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战场,风云突变……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多少企业自峰巅跌落,又有多少企业如迷途羔羊,落入虎狼之口?
陷入困境的企业纷纷陷入了痛彻的思考:盈亏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与否,而现金流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那么,究竟是谁无情地吞噬了曾经丰硕喜人的利润;又是谁动了我们的奶酪,让我们曾经丰裕的现金流戛然而止?那些时时关系企业财产的危机又藏身何处?
“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企业就再也没有盈利过”“天然橡胶还能跌到什么地步?我们这些做了二十多年橡胶的老胶商们心里完全没数”“以前我们的库存钢材最多的时候为15万吨,今年才1.5万吨,但我们仍觉得心里没底”……
这一刻是2013年6月中旬。
“做什么都不赚钱,现在做实体生意真难!”“我们那条商业街上又有三四家店关门,做传统行业的门店根本没法生存”“平民餐饮还可以,面向官员消费的高端大酒店全都倒闭了”“我们搞生产的企业就更难了,出口受到各种限制,环保压力大,设备成本高,下游消费不景气、上游原材料价格捉摸不定”“我们钢材内贸整个行业早早就消失了,进口型原材料国际贸易行业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一刻是2016年年初,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进入了第九个年头。
回顾自1949年以来新中国的资本运作历史,在“释放生产力”的大政方针坚定支持下,国有企业市场化运作最早开始于1978年,民营私企成规模的商业运作基本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后是大量地方国企改制,并且于2004年前后纷纷完成产权国有制向私有制或混合股份制的转化。自此,新中国形成了央企、地方国企和大量私有、股份企业并行的资本化商务运作模式。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新中国正在开启的资本盛宴火上添油,大量国际资本以世界500强的荣耀光环被堂而皇之地引进来,在国际经济经营理念的铺垫下,与新中国发展资本经济的政策环境一起迅速培育出商机勃发的沃土。2005年到2007年10月的短短两年间,企业主只要有胆量,可以拿到或占有资本或资源,就一定会迅速暴富,“经营亏损”是天方夜谭,想不赚钱都难。似乎一夜之间,众多企业迅猛扩张,采矿、机械、建筑、物流、贸易、消费等各行各业前途一片金黄;新兴的中国股市持续上涨,迭创历史新高,中国股民集体癫狂。即使在2006—2007年,在央视新闻联播不断播出的调控政策和风险警示声中,企业依旧大干快上、扩大经营,全体股民追赶着五六千点的股市持续狂奔。
然而,新中国资本的盛宴却在2007年10月戛然而止。
同样是2007年,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了。美国次贷危机通过无国界资本链条迅速影响到全球金融系统,伴之以西方政府的冷血悲调和国际评级机构的落井下石,全球性金融危机迅速爆发,信贷链条绷紧、债务链条断裂,金融危机进而演变成经济危机,全球经济迅速滑向经济危机的深渊。
这一刻是2009年年初。
在中国资本证券市场上,中国主板股市大盘的代表(上证指数)从2007年11月开始了短时、剧烈、坠崖式的下跌,期间虽有两次短暂企稳,但最终用持续一年的暴跌让中国股市回到了一年前暴涨的起点。从此,中国股市一蹶不振,虽经短暂反弹,重又跌回谷底区域,至2014年11月又整整经历了六年的谷底沉沦。在美国经济体和欧盟经济体已经走出危机阴影的时候,中国股市依旧在低位震荡、艰难徘徊。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纷纷陷入大面积亏损的境地,在造船、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电解铝等过剩产业(行业)及其波及的上游产业链企业中甚至形成了大面积亏损,绝大多数企业在死亡线上挣扎、奄奄一息,不少企业在资不抵贷的情况下已然名存实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怨天、不尤人,只怨自己不睿智”,一位民营企业家这样说。是的,在全球500多年的资本历史长河中,这种天堂地狱间的转换从不少见。只是新中国30年不到的资本商务历史太短暂,我们还没有体验过这么剧烈的风险经历,还难以意识到市场瞬息万变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还认识不到经济周期背后国际资本的虎狼手段,还没学会怎样看清市场走势的轨迹规律,还不知道该用什么工具和手段加以应对……
吃一堑,长一智。
要想学会怎么应对市场风险,就要先揭开企业市场风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