革命性的方式来推广。”埃里森在谈到乔布斯的非凡才华时盛赞道:“他是我们的爱迪生、我们的毕加索。他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发明家。”乔布斯无论做任何事,都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转化成最完美的表现,确实令人震惊。

埃里森兼具盖茨和乔布斯的双重性格。如果说盖茨和乔布斯更多是沉浸在自我超越的王国里,那么埃里森一定是处在挑战他人、超越他人的王国里。埃里森是个运动型科技天才,他曾推掉甲骨文全球大会的主题演讲,只为能够参加美洲杯比赛。他表达自己也充满体育赛场的感受,他说:“我工作的动力在于希望测试自己的极限所在,并希望同时为世界的变化作出贡献。”当有人问埃里森“是什么促使你依旧每天来上班”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给你的答案始终如一,那就是“我喜欢同人竞争,甚至已经对胜利感到上瘾。我获胜的次数越多,就越希望继续赢下去。”

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德伯格是埃里森的朋友,他曾如此评价埃里森:“他学习新东西非常快,速度惊人。因此,跟他交谈,常使人感到压力很大。他是我曾经遇到过的最机智、最富洞察力的人物之一。”甲骨文的一位员工这样评价埃里森:他脑中的点子永远比别人至少快18个月。非常喜欢帆船比赛的埃里森表现出十足的竞技精神,毫不掩饰其一生战斗的意志。他的人生信条来自成吉思汗“我获得的成功是不够的,其他人还必须都失败”,后来他进一步得出自己的思维哲学变为“消灭竞争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买过来”。

对手才是最好的伙伴

除了苹果电脑,这世界上大多数的电脑仍旧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而且盖茨已经成为了一个做慈善的老头。埃里森一辈子的对手就是击败微软,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企业,而且还声称,罗马帝国都会垮掉,凭什么微软不会?埃里森这样自我描述“我喜欢比赛,甲骨文目前正在参加的这场比赛的规模和刺激程度超过了任何一场比赛,它甚至比悉尼-霍巴特帆船赛更让人兴奋。互联网软件这场大赛比我做过的任何事情都要激动人心。”

狂傲的埃里森在乔布斯生病最后的日子里曾常伴其左右。2013年,埃里森曾在采访中说道,“他和乔布斯在那段时间里常去散步,然而每次散步的时间都越来越短。”他称,“到了最后,我们只能在住处周围散散步,也许只走4个街区。而你却看着他(乔布斯)变得越来越虚弱。”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逝世的消息传来,埃里森下令在莫斯康尼会议中心的大屏幕上立即撤掉炫耀自己帆船赛精彩冒险的自恋图像,开始播放沉静、肃穆的乔布斯回顾视频,以缅怀这位影响世界的传奇人物。

乔布斯的离去,让盖茨和埃里森有了共同的情感。盖茨去看望病重的乔布斯,两人曾见面畅谈。“在那段时间,我们谈论了自己的经验教训,学到的事情,以及彼此的家庭。”盖茨说。“虽然对话中没有感伤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现在却成了一段令人伤感的难忘往事。”盖茨表示,在那个下午,他们俩都认为,没有必要将对方击倒。“我们讨论了我们所做的事,以及未来会向何处发展。”盖茨表示:“乔布斯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如果你必须选出一个对PC产业影响最大的人物,尤其是从现阶段来看,那么你会选择乔布斯。”

引领世界的三位科技型领导者,他们一起创造未来,一起谈论未来,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们从未曾长大,也从未曾老去,此时此刻的世界仍旧在他们手中。 wlZ8ve1GTEHIXksY3LsNOEoCdpTKJVDAREcz5Q+aIQTFVdkZ1ROXCXmcO0+4A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