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主观运转的企业个体而言,市场是客观的,其始终按照自身的经济规律和所受到的各种外力综合作用进行运转。自资本主义存在以来,市场就不断重复着“低谷低迷→复苏增长→繁荣巅峰→停滞衰退→滑落低谷”的循环周期,涨涨跌跌、生生不息。与此同时,在市场按客观经济规律运行的过程中,国际间或者重要经济体(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内部的金融、财税、产业等经济政策,以及政治、军事、科技、外交、文化等非经济方面政策的变化,都会综合作用于市场,使市场领域的不同产业发生变化、资金存量产生增减、经济看好或看淡的心理预期各有反应、具体企业的经营决策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市场所经历的经济周期规律在发生的时间长短方面和空间程度方面发生变化,从而演变出更复杂的市场运行走势,让承受市场风险的中小企业主,尤其是新兴的中国民营企业主难以判断和应对,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与外部环境市场走势的错配,导致企业经营工作产生市场风险。
由此可知,市场本身是没有风险的,市场参与者中的某些主体,如众多的中国非公有制企业,才是市场风险的承受者。
2011年2月,随着2008年危机救市刺激政策效应的减退,生产轮胎所使用的天然橡胶(热带气候区生长的树种,主要产于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中国是目前全球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的期货价格在迭创2008年危机后出现新高,在创出每吨6500美元左右(合43 000多元人民币)的历史最高价后止涨回落。2011年3月,天然橡胶的现货美元报价也从历史最高点回落了每吨700多美元(合人民币近5000元)。青岛保税区的一个美元胶国际贸易企业(简称“MYJ企业”)认为天然橡胶的价格不会再跌,便以每吨5800美元的价格果断采购了500吨马来西亚出产的天然橡胶一号现货标胶(SMR10)。随后,天然橡胶的市场价格以震荡方式小幅持续下跌。期间,MYJ企业认为价格小幅波动,应该难以继续大跌,于是在4500美元/吨的价位附近又采购了500吨现货标胶。2011年4月底,当天然橡胶价格在3800美元/吨左右短暂止跌时,MYJ企业再次认为价格应该跌到谷底了,又采购了3000吨现货标胶,以继续摊低采购成本。2011年9月中旬,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环境剧烈恶化,大宗原材料工业品(包括天然橡胶)都开启了此后连续5个月的坠崖式暴跌,并且,基本无停顿地跨年度走低。但2012年7月,MYJ企业用最后剩余的银行授信额度以每吨3000美元左右的价格采购了3000吨天然橡胶。随后,天然橡胶的价格虽有半年的小幅反弹,但远远没有涨到MYJ企业的平均采购价(3650美元/吨左右),因此企业决定囤住这7000吨天然橡胶,等待价格上涨周期的到来。
但是,随后的市场形势却继续恶化,天然橡胶的价格在2013年3月加速下跌,一直跌到2013年6月的每吨2300美元左右。
回顾全程,MYJ企业在拿到银行的美元授信额度后,从最初判断失误、以每吨5800美元高价采购后的观望,到跌到每吨4500美元的加倍采购,再到每吨3800美元的巨量(3000吨)摊低成本式采购,直至抱着最后一线反弹希望的3000吨(3000美元/吨)赌博式采购,一买再买,一错再错,连买连套。MYJ企业在误赌经济会好转、行情会反转,赌错后盼望转好和现货经营失误的无应对举措中越买越多、越套越深,最终导致其背上了巨额银行贷款债务(造成了6300多万元人民币的亏损),并滑向破产边缘。
无独有偶,2007年年底,长期经营进口原油现货的青岛某化轻企业(简称“A企业”),在2008年年初陆续采购了大批轻质原油现货。当2008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危机突然剧烈爆发时,面对进口原油价格暴跌的市场走势,A企业完全没有采取任何风险防范或对冲措施,很快,这家曾经长期在当地占据首要地位的化轻企业被破产清算了。
与此同时,在青岛有一家与A企业规模相当的化轻企业(简称“B企业”),其在2007年前后接触并认真学习、充分论证、详细掌握了商品期货这种风险管理工具,并且专门在企业传统经营体系里增设了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的一项职能就是期货对冲保值交易)。B企业在A企业进口了大批轻质原油现货的时候也进口了大量轻质原油现货,但与A企业不同的是,在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B企业的风险管理部不仅在经济走势分析工作中提前向公司决策层发出了风险预警,还提出了“加速销售、减少采购”的参谋意见,并且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及外盘原油期货点价渠道,同时采取了燃料油期货卖出保值交易动作和原油点价卖出洗仓动作,这使B企业不但完全弥补了现货原油库存的巨额损失,而且实现了可观的期(货)现(货)结合经营的赢利。B企业已经完全具备了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了解了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明白了剧烈波动的市场中竞争对手的藏身之处和动静手法,可以与之抗衡,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尤其是自2011年2月大宗商品持续下跌以来,巨额亏损甚至破产出局的现货企业比比皆是,这就是所有企业曾经经历和将来仍要直接面对的、无法回避的企业市场风险。
企业市场风险是指企业对大宗商品(或金融商品)的大规模采购、销售等经营决策动作与市场环境走势节奏出现严重不同步的时候,给企业带来的较大经营损失。
具体地说,企业市场风险就是企业在对某种大宗原材料商品的采购、备货,以及对所产半成品、成品库存流转过程中,遭遇到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跌且跌幅较大,使生产型企业原材料库存成本高于同行业企业原材料成本10%~20%及以上时;或者使贸易型企业库存大幅浮亏到10%~20%及以上(银行授信后采购保证金比例)时,造成生产企业或贸易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倒闭。反之,当生产型企业在市场价格处于低价位区时没有采购原材料(或贸易低价甩卖库存),但该品种的市场价格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上涨且涨幅较大,也会让企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陷入经营被动的局面。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企业所涉及的金融工具商品方面。比如,当一个出口型外贸企业每月出口结售汇后,遇到美元等相应外币在此后一段时间内连续上涨且涨幅较大,而企业却没有及时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买入美元的风险对冲保值动作,那么,企业的美元结售汇卖出是亏损的,甚至会连月亏损到企业不可承受的地步。反之,若该企业在外汇市场下跌周期时,就在外汇市场上采取先卖出美元等外汇期货的动作,待外贸现货交易结束完成现汇结售汇时再买进清结外汇期货的空头持仓,就可弥补外汇市场下跌造成的结售汇损失。当然,若该企业没有采取外汇市场风险防范动作,自然要面临美元等外汇市场价格涨跌所带来的企业市场风险。
由此可见,企业市场风险的发生涉及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企业自身经营决策,在我国,对于承受市场风险的民营企业(国企的资本股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而且国企的资本体量较大、实力雄厚,相对而言,国企面临的企业市场风险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强)而言,资本商务运营也仅仅有20多年(甚至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这些民营企业在企业治理制度、经营决策模式、市场风险意识、抗风险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很薄弱。笔者针对这些状况,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绝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划归为“1.0版本的粗放式中国民营企业”。这些没有抗风险体系和能力、欠缺抗风险模块经营体系、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魄力的企业,在一次次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从市场风险的外因来说,资本“逐利”的根本特性决定了市场永远不会安于平静,一定会持续不断地按客观周期规律运行和波动。与此同时,“资本是一切的根本”的资本主义本质决定了资本商务运行历史中,永不缺少制定资本市场运行规则的大资本所有者的身影(优势资本的所有者是资本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这也是资本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和客观现实)。这些优势资本所有者既是资本市场的竞争参与者,又是资本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他们的存在,使市场运行的波动轨迹变得更加剧烈和复杂,这些市场规则制定者们正是掌控现代及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社会的睿智精英。
在一定程度上说,市场风险的制造者正是这些掌握优势资本的政策制定者;或者说,拥有政策制定权的优势企业并不承担市场风险,承担风险的是没有国际或国内宏观政策制定权的个人或企业,无论这些个人或企业的财富看上去多么强大。
仍处于1.0版本阶段的中国民营企业主们应该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有清晰的认识,看到造成企业市场风险的根本所在。
对于中国刚刚蹒跚起步的资本商务经济,尤其是中国民营企业而言,我们不仅要专注企业的内部管控(进行大量各类企业管理培训),更要重视企业的外部管理,深刻认知“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用更专业的管理理念、专业方法、专业团队、专业人才进行市场风险防范及管控,实现中国民营企业向2.0版本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