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时空方位

shàng

位置高为上,时间在前也为上。

“上”是个指事字,本义是高处、上部。甲骨文中的“上”,字形下部的长横,代表地平线;上部较短的横画,是指事符号,表示位于上方。小篆中“上”的字形,为了和“二”字相互区分,又在中间加了一条竖画。在古代,“上”还用来表示地位高的人或事物。

xià

位于地平线以下的一切事物,在指定标准线以下的一切事物。

“下”字是一个指事字,其字形上部为一长弯横,代表位于远方,并不是很平直的地平线;下部一短平横,指代地球上的各种事物。两者相连,便构成了指示方向的“下”。这个甲骨字形,与汉字中的“二”有些相似,为了区分二者,小篆就在中间加上了一条河流,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写法。

zuǒ

左右手互相帮助,互相辅佐。

甲骨文中的“左”,两条弯曲的折线一上一下,相互交叉,就像是一个简化了的左手形状,也像是两只手相互紧握的样子。《说文》中说:“左,手相左助也。”认为“左”的本义就是相互协助。后来,人们又造了“佐”字,“左”作为辅佐的意思也就不常用了,而常用来表示方位,与“右”相对。

yóu

尊贵的右手,可以代表主人发号施令。

“右”字本义是帮助、协同、辅佐。甲骨文中的“右”,字形与“左”相反。从金文字形看,由“手”和“口”组成,表示上司以言语指导并用右手搀扶。从字形上看,“右”字描绘的是一只右手,所以是右手边的意思。由于其字形是上对下的指导,所以右边也意味着尊贵、升迁。

房子建在村社里,挨着田野和人群,如今“里”大多说的是“里面”。

“里”是个会意字,本义是民户居住的地方。古人将山野中建的房子称为“庐”,将村社中的房屋则称为“里”。金文的“里”,字形上方是“田”,代表作物;下方是“土”,代表土地。古人主要从农业活动中获取粮食和各种物资,所以有“田”有“土”才能生存。

dōng

装满东西的大袋子,最后成了指示方向的名词。

“东”由“日”和“木”组合而成,表示太阳刚刚升起,还没有升到树梢的高度。“东”也指“橐”,是一种两头开口的袋子,将东西装在袋子里后,再用绳子将其两头捆紧。后来,“东”字表示太阳升起的方向,与“西”相对。古代主人位子在东,宾客位子在西,所以该字引申为主人,如现在也有“房东”“股东”等说法。

nán

南原本是一种类似编钟的乐器,后来变成了专指方向的名词。

“南”是个象形字,本义是钟镈之类的乐器。甲骨文的“南”,字形就像是一个大钟的形状。钟在古代曾是一种用于奏乐的礼器,所以“南”也就表示乐器。“南”在古代也指官爵,如《孔子家语·正论解》中“郑伯,男南也”。现在,“南”常指方向,与“北”相对,如“南北”“南面”“南陲”(南部边疆)等。

西

夕阳西下,鸟儿都回到了自己的巢穴。

“西”是“栖”的本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其字形就像是一个鸟的巢穴。篆书中,上面加上了一个省略写法的“鸟”字,更清晰地表明了这是一只鸟儿正在自己的巢穴中休息。因为鸟回巢的时间一般在太阳落山之时,而太阳落山的方向是西方,古时并没有代表西的方位字,所以人们就借用这个字形来表示方位中的西方。

běi

两个人相背而行,一个向南,一个向北。

“北”是“背”的本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两个人背对站立。因此,“北”的本义是相背。在古文中,这个字也指代打了败仗的军队,打了败仗逃跑的行为,称为“败北”。后来,“北”字就逐渐专指方位,即与南相对的北方,如“首都北京位于我国的北方”。

zhōng/zhóng

原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没想到谁也没找到宇宙的中心。

甲骨文的“中”字,字形下方有一个圆圈,代表一圈围起来的栅栏。上方两条弯曲的折线,代表迎风招展的旗帜;一条竖线从上而下贯穿圆形,代表旗杆正好插在栅栏的正中央,形象化地展现了“中”的本义,即中间、中央。“中”还读zhóng,如“中奖”“中计”。

qián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原写作“歬”,它的字形上边是一只脚的形状,下边为一只舟,意思是船在前进。随着汉字的演化,“舟”变成了“月”,“止”变成了“ ”,后来又增加了“刂”,最后才形成我们现在常用的“前”。后来,“前”字多用于表达前进的意思,于是古人就增加“刀”,另造了“剪”字。

hóu

曾经掌握权力的王后,终究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如今表示后来、后面含义的“后”字,其繁体字为“後”,从“彳”“幺”“攵”,本义是小孩子慢吞吞地走在后面,即迟到的意思,引申为后来、后面等;而“后”则是一个表示人张口发号施令的君王,其本意是君主、帝王,引申为皇后。王后的“后”和后来的“後”字,如今则统一用“后”。

yuǎn

想要抵达远方,就要走很长的路。

“远”字本义为距离长,是一个形声字。该字繁体为“远”,左边为“辶”,是“”的简体形式,有行走的意思,这里是说因为距离远,所以要走很长的路;右边为“袁”,“袁”字本义指衣服长,这里表示道路很长。后来,该字还指时间上的长久,如“久远”;也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亲近,如“疏远”。

jìn

砍树时斧子要离树木近一点,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近都是近。

“近”字本义为距离短。在小篆文中,其字形左边为“辵”(上方代表路,表明其与行走有关;下方为一只脚的形状),右边为“斤”,看上去像一把砍伐树木的斧子。砍树时,斧子离树木的距离要近一些,很好地表现了字的本义。现在,“近”还指时间上的不长久,如“近来”;而两个人的关系亲密,也称为“亲近”。

gāo

“高”字原本就是一座高高的楼。

在甲骨文中,“高”的字形与重重叠叠的阁楼形状十分相似,中间部分为城楼,最下方有一个“口”,用来表示城门。可见,这是用高楼来表示“高”字的本义。很显然,这个字的含义与“低”相对。现代汉语中,“高”常用来形容地位、学问或是品德。

biān

每天陪在父母身边,好过在边疆劳作千万倍。

在罪犯脸上刺字,给犯人披上枷锁,并将其放逐到深山边疆做苦力劳动。“边”字本义是指走到接近无路可走的崖岸水际。繁体字为“邊”,字形采用“辶”作形旁,采用“臱”(biān)作声旁。简体楷书将正体楷书中“自+穴+方”的复杂结构简化成“力”。现在,“边”字也指侧面、方面、方向,如“东边”“身边”等。

沿

yán

溪水在山谷间顺流而下,滋养着沿路的花草。

“沿”字本义是指顺着河流漂向下游。字形采用“水”作形旁,“㕣”(yǎn)作声旁,是“谷”的变形,意为山谷。现在,“沿”也指遵循、因袭,如“沿袭”,指依照旧传统或规定办理。

huán

环形的美玉和氏璧是稀世珍宝。

“环”字本义是指圈形的璧玉,是一种穿孔、可以套戴转玩的圈状美玉。玉圈的粗细完全均匀一致的叫作“环”。繁体字为“環”,字形采用“王”(玉)作形旁;“睘”作声旁,表示回望、转着圈看。现在,“环”也指围绕,如“环绕”等。

huí

有旋涡的水流不停地在旋动,不停地回转。

甲骨文的“回”,字形像是涡旋的水流。所以,“回”字本义就是旋转。后来,“回”引申为返还。在现代汉语中,“回”也表示答复、报答,如“回绝”“回复”;小说和评书中的一个完整章节,称作“回”。另外,“回”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回族的简称。

rào

月亮总是绕着地球转,地球则绕着太阳转。

从小篆字形看,左边是“糸”,表示绢帛;右边是“尧”,上面是三个“土”,下面是一个人,表示用土烧制陶器。制陶器时需将陶泥均速转动使其成型,那“绕”字可以理解为将线围着一个中心一圈一圈地缠上,类似于制陶时转动的样子。

zhōu

方田中种满了禾苗,稠密而且长势喜人。

“周”的本义就是作物生长旺盛,显出密密麻麻的样子,稠密、遍布而没有疏漏。甲骨文中的“周”,字形就像是古人耕作时的方田,每个小方格里的点,代表田里种植的农作物。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周”的下方加上“口”,意思是善于用口将事情处理周详。因此,“周”也有周详、周全之义。

wéi

卫兵在城池周围巡逻,加强城池防御。

“围”的本义是指城池防御。繁体字为“圍”,字形采用“囗”作形旁,采用“韋”作声旁,其字形像卫兵环绕着城邑站岗。当“韋”的“环城守卫”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囗”(周密环绕)另造“围”,强调环绕城市巡逻;加“行”(巡逻)另造“衛”,强调哨兵走动巡逻。

yuán

事情做得圆滑,并不代表处事圆满。

“圆”的本义是指完整封闭的弧圈。字形采用“囗”作形旁,“员”作声旁。“员”是“圆”的本字,表示鼎的圆口。当“员”的“鼎的圆口”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外边框“囗”另造“圆”代替。现在,“圆”字也指完备、周全,如“圆满”。

zhuǎn/zhuàn

用车子来运输物资,将东西转移到其他地方。

“转”字本义是用车运输。其字形左边为“车”,用来表示字义;右边为“专”,用来表示字音。在古代,“转”还是一个量词,相当于“次”。士兵每获得一次军功,官爵就升一级,即为“一转”。后来,“转”引申为转动、转变、转移等意思。“转”是个多音字,还读zhuàn,意思是旋转、绕过,如“峰回路转”。

hái/huán

向着来路走去,返回了原地。

“还”是个形声字,本义是返回。甲骨文的“还”,左半边的“彳”是形旁,表示与行走有关;右半边的“瞏”(huán)作声旁。金文的“还”,在中间加了个圆环的形状。现在,“还”引申为归还、偿还。

páng

原来指周围一切广阔的地域,后来单指两旁。

“旁”是个形声字,本义是广阔的四方之地。甲骨文的“旁”,上边的“凡”是形旁,表示一切;下边是“方”,既作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地方。合起来就表示所有的地方。“旁”后来常作为“傍”的通假字,意思是两侧。现在,“旁”常表示附近,如“旁边”“两旁”“旁人”等。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

割让土地,作为属国向强国称臣。“附”字本义是指小土山。字形采用“阝”(阜)作形旁,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采用“付”作声旁,表示交出。现在,“附”也指顺带的、从属的,如“附近”“附属中学”等。

hán

有东西含在嘴里,说不出话来。

话在口中,没有吐露。“含”的本义是指口有所衔。字形采用“口”作形旁,“今”作声旁。古时丧葬时,人们会在死人口里放置珠玉,根据等级不同,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现在,“含”也指包藏、包容、承载,如“含量”等。

jiāo

交郡的人晚上睡觉时,双足总是交叉在一起。

“交”字的字形很像人两腿交叉,因此,其本义是“交叉”或“交错”,引申为结交、交往之义。“交”还是古代的一个郡名,即交郡,设立于汉朝。相传这里的人晚上入睡时,总是双足相交。在现代汉语中,“交”字的本义沿用至今。此外,这个字用作名词,还有友情之义,如“两个人交情甚好”。

wài

在月光下占卜,向苍天发问天外的流星来自哪里。

其甲骨文字形借用“卜”,表示“外”与“占卜”的关系。金文加“夕”,夕即月亮,借代星夜,表示在星夜占卜。“外”的造字本义是在星夜的郊野占星问卜。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外”后引申为郊野、室外的意思,如“野外”,后进一步引申为与“内”相对的方位,如“外强中干”。

chū

一只脚伸出了洞口,正准备走出去。

从甲骨文字形上来看,“出”字很像是一只脚从洞口伸出来。因此,“出”的本义为出去,后来引申为“发出”,如“发出信件”“发出命令”等。因为只有出去了,才能显露出来,所以“出”字又引申为出现、显露、展示之义。在体育比赛中,我们常会听到一个词“出线”,意思是在分组比赛中成绩突出,成功进入下一轮比赛。

从外面进入里面,将他人的钱赚入自己口袋。

“入”是个象形字,本义是从外面进来。《诗经·唐风·山有枢》中“他人入室”,意思就是他人进入你的家中坐享其成。甲骨文的“入”字,形态就像是一根箭矢或刀具前端的锋利处,用这种利器就可以射入或刺进物体的内部。“入”还引申为参加、加入、交纳之义。该字用作名词,意思是收入,如“入不敷出”。

zhèng/zhēng

正对着目标前进,绝不歪斜偏离。

“正”字本义是平正、使不偏离。甲骨文上面的一个长方形,代表的是古代的城邑,象征方位、目标;下面的三叉状,就像是人的脚。两者连在一起,就是说这个人正在朝着这个城市的方向不偏不斜地走去。在甲骨卜辞中,有“王来正人方”,这里的“正”是“征”的本字。后来,“正”还被借用代表品行,有改正、端正的意思。

zhí

视线是直的,因为光是以直线传播的。

“直”字是会意字,本义为不弯曲。从甲骨文的字形看,像是一个眼睛的上方,画了一条笔直的线条,代表从眼睛发出的视线是笔直的。另外古人还常常用“直”代替“值”,表示事物的价值。“直”现在常用于表示一个人个性爽快、坦率,如“他说话比较直,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拐弯抹角”。

wān

弯弓搭箭的姿势,想必非常英武。

“弯”字本义是指一手持弓,一手搭箭,引而不发。繁体字为“彎”,字形采用“弓”作形旁;“䜌”(luán)作声旁,表示绑在一起。现在,“弯”也用来形容曲折的、弓形的,如“弯曲”。

lái

小麦是“来”,大麦是“牟”,大小麦一起叫“来牟”。

“来”的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很像麦子,所以其本义就是麦子。在古代,小麦被称为“来”(麳),大麦被称为“麰”(mòu,后来写作“牟”),大小麦则统称为“来牟”。后来,“来”字被假借为“来往”的“来”,其本义渐渐消失不用。“来”的意思变成“由此至彼,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这也是“来”字现在的常用义。

离开自己的居处到别处去。

“去”字本义是离开。甲骨文的“去”字,字形上部是个“人”;下方是个“口”,远古人居住在洞穴中,“口”也就代表洞口。所以整个字义就是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另外,“去”还引申为距离,如《列子·汤问》中“日始出时去人近”,意思就是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人很近。

我们可以丈量道路的长度,却无法丈量生命的长度。

“距”表示测量路程,其本义是指鸡腿后面突出的像脚趾的部分。字形采用“足”作形旁;采用“巨”作声旁,表示持械丈量。现在,“距”也指间隔、相隔,如“距离”等。

用网捉住鸟儿,从此它就离开了大自然。

“离”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用网捕鸟。甲骨文的“离”,上方是个“鸟”,下方是个网状,这种形象正好呼应了“离”字的本义。小篆的“离”,字形中的网状发生了讹变,“鸟”变成了“隹”,字义未变。现在,“离”字的含义和用法较多,如“分离”“距离”“离开”“离异”“离职”“支离破碎”等。

quán

拥有王位就拥有绝对权力,事情就可以做得更周全。

从小篆字形看,上面是“入”,表示进入;下面是“王”,本义是指象征王权的大斧头,这里指王室。“全”就表示进入王室,拥有王位就拥有绝对权力。后“全”引申为没有任何缺失的意思,相关用词有“完全”“周全”等。

两人互补,可以产生更大的能量。

两个人反向旋转系着麻丝的竹柄,使麻丝交错扭结成绳索。“互”字本义是指可用它来收绞绳索的工具。采用“”(竹)作形旁,字形像绞绳的工具;中间部分像人手推握的样子。现在,“互”也指相互地、彼此地、交替地的意思,如“互补”等。

xiāng/xiàng

在古代,人们看得最多的是树木。

“相”字左边为“木”,右边为目,表示人的一只眼睛,正在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棵树仔细进行察看。由此可知,“相”的本义就是观看、细察。古人认为地球上树木最多,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没有比树木更显而易见的了。后来,“相”字又引申出互相、交接之义,如“相互”“相连”。这个字还读xiàng,指人的容貌、样子,如“相貌”。

xiàng

房屋的北窗就是“向”,现在表示所有的方向。

“宀”这个形旁,在古时候代表的是房屋。在甲骨文中,“宀”的两边还各带着一面墙,也就是图中的这种形象;上面开着一个口,象征墙上的窗户。由于其甲骨文字形与方位有关,经过演变,“向”就用来表示空间方位,如“方向”“朝向”;也用来表示过去的时间,如“向来”“向使”。

chén

不管遇到什么事,沉着应对总是好的。

“沉”字本义是指将牛羊牲畜或死刑犯投入河湖作活祭,以求免除水灾。字形采用“水”作偏旁,“冘”作声旁。现在,“沉”也指下放、镇住,如“沉着”等。

dǐ/de

物体的最下部,事物的根本、基础、依据。

“底”字本义是指停下、居住的地方。另一种说法认为,“底”是物体的最下部。字形采用“广”作形旁,“氐”作声旁。现在,“底”也指事物的根本、基础、依据,如“底气”等。另外,“底”在五四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用于领属关系,读作de,现已不用,但保留读音。

ér

原来是人面上的胡须,现在则是常用的转折连词。

“而”是个象形字,本义是面颊两侧的胡须。金文的“而”,字形就像是人的胡须形状,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代表两腮的胡子,内层代表嘴巴下方的胡子。“而”的字义后来发生了改变,被假借为代词、动词,如“而翁”就是你的父亲。现代汉语中,“而”常用作虚词,表示转折、递进和反问,常与“不仅”相连使用。

qiě

且将杯中的酒洒在祖先的牌位前,用以祭祀。

“且”字外形好像一块祭祀祖先的牌位。“且”字实际上是“祖”的本字。后来,它被假借为虚词。由于祭祀的时候有石桌或者石台,后来在“且”旁边加了“示”字,新造了一个“祖”字。这个时候“祖”和“且”才被区分开来,“祖”字意为祖先、先人。现在,“且”常作为连词,如“而且”“并且”“尚且”等。

zhè

让对方过来,还不如自己过去,多走几步没什么。

“这”字本义是指责令对方前往。字形采用“辶”作形旁,原写作“這”。现在,“这”字也指目前的或较近的或刚刚提到的人、物、事或想法;也跟“那”相对,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物。

wèi

天安门广场位于中国首都北京的中心。

“位”字本义是指上朝时大臣们依官阶高低肃立,即宫中群臣排列在朝廷的左右两边。字形采用“人”“立”会意。“立”是“位”的本字。“立”的金文在“大”(人)的下面加一横代表地面的指事符号,表示一个人规矩地站在地上。“立”的规规矩矩站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位”,用以区别一般的站立。

xié

谷斗倾倒不彻底,斗内有谷物剩留。

从篆文字形看,左边是“余”,从其甲骨文字形看像远古社会人们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后引申为有所剩的意思。右边是“斗”,表示谷物度量器。其造字本义是指谷斗倾倒不彻底,斗内有谷物剩留。后引申为歪的、不正的意思,如“斜阳”“倾斜”等。

lìng

有了语言和力量,也就有了独自谋生的能力。

“另”字本义是指分开居住而各自谋生。字形采用“口”作形旁,采用“力”作声旁。现在,“另”字也作为指示代词,如“另外”,指在说过、做过的之外的事或物。

捕获大型猛兽,猎手心满意足。

从篆文字形看,上面是“厭”。“猒”是“厭”的本字,“猒”字的金文字形的左边像动物的头、口和利齿,借代虎熊等大型猛兽;右边是“犬”,表示猎捕,合起来意思是捕获大型猛兽,后引申成过多的意思。下面的“土”表示墙体,“压”的意思就是一物压在另一物体上,向下施力,如“压力”“施压”等。

hóu

山脉高远,地壳深厚,人品敦厚,厚字的美好尽在此间。

“厚”是个形声字,本义表示地壳的厚实。《说文》认为“厚”字代表山脉的高远。甲骨文的“厚”,字形外部是个“厂”(原写作“”,读hǎn)字,作为形旁,代表它和高山有关;下面是一个酒坛的形状,是声旁。现代汉语中,“厚”还引申为情意深厚。

yāng

挑柴时站在担子的中央,却不知何处是宇宙的中央。

“央”字本义为中间,是一个会意字。它的金文字形,就像一个人的肩头挑着担子,两边各绑着一捆木柴。“央”是说这个人相对于担子和木柴的位置,正好处在中央,如《诗经·秦风·蒹葭》中“宛在水中央”。“央”还可用来代表时空距离上的广大。另外,该字还有无穷无尽之义。“央”还可用作动词,意思是请求,如“央求”。

zhǎn

秋天展开了笑颜,拂去了夏日的烦躁。

“展”表示解开衣扣。古代的上装一侧有一排用布带做的扣孔,另一侧有一排用布做的哑铃状的纽扣结;将扣结别进扣孔,可以将左右两襟连在一起。篆文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四个“工”,象征衣服上的纽扣;下面是“衣”。形象地表示了宽衣解带之后,衣物舒展的样子,引申为“展开”或表示面色不再严肃的“舒展”等。

chù/chǔ

蹲坐着的虎,逐渐演化成平安的住处。

“处”字本义是居住,古代写为“處”。金文字形上方就像是一只蹲坐着的老虎,下方的“几”字,代表虎爪。“处”后来引申为靠着坐具休息,古时常常用来指隐身世外高人的住所。现在平常百姓“蜗居”的地方,也可以称为住处。

dìng

房屋端正无偏,人才能安居其中。

“定”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安稳。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是一个房屋的形状;字形内部的上方是“口”字,下方是“止”字,合在一起就是“正”字,意思是房屋内部端正,没有偏斜,人才能安居其中。“定”还引申为约定、确立之义。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际遇,把握机会可以更快成功。

“际”字本义是指岩壁交接的地带。字形采用“阝”(阜)作形旁;“祭”作声旁,表示敬拜祖宗神仙。古人在两邑地界的路边设祠敬拜,以求一方水土的安康幸福(该传统沿袭至今)。现在,“际”也指汇合、遇合,如“际遇”等。

tuán

用手将秧苗插进圆形封闭的田地中。

从金文字形看,外面是“囗”(wéi),表示围绕;里边是“專”的变形,其上部形状像秧苗长在田里,下部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插秧苗。“团”的造字本义是指将秧苗插进圆形封闭的田地中。在现代汉语中,“团”一般指圆形的、球状的,如“线团”。还有凝聚的意思,如“团结”“团圆”等。

yīn

一个人舒服地平躺在一张大床上。

甲骨文的“因”字,中间一个“人”字,代表人;外围是一个大“口”,代表大床。“人”和“口”两字内外相连,就像是一个人正平躺在一张大床上。从这里看出,“因”字的本义就是一张床褥或坐垫。坐垫可以倚靠,所以“因”也引申为根据、凭借。现在“因”常表示缘由、原因。

chūn

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显出勃勃生机,真是表达爱意的大好时光。

在甲骨文中,这个字是由“日”“艸”“屯”三部分组成的,意味着春回大地、万物生长。“春”最早的写法就是“屯”。“春”还可泛指一年,如高适的诗中就有“一卧东山三十春”的诗句。“春”的这种含义一直沿用至今。

xià

一个完整的人形,现在却成了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

“夏”字本义为人。在金文中,“夏”字为一个人形,头部在上边,躯干在中间,手在两侧,足在下边。在小篆文中,字形又发生了一些变化,金文中的身躯不见了,只有一只大脚。古代中国被称为“华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为夏朝。后来,“夏”字被假借为夏季,用来表示一年之中的第二个季节。

qiū

秋天收获谷物后,要焚烧秸秆,以便消灭害虫。

“秋”是个会意字,本义是成熟的庄稼。甲骨文的“秋”,字形就像一只蟋蟀。古人发现蟋蟀一般在秋天鸣叫,所以就借此表达“秋天”的概念。蟋蟀的下方有个“火”字,表示秋天收获谷物之后,用火焚烧秸秆,顺便灭除害虫。现在,“秋”也引申为一年的时光,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dōng

冬天意味着一年的结束,也意味着新年的开始。

“冬”的基本含义是最后、终了。最初的字形是在一条绳子的两端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极端,也就是“结束”。小篆中,这个字最下边是“仌”,没有太阳只有冰,只能是滴水成冰的冬季。后来,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将“仌”简化为两个小“丶”。现在,这个字一般指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后的一个季节。

tuō

剔去肉中的骨头就像脱掉自身的阻碍。

从篆文字形看,左边是“月”,表示肉;右边是“兑”,其字形上面是“八”,表示发音;下面是“兄”,表示念叨祝祷,所以,“兑”的意思就是祝祷颂神,为祈求而许诺。后引申为实现承诺(兑现),后进一步扩大引申为兑换、置换的意思。

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话,就是来自久远古代的记忆。

“古”字本义是古代。甲骨文的“古”,字形上边是加了“口”的“十”,表示数量很多;下方的“口”字,表示话从人的口中说出。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即为“古”。金文的“古”字,上部变成了“十”,下方还是个“口”字。现代汉语中,“古”常用来表示一个人思想僵化、不知变通,如“古怪”“古板”等。

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成为故事。

“久”的本义是指从背后作针灸。长途迁移为“千”,驻足等待为“久”。现在,“久”也指时间长,如“久远”等。

“故”字本义是原因,缘故。字形采用“攵”作形旁,“古”作声旁。现在,“故”也指过去的、旧的、原来的,如“故事”等。同时,“故”还可表示意外或不幸的事变,如“事故”。

yǒng

滔滔大河派生出了几条支流,曲曲折折奔流不息。

“永”字也是“派”的本字。“派”的左边三点,古代就写作“永”。从甲骨文的字形看,上游是一条大河,下游派生出了几条小的支流,显现出河水流淌时曲曲折折的样子。由此可见,“永”的本义就是漫延的流水。后来,“永”还通“咏”,表示声音的延续时间长。现在,“永”的常用义为久远,如“永远”“永久”。

jiǔ

即使时间不长,等待的人也会觉得过了好久。

“久”的本义是指从背后作针灸。长途迁移为“千”,驻足等待为“久”。现在,“久”也指时间长,如“久远”等。

zǎo

太阳冲破黑暗就是早晨。

“早”字本义为早晨。在小篆文中,其字形上边为“日”,下边为“甲”。“甲”字的古文字形像“十”,看上去像种子皮开裂的样子。这里是说,天将破晓,太阳冲破黑暗就是早晨。后来,“早”字又引申为副词,意思是时间靠前的,与“晚”相对,如“早退”“早逝”。“早”用作形容词,意为在平生的早期、在年轻时,如“他早年当过兵”。

chén

远古时代的人们垦荒劳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晨”字本义是指房宿星,是农民早起耕作的时间参考。字形采用“晶”作形旁,“辰”作声旁。太阳西沉为“昏”,太阳落山为“暮”,月亮初升为“夕”,月高人静为“夜”,安定入宿为“冥”,晨光微露为“曙”,太阳升高为“晓”,月尽日出为“朝”,日浴草木为“早”,荷锄出工为“晨”。现代汉语中,“晨”就是指早上。

捣碎米糠,驯服烈马,时至中午。

“午”字本义为捣碎米糠。其甲骨文字形有点像有横结的舂米棒,用来捣碎米糠。现在这个义项已被“杵”字所取代。另外,它还像是一个缰绳,用以驾驭难以驯服的马,所以“午”字在古时还有相反、抵触之义。因其与马相关,而被假借为十二地支中的“午”。人们现在常说的“中午”,即与此有关。

月亮升起到人腋下的时候,夜晚就来临了。

“夜”本义是夜晚,是一个形声字,“月”是形旁,“亦”作声旁。《说文》中解释为:“夜,舍也。天下休舍也。”认为“夜”就是人们都停止了活动,回到房中休息。金文的“夜”字,像是一个站立的人,左边的一点是指事符号,表示人的腋下部位;右边是“月”,表示月亮此时已升到了人的腋下,这也就是夜晚了。

wǎn

太阳落山,傍晚降临,一天结束了。

“晚”字本义为傍晚、黄昏。其字形左边为“日”,表示字义,说明与太阳有关;右边为“免”。对整个白天来说,黄昏是最后结束之时,所以后来“晚”引申为某一时期的后段,如“晚年”“晚期”“晚节”。现在,“晚上”指从日落黄昏到深夜之前的这段时间。它还常常与“早”相对。年轻人在长辈面前自称“晚辈”。

jīn

“吟”字有口,其实是闭口不言;“今”字无口,才指现在和今天。

在甲骨文中,“今”是“吟”的最初文字形式。“吟”字通“噤”,意思是闭口不说话。因此,“今”字的本义就是闭口不言。后来,“今”逐渐引申为今天、现在、当前等义。“今”用作副词时,有立刻、马上的意思。“今昔”在现代的意思是现在和过去,但在古代汉语中,它指的却是昨天晚上。

zuò

昨天刚刚逝去,却再也不会回来。

“昨”字本义是累计逝去的日子。从篆书字形来看,“昨”是一个形声字,字形采用“日”作形旁,表示时间;采用“乍”作声旁,表示刚刚。“昨”也泛指往日,表示过去的日子的意思,如“昨儿个”。

xiān

早在他人之前,就是领先一步。

一只脚放置在一个人的上面,这个脚的形状就是古时的“止”字。“止”是“脚”的本字,“脚”字有行走的意思。将“脚”和“人”的古字形上下相连在一起,意思是说上面这个人的脚已经跑到了别人的前面。后来,“先”用来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也常常被用在对已故者的称呼中,以表示尊敬,如“先帝”“先祖”等。

shǐ

女人做主的时代是人类的开始。

从金文字形看,左边指用口传达信息,右边是“女”。“始”就是指发号施令的女人,引申为最早出现的女人。“始”是描写女人当家的母系氏族社会。“始”具有“最初”的意思,因为万民都由“女”而出,所以祖母在古代家庭里是相当有地位的。《说文解字》将“始”解释为最早出现的女人,也就是人类的祖先。

cái

别看草木才初生,天生其材必有用。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这个字上面是一横,代表地面;下面是正在萌发的草木嫩芽。因此,“才”的本义就是草木初生。“才”是“材”的通假字,意为材资、本能。现在这个字一般解释为才能、本领。木有用叫作“材”,物有用叫作“财”,人有用叫作“才”。

此时、此刻、此地,把握当下,才是真正把握了人生。

从甲骨文字形上来看,这个字的左边是“止”,代表脚;右边是一个人形。整个字形表示的是人站立的处所——“这”“这里”“此地”,这就是“此”的本义,它是一个代词。这个字还有如此、这般的意思。

xiàn

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从“现”字篆书字形看,左边是“王”,即玉;右边是“见”,意思是睁着眼睛看。“现”就表示宝玉显露光泽让人看见,引申为显露、眼前的,相关用词有“发现”“表现”“现在”“现实”等。《正韵》解释为“显也,露也”,《集韵》解释为“玉光”。

zài

小草刚从土中长出,一切都在开始,一切都有希望。

“在”的本义是生存、存在,表示小草从土里刚刚长出来的状态。从小篆字形来看,它是一个形声字,字形左边的“才”是声旁,右边的“土”是形旁。商代卜辞中,也常常将“在”写成“才”。后来,该字又引申为居住、处在。后来,经过词性变化,还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如“正在”“所在”。

古代常常遇到不期而至的惊喜,现代则常享受不会落空的约定。

“期”是个形声字,本义是预定的时间。金文的“期”,上方的“其”是声旁;下方的“日”是形旁,代表和时间相关。小篆的“期”,将“日”换成了“月”,字义没有变化。“期”后来引申为约会,如“佳期”。现代汉语中,“期”也表示盼望、希望,如“期许”“期冀”“期望”等。

树梢是树的末端,最后的、最不重要的也是末。

在甲骨文中,“末”字字形很像一棵大树,树的末端有一黑点,代表指事符号,表示这里是树梢所在的地方。因此,“末”字的本义就是树梢。后来,“末”字引申为最后、终了的意思,如“末尾”。另外,由于最后的往往是不重要的,所以又引申为次要的、差一等的,如“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枝末节。

春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

同胞兄弟中较年幼的孩子就是“季”。“季”字本义是对同辈中年纪最轻者的称呼。字形由“子”和省略了“隹”的“稚”两部分组成,是一个会意字,“稚”也作声旁。古人称呼兄弟的长幼,以“伯”“仲”“叔”“季”为序。现在,“季”也指时节、时段,如“季节”等。 eOyWBW3YAilXsL/WTWvgfWvZ8YMEpyPh/jM4SOvXjvWxbew94TJkFRkNgxI3pS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