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给寻找答案的人

心灵的安顿和自由是人人渴望的,但是,我们在追求这安顿和自由的过程中,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令我们总是处在困惑和痛苦之中。

有人说,佛法似乎总是在强调苦,苦苦、变苦、行苦,那么关于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佛法是怎样看待的呢?其实,佛法也讲幸福快乐,但强调通过见、修、行去实现真正持久的幸福。

见,指佛法对于人、事、万物的见解,比如无常、无我、苦、空、因果、缘起等。

修,指依照系统的方法和次第把以上见解内化为自己的体悟,亲身去勘验、证明佛法的正见。

行,指把亲自体验和证明到的应用、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帮助、分享、分担、自律,通过关爱、贡献、耐心、善巧,去进一步体会和表现生命与生命间的联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愿。

对许多人而言,佛法不仅意味着一种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宽广而有深度的视角,让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这份了解将最终带来平静和喜乐。

这本有关佛法的问答集,汇总了近年来由口头、邮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我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提问者的背景、兴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佛法见、修、行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整理成书,希望能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问答集的读者能够把这次阅读当成自我省思的开始。结合自身的困惑和问题,去思考、辨析、体验,而不要仅仅满足于被告知。

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

第一辑和第二辑主要讲佛法能带给我们什么,以及如何从佛法的角度去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介绍了佛教的缘起观,探讨了佛法的入世与出世,完善的人格对于学佛的重要性,戒、定、慧,以及个人的修行与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提问者多是对佛法感兴趣或者刚刚进入佛门,却不太了解佛法,对生活有诸多疑问,希望从佛法中寻找参考或答案,因此在这部分章节中,我尽量使用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回答问题。

在第三辑中,我们围绕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的提问,更为具体地介绍了佛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依止上师与闻思修”谈到修行的问题,包括如何辨别善知识,如何依止上师,闻思修的内在关系,正念的训练,止观,回向,等等。

这部分的提问仍然是五花八门,提问者也不全是认真想修行的,但我的回答却主要是针对修行者,所以特别强调了出离。

没有出离心;没有具德上师指导,只靠自己看书来获得知识,并把知识同见解混淆起来,把见解同修持混淆起来;不注重上座禅修,认为修行只是修心……这些比较常见的问题阻碍着人们更多地从佛法中受益。

第五辑“死生事大”主要谈到修行者如何面对死亡,怎样帮助病人、临终者和逝者,往生净土的因缘,等等。无论信仰、价值观为何,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和生。既然无可逃避,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做好准备,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学佛者和不学佛者同样重要。我在此处介绍了中阴修法、简单的临终引导、超度、以及净土法门。

第六辑“护生”是有关放生的问答。现在,社会上关于放生的疑问不少。放生是否有必要,已经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但是我在这一辑中并没有太多回答有关放生必要性的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改进放生的过程上,原因是:首先,那些争论表面上看是关于动物的放生,它是不是合理,会不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不便,等等,更深层次上,这种争论和质疑反映的是对生命的基本态度,什么样的生命优越、更有特权,什么样的生命低贱、应该被利用和为高级的生命让步。然而,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关怀,正是现在诸多社会和个人问题的根源。人们需要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生命的平等这样的问题了。其次,大乘佛教的核心是饶益众生,一切修行都是围绕这个展开,而放生是爱护生命的最为直接的一种表现,所以作为佛教徒,应考虑的不是要不要放生,而是如何让放生在最大程度上给自他、社会和环境带来益处。

放生,无论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由谁来做,都是值得随喜的善行,某些放生的行为也的确有改进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它做得更好,而不是因噎废食。

第七辑“空性”介绍的是佛法的精华——般若空性。空性的话题,有些人很忌讳,不理解也不打算接受,另一些人却很喜欢谈论,而仅仅止于谈论。这两种态度都无法让人真正修学般若空性。

证悟空性的智慧虽说是我们自家的宝贝,不待外求,但是没有闻思修的铺垫启发,智慧是很难显发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全书的最后,在大家对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有所了解和体会之后,再讲般若空性。

空性见解甚深微妙,即使只是简单的介绍,恐怕也不是很好懂。考虑到文章的可读性,我尽可能地使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日常词汇,但其中推理、辨析、讲解的方法和模式却是来自传统的佛法教材,比如《中论》《入中论》《入行论》《定解宝灯论》《醒梦辩论歌》等。

我们可以通过言语、概念、分别心去初步地理解空性,不过要记住:这些只是路标,是指月的手指,顺着它或许可以到达目的地,可以看见月亮,但是路标、手指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公开发表。以前曾在书报、期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部分内容,这次编入本书时,又作了修改和调整,所以问题虽然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新内容。

为了方便读者的查找和阅读,我们还专门添加了小标题。每个问答既自成一体,又与前后的问答有呼应和关联。希望这种安排能让阅读更加自由轻松。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上师的加持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勇气。感恩我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为此我至诚地向传承上师、诸佛菩萨忏悔,请求你们的原谅。

我还要在此衷心感谢几个月以来无私地贡献时间和精力,为我收集、编辑资料、帮助整理文字的各位道友!你们的智慧和努力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感谢提问者善巧地给了我解释佛法的机会!

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些许欢喜和启发。也期待诸位善知识的批评指正。

愿正法广弘,众生安乐!

希阿荣博
于藏历木马年神变月 +wtTCj+TOg0QPQsh04P3KEnz8M7sivzeC2nxSgThZIUhZbGbIeFrf/tXGrQLxB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