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见钟情的心理:瞬间坠入爱河的感情可靠吗

有人认为命运般的相遇才是真正的爱情,一见钟情不过是瞬间的激情。真相到底如何呢?一见钟情能终成眷属吗?

一见钟情并非短暂的迷惑

“在第一眼看到他时,我就知道我一直等待的人就是他,见面的瞬间我全身发抖,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将与此人共度一生。”而且,有很多恋人都是通过一见钟情走到一起的时候。到底一见钟情的几率有多少,因一见钟情而成为恋人并最终走入婚姻的几率到底有多少,为了找到答案,实验人员在美国通过电话对1500名实验者做了一项调研。

对初次见面的人在1个小时以内产生好感即算一见钟情。参加调研的人群中有60%以上选择了一见钟情有可能发生。无论男女性别,其中有60%回答曾经有过一见钟情的体验。一见钟情在性别上有差别——男性比女性出现的几率更大。有70%的男性及80%的女性认为一见钟情在一辈子里只能有一次,这与人们思维中只有花心的人才会一见钟情的想法相违背。半数以上的人在20岁前经历一见钟情,10%回答在30岁以上。由此可证,一见钟情容易发生在年轻的时候。

调查中最让人吃惊的结果是一见钟情并结婚的人。通常人们认为一见钟情是瞬间的激情,必定是短暂的。但回答中半数以上——55%的人踏上了红地毯,加上长期维持恋情的人,占总数的70%,足以证明这不是短期的爱情。

一见钟情是天注定的相遇

通常钟情的男女初次相见,除了对对方的仪表、谈吐等外在特征表示接受、欣赏外,异性交往在审美标准上的“生理效应”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因素。陷入一见钟情的双方,一般都伴有一定的亲近、愉悦、爱慕等情感的或生理的体验与感受,这正是异性相吸的“自然”基础。

一见钟情的相遇与结果
一见钟情并结婚的人离婚率低

幻想爱情:极度主观的产物

从社会结构主义角度讲,当事人的主观恋爱经验才是真正的爱情,尽管当事人与旁观者看到的东西可能差异很大。

主观影响爱情

在美国的电影及电视剧中,只有罗曼蒂克的相遇和激情的恋爱过程才算是爱情。而现实生活中的美国人多半还是从平凡的关系中找到爱情。爱情是极度主观的产物,当事人与旁观者看到的东西可能差异很大。为了加以确认,心理学家让大学生们阅读了以下富有戏剧性激情的爱情文章并询问他们是否曾有过如此激烈的恋情。

星期一,23岁的弗洛伊德·约森和19岁的艾莲·斯科纳从旧金山各自登上了横穿大陆的火车。两个人中间隔着通道座,他们坐在相反的方向,因此稍微斜视便能够轻松看到对方。上车时他们两个完全不认识,星期三时约森首次穿过通道座来到了艾莲的旁边。这时候的艾莲已经决定,如果他向我求婚我就嫁给他。艾莲说:“我们通过眼神已经交谈很久了。”星期四,他们为了结婚在奥马哈下了车,但是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没有双亲的许诺禁止结婚。于是,两个人决定穿过河流去往不需要双亲承认就可以结婚的爱荷华州的康瑟尔布拉夫斯,第二天也就是星期五,他们结了婚。

调查结果中,40%的大学生说与自己的经验有非常多的共同点,20%的人说与自己的经验有些许共同点。不需要问那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幻想的,只要当事人坚信其说便可。由此,爱情经验可被文化持有的爱情价值所影响,价值观将改变爱情行为。数十年间,美国及亚洲国家自由恋爱结婚的人越来越多。

主观性爱情必定罗曼蒂克

“恋爱的感觉”是什么

心理学家请大学生们对恋爱时的感觉及心情做了以下评价。

按结婚年份不同看恋爱结婚与相亲结婚

从恋爱男女的比较报告中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的感情反应更为强烈。这种结果不知道是男女在恋爱感觉上有差异还是女性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感情所致。

恋爱功略 爱情观在不知不觉间会被时代价值观影响。

恋爱中S·V·R理论:相识到结婚的三阶段

由相识时中意外表到恋人阶段重视价值观的认同,再发展至互相弥补的关系,爱情的进程需要这三个步骤。

爱情三阶段

S·V·R理论是指从两个人认识到结婚的过程分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相识>刺激阶段←重视外表

第二阶段<恋人>价值阶段←重视相似性

第三阶段<结婚>分工阶段←重视互补性

第一关为刺激阶段,是恋爱初期。第一次见面时的刺激——俗称外表,将是决定两个人关系是否可能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脸、身材、服装等仪容及表情、动作等行动特征是最关键的。

双方攻破第一关后开始正式交往。第二关为价值阶段。这里的决策因素来自情感的一致性、对相同事物的喜好等价值观上的相似性。在这一阶段感情能否加深就在于两人能否找到共通点,并快乐共处。因此,这一阶段重视两人的相似性,两个人的共通点、一致点越多,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似,多次约会后都感觉很愉悦,第二阶段即将进一步发展,接下来考虑的是能否与他共度此生。共同生活及结婚是第三阶段的问题。

谈及共同生活及结婚,双方的角色分配将成为重要因素,互补关系促使生活顺利进行。如果对两人之间产生的问题能够正确、有效地解决,便能发展成为更亲密的关系。

爱情的三阶段(S·V·R理论)

S·V·R理论

曼士坦的S·V·R三阶段理论认为第一阶段是有关对方的外貌等可观察的刺激(Stimulus),即S阶段;第二阶段是了解对方思想、态度的阶段,双方的内在逐渐呈现出来,价值观(Value)的相似成为要点,即V阶段;第三阶段是角色(Role)分担的可能性阶段,即R阶段。

三阶段的不同追求

认识时重视刺激性(外表魅力),初期重视价值相似性,后期重视相互分工。

爱情三角理论:恋人双方决定恋爱激情是否常在

爱情由亲密性、热情度及关联度3种因素组合而成,根据这3种因素不同的强弱,爱情又被分为8种类型。

构成爱情的3种要素

爱情三角理论中,恋爱心理因素由亲密性、热情度、承诺构成。3种因素不同的强弱决定了8种爱情类型。亲密性是指双方有多亲近,感情结合的强度及互相理解的深度。热情度是指包括性欲的兴奋强度,双方对此有多热衷。承诺是指有多离不开对方,有没有在一起的必要和关联。

爱情的8种形态

实际在双方关系中,3种构成因素由不同的强度组合形成。在这一理论下,爱情产生了以下8种形态。

①完美爱情型:亲密度、承诺及热情度3项皆强。

②好感型:亲密度强,热情度及承诺弱。

③激情型:热情度强,亲密度及承诺弱。

④虚爱型:承诺强,热情度及亲密度弱。

⑤热情型:亲密度及热情度强,承诺弱。

⑥友爱型:亲密度及承诺强,热情度弱。

⑦愚爱型:热情度及承诺强,亲密度弱。

⑧非爱型:3个因素皆弱。

每一对恋人到底属于哪种类型,是由双方关系决定的,不过就算同一对恋人在爱情初期、恋爱中期及婚后,爱情的类型及双方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有些恋人在爱情初期时是激情型,两人的热情度很高,兴奋强度也很高,而且相互承诺要永远在一起,谁也不离开对方;可恋爱中期他们渐渐变成了好感型,亲密度强,而两人之间的热情和承诺都减少了;结婚后,他们转变成了友爱型,亲密度和承诺虽然很强,但热情明显冷却。

爱情中的基本成份

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著名的爱情理论,他认为爱情由热情、亲密和承诺3个基本成分组成。热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是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爱情3要素重要性的变化

恋爱关系初期时热情要素强,接着亲密性要素转强,最后承诺要素转强。

交换性人际关系和共同性人际关系:看恋情能否得以维持

恋人双方接触时更重视交换性人际关系还是共同性人际关系,将成为阻碍或是滋润双方关系的要素。

爱情拒绝交换性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分为两种,即以交换性为基础和以共同性为基础。更重视哪一方将决定双方之间的互助形式,由互助产生的感觉也大不相同。要发展及维持恋人关系就必须互相帮助,而双方的行为基础是交换性人际关系还是共同性人际关系,将决定双方关系产生摩擦还是顺利发展。交换性人际关系在商业中可以使工作得以圆滑进行,对企业利益有重大贡献,因此注重交换性人际关系的人更适应商业。但是恋人结合的人际关系基础是感情,用交换性人际关系相处的话很多时候会发生对峙情景,因为这种关系使恋情恶化的例子已经很多。

在下一页中有4项回答“YES or NO”的问题,可以测出你更注重交换性人际关系还是共同性人际关系。如果4项中有3项以上回答“YES”,那么你将是注重交换性人际关系的人;3项以上回答“NO”则是注重共同性人际关系的人。重视共同性人际关系的人的第4项答案应该与右下图相似。

注重交换性人际关系的人在商场中定能有所作为,但商场得意情场失意,他的恋爱关系可能摩擦不断。恋人之间发生对立状态时切记不要交换性思考,共同性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哪种人际关系是你的特质

你更重视哪种人际关系

注重共同性人际关系的人对(a)—(d)的问题做出了以下回答

(a)得到他人帮助后,不会马上想着回报,首先要怀着感谢的心接受。

(b)帮助他人没有得到回报也不会感觉被利用了。

(c)认为共同工作的结果应该平均分配。

(d)帮助别人本来就是一件使人心情愉快的事,不需要感谢的话语。

恋爱功略 发生对立场景时,应尝试共同解决问题。

3种依附行为:阻挡爱情顺利发展

两个相爱的恋人,却总是感觉不对劲,应该是双方恋爱的依附行为不同所致。依附行为的3种类型,恋人们可以对号入座。

依附行为的类型

终于找到理想中的恋人了。但是几度约会后,渐渐感觉到格格不入。奇怪的是,对方明明不讨厌自己,但自己希望长时间待在一起的想法似乎让对方很反感。明明互相喜欢,却感觉很不对劲,这能算是真正的爱情吗?

双方都互相喜欢,但两个人的关系却总是不顺畅,依附(依恋)行为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依附行为原是发展心理学中表达婴儿与母亲的接触方式相异的名词,被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3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它也适用于年轻人及成人的恋爱关系,将爱情中的依附行为分为以下3种类型。

安全型依附:能够顺利与他人交往,会依赖他人也接受他人的依赖,从来不担心被抛弃也不回避与他人的过分亲密。

回避型依附:存在很强的警惕心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与他人过于亲密。不会完全信任别人,也不希望别人依赖自己。

焦虑型依附:担心对方是否会反感自己所渴望的亲密关系。希望恋人能与自己完全融为一体,但这种过于强烈的想法经常会惊吓到对方,反倒让他对自己敬而远之。

以上3种类型中认为最贴近自己的就是你的依附类型。如果恋人双方不一样的话,关系格格不入也在所难免。

依附类型决定爱情适合度

有人假设幼儿期的亲子关系,将影响成人之后的恋爱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爱情依附理论”。谢佛等学者将亲子关系分为安全型依附、回避型依附和焦虑型依附三种类型,借以建构分别与之相对应的恋爱模式。

恋爱功略 依附行为不一样,爱情进展也不顺利。

爱情标准:“喜欢”并非全是“爱”

恋爱感情即是好感加强。而某心理学家认为,爱情和喜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情。女性更能划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

爱情标准与好感构成

经常能听说原本只是朋友的两个人后来走到了一起,发展成为恋人关系。这之间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变化呢?由“喜欢”升级到“爱情”,或者在某一刻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爱慕情绪?

某心理学家认为爱慕情绪和好感是可以分开的两种情感。为此他制作了下面的爱情标准。内容由3种要素形成:

①亲和、依存欲望;

②支持倾向;

③排他型感情。具体如下:

a. 想与他(她)在一起,忍受不了他(她)不在身边。

b. 为了他(她)愿意做出任何牺牲。

c. 希望独自占有他(她)。

好感标准由好感倾向、尊敬倾向、相似倾向3个因素形成。实验中请恋人们用以上两种标准评价彼此,并用同样标准评价自己的朋友。

结果表明爱情标准和好感标准之间没有明显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爱情与好感是完全可以分开的。结论中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更能清楚地区别爱情与友情。通常情况是,相处一段时间后,男性会认为差不多该是将友情转变为爱情的时候了;但女性则多数认为友情就是友情,可以互相尊敬互相帮助,但却不会是男女之间的感情,也很难发展成为恋人之间的爱情。

爱情与好感不同

爱情标准与好感标准

恋爱功略 女性认为友情就是友情、爱情就是爱情。

鲁宾的爱情量表

鲁宾的爱情量表是为了区分“爱情”和“异性朋友的好感”而开发的,通过对交往对象的衡量,以诊断出自己的感情是“爱”还是“喜欢”。

爱情量表

1. 只要是为了××,我几乎可以做任何事。

2. 我想要独自占有××。

3. 如果无法跟××在一起,我会觉得非常寂寞。

4. 我只要一个人独处,就很想与××见面。

5. ××是否幸福,是我最关心的事。

6. 如果是××做的事,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我都可以原谅他。

7. 我有责任使××幸福。

8. 当我与××在一起时,大多凝视着××的脸。

好感量表

1. 我认为××是适应力非常好的人。

2. 我认为××是可以承担责任的人,所以可安心推荐工作给他。

3. 由于××具有良好的判断力,所以我才寄予全面的信赖。

4. 如果团体有选举活动,我打算投票给××。

5. 我认为××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人。

6. 我认为××是充满知性的人。

7. 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那样的人。

亲和欲望:爱情可以在鬼屋生长

恐惧心理会提高亲和欲望,增强与他人在一起的愿望,特别是想在喜欢的人身边得到安全感。

亲和欲望

游乐场里的鬼屋是恋人们喜欢去的地方。为什么在应该高高兴兴玩耍的地方,使人害怕的这种游戏项目却如此受宠呢?

理由之一就是高涨的亲和欲望。亲和欲望是指希望和别人在一起,尤其是和关系亲密的人在一起。

亲和欲望的实验

参加实验的是一些女大学生,沙赫特告诉她们这是一次研究电击作用的实验。她们被分为两组,两组被带入不同的实验室并接受不同的实验指导。第一组女生被告知自己将接受一次十分可怕和痛苦的电击实验;在第二组,沙赫特却将电击的危害性说得很小。另外告诉她们需要10分钟的准备时间,让所有人到旁边的房间等待。旁边准备了一间大房间和可以独自等待的小房间,女孩子们有权自由挑选。实际上实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观察她们害怕时会选择在哪里等待。如果选择和大家一起等,就可以证明亲和欲望提升。

实验结果证明在高度恐惧的状态下,与他人一起等待的人占大多数。这就是在可怕的鬼屋两个人希望紧紧贴在一起的亲和欲望高涨的心理变化。

恐惧感里的亲和欲望

两组实验的比较

沙赫特的实验室周围布满各种电器设备,他身着白色的实验服,告诉女大学生自己是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博士,再以不同的方式告诉她们本次实验有关电击作用的后果,之后再故意离开,并让她们选择是否愿意独处。

实验结论

有高度恐惧感的女大学生比有低度恐惧感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与他人在一起等待,恐惧感是引起人群集性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观察黑屋中的行动:黑暗提高性兴奋

黑暗会提高性兴奋。黑暗的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做出积极性的亲和行动。

陌生男女黑屋中的行动

恋人们似乎很喜欢在夜晚的海边和公园约会。那是因为黑暗能带来罗曼蒂克的气氛吗?黑暗与爱情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请陌生的年轻男女在完全黑暗的房间内,对他们没有任何限制行为的规定,当然将来更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他们会采取亲和行为还是攻击行为呢?

实验开始后,请参加实验的人一个个进入全黑的暗室内,互相保持匿名状态。对他们的说明是这样的:“这1个小时内,您会与其他人待在同一个暗室内,没有任何行动限制。”黑屋中没有一丝光亮,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看不见任何方向或是别人的脸。所以,对于参加实验的人来说,和他同一间黑屋的另一个人等于没有名字也没有长相,只是异性而已。他们的行为被红外线摄像机全程记录了下来。在另外一个稍微有点光线的房间内也做了同样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稍有亮度的房间中,各名实验者很快找到了座位并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90%的人始终没有移动过,整个实验过程中双方一直没有停止讲话。另外一边全黑的暗室内,过了30分钟后大家都停止了讲话。身体性活动开始活跃,出现故意碰触或拥抱他人的现象,多数人还因此感觉到性兴奋。

从实验中得知,在保证姓名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少了社会性限制,人们更容易做出积极性的亲和行动。

黑暗中的兴奋状态让人失控

完全黑暗+匿名下的行为观测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当人们在公共场合,以自己惯有的身份面对所有人时,会表现得更为自控。此时,人们不仅不会有过激的行为,还会更为诚实和理性。然而,当人们处于匿名的情形下时,很容易对反社会的一些暗示做出反应,尤其是在黑暗中,兴奋状态更容易让人们失去控制。

恋爱功略 黑暗比明亮的地方更容易使人亲近。

兴奋与爱慕:兴奋状态萌生恋情

惊险中的兴奋状态容易转变为一见钟情的兴奋状态,即当某位男士处在兴奋状态时,刚好出现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心里的兴奋容易被误以为是一见钟情。

吊桥效应

在温哥华的卡比拉诺溪谷的大吊桥上曾举行过一项被称为吊桥效应的实验。请一位美丽的女大学生站在吊桥的中央并向过桥的男士搭话:“能请您参加一项关于自然景观和创造性的心理学研究吗?”然后请对方看图片并说:“现在时间不是很充裕,如果您对这项研究有兴趣的话,不妨在有空的时候打电话给我,我很乐意为您进一步说明。”在另一座固定的木桥上也做了同样的实验,并且在桥上执行实验的女大学生为同一个人。然后比较了男士打电话来的数量,这个数据才是本次实验的最终目的。

结果那些通过吊桥的男士打来的电话更多。原因是在吊桥上的男士处于刺激性生理兴奋状态。在兴奋状态时刚好出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心里的兴奋容易被误以为是一见钟情,这被称为情绪的认知混淆。在木桥上的男性没有处于兴奋状态,错误归属没产生爱慕情感,所以打来的电话也就少。同样的情况用男性实验执行者时,两座桥上的人都很少打来电话。这表示当对方也是男性时,兴奋感和爱情是没有关联性的。

情绪的生理认知论

人类的情绪受生理兴奋及状况判断影响,由认知和生理2个因素决定,这正是情绪的生理认知论。

吊桥产生的恋情

情绪认知混淆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认为情绪的产生要在受到情绪的刺激后经过评估的过程,对相同情景刺激的不同的评估结果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由于人类的情绪受认知和生理两个因素决定,在情绪产生的过程中,有时会形成情绪的认知混淆。“吊桥效应”就是关于情绪认知混淆有名的实验。

恋爱功略 吊桥上心跳加快的感觉容易被误认为是爱情。

认知不和谐理论:爱她,就让她给你送礼

送礼物不一定吸引对方,能收到他(她)的礼物会更有效果。人类通常会喜欢自己送礼物的对象。

认知不和谐理论

多数人会为了吸引意中人的注意做很多事情,比如送礼物或在工作上帮助对方。如果他(她)还是没爱意,只能说这些努力都是徒劳无功。为什么不试试反向思维呢?让对方送礼物给自己,让对方帮助自己的工作。心理学家称之为认知不和谐理论,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分为3类:

①和谐关系。②不和谐关系。③无关系。

其中①是稳定的状态,③没有任何关系。问题在于②,在自己的心中有2种相反的东西共存是一种很不愉快的感觉,人会自主将思考和行为调整至①的状态。

礼物——收比送好

通常帮助喜欢的人,送对方礼物是很自然的行为。对厌恶的人我们不会有这种想法。按照这个理论,可以对喜欢的人也提点请求,比如请他(她)在工作上给予自己一些帮助,如果对方接受,他(她)的心理解决活动将是:“我为什么会给他(她)帮助,我不会帮助讨厌的人,那么就是说我喜欢他(她)?是真的吗,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呢?肯定是,不然解释不通。”就算对方最初对自己没有好感,多找几次机会让对方送礼物给自己或帮助自己,他(她)会让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合乎情理而对你产生好感。

利用想消除“矛盾”的心理

解除不和谐的方法

恋爱功略 爱的战术就是想办法收到他的礼物。

认知不和谐理论

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当发现自己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即不和谐时,就会自我调整态度或行为,使其和谐。

帮助与好感:爱他,就请他帮个忙

提出小小请求,吸引意中人的注意并赢得好感,而且略带负担的请求更可增加好感度。不过,尺寸一定要严格把握。

喜欢上提请求的人

心理学家用以下实验证明了帮助他人并喜欢上被助对象,这一略显奇特的援助及好感是相互联系的。

实验是这样的,事先告诉参加实验的人“这是一个关于知识报酬效果的实验”,正确回答问题可以拿到奖金,金额在60美分—3美元之间。实验中,真的让部分实验参加者得到奖金。等到实验即将结束时,实验执行人诚恳地向一些得奖人提出请求:“这次实验我用的是自己的钱,现在实验资金已经用完了,而我们还要进行下面的实验,所以能不能请您归还奖金?”多数人接受请求并归还了奖金。

参加实验的人在结束后到办公室填写调查报告,被要求填写的表格中有一个问题是“对实验执行人的好感度”。在此可以比较出被请求和未被请求归还奖金的人分别对执行人的好感差异(这才是实验的真正目的)。实验中除了实验执行人自己提出归还奖金的请求外,还请工作人员向实验参加者提出“研究资金不足,可否归还奖金”的请求。实验结果证明:执行人自己提出请求,接受并归还奖金的一部分人对执行人的好感度最高。而且归还3美元的人比归还60美分的人对执行人更具好感。

可见,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就能吸引意中人的注意并赢得好感,而且略带负担的请求更可增加好感度,因为帮助别人的人自己更快乐,也会对自己帮助的人产生好感。当然过分的请求肯定会被拒绝,掌握“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甜蜜的负担可以收获爱情

喜欢上自己帮助的对象

恋爱功略 小请求能吸引意中人的注意,但负担过重会造成反效果。

好感与赞赏的关系:爱上原本讨厌的人

对方对你的评价由“讨厌”转为“喜欢”,你该怎么想?评价的变化代表好感的增加。另外,不管最初的评价是什么,最终能够得到赞赏,好感度就会增加。

好感随着赞赏而转变

一个讨厌你的人,突然开始给你正面评价,那你对他的好感肯定也会突飞猛进,这是因为添加了意外性。相反,原本一直赞扬你的人,突然给予你负面评价时,不只会令你感觉“讨厌”,甚至可以说是“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突然由正转负,比一开始就否定自己更让人难以接受。恋人间发生摩擦时,憎恨感倍增也是同样的道理。心理学家用赞赏与批评实验加以证实。

参加实验的人与给予评价的人连续见7次面,进行简短对话。评价人给参加实验的人的印象分下面4种形式:

①开始为批评,中间转为赞赏。

②从开始到结束始终给予赞赏。

③从开始到结束始终给予批评。

④开始为赞赏,中间转为批评。

实验结束后,询问参与实验者对评价者的好感度。结果证明:不论最初的评价是什么,最终是否得到赞赏是决定对评价者好感度的关键(右图)。其中评价由“坏”转“好”时最受对方喜欢,第二是始终给予赞赏的人。对于始终给予批评的人没什么好感,但最讨厌的是由赞赏转批评的人。

好感与憎恶仅一步之遥

赞赏与批评实验

参加实验的人与给予评价的人连续见7次面,进行简短对话。评价人给参加实验者的印象分为先批评后赞赏、始终赞赏、始终批评、先赞赏后批评4种。

自尊理论:爱情眷顾自我评价低的人

自我评价高的人能积极地表达爱意,自我评价低的人更容易接受爱意,所以,陷入爱河的人中更多的是那些自我评价低的人。

自尊理论——自我评价低的人恋爱机会更多

自我评价和爱意之间存在着奇怪的关系。自我评价高的人对自己很自信,能积极地对异性表达爱意,容易产生恋情。但是由于自我评价高,对对方的要求也会提高,现实中很难找到理想的对象。即使找到符合要求的对象时,对方也同样有着高要求,导致恋爱进展不顺利。而自我评价低的人,就不存在这种向异性表达爱意的积极性,但是也不代表自我评价低的人就不容易产生恋情。自我评价低的人常常看到对方的优点,容易接受爱意,恋情也随之产生。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尊理论。

自尊理论将“自我评价低,也就容易接受他人的爱意”做了以下解释:

自我评价高的人对恋人的要求也高,希望对方也是优秀且有魅力的人。因此当别人向自己表达爱意时,不符合标准肯定会被拒绝。自我评价低的人感觉周围都是比自己有魅力的人,如果有人向自己表达爱意,接受的情绪占多数。因为标准低,自我评价低的人比自我评价高的人更容易看到异性的优点,也就容易对其产生好感。

况且自我评价低的人对自己没有自信和安全感,对爱情和喜欢的渴望很高,感觉自己处处不够好,而别人样样都比自己强。也正是由于不自信,他们认为爱情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不可能轻易降临到自己头上,所以,一旦别人给予爱情时,他们便能够怀有感激之心,感觉对方的魅力,因而容易产生恋情。

谁更容易成就爱情

自我评价高的人对对方要求也高
心情和好感之间关系的实验

参加实验的都是女性,在等待实验开始时有一个帅气的男性与这些女性聊天,并提出约会邀请。接着实验执行人进入,对女学生进行性格分析并故意打了很低的分。

恋爱功略 心情低落时会降低对自己的评价,而发现别人身上的魅力。

缺点的魅力:爱情中经常因祸得福

不必追求完美,小小的失败反而能给对方安全感,让他觉得亲近、放松,进而有助于增进恋爱关系。

约会中不必追求完美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第一次约会时不需要过于追求完美、害怕失败。约会中的小败笔反而能够增加对方的好感。

这是一个根据磁带内容形成印象的实验。磁带由参加美国大学生问答竞赛的学生录制,内容为回答50道问题的现场情况录音。其中一位参加者几乎没有出现错误地答完了所有问题。竞赛后的采访中得知他在高中时就是成绩优秀的特等生,并兼任校刊的编辑部长,同时是场内竞技比赛的选手,可见他在运动及学习方面都是能手。采访的末尾阶段突然传出咣当咣当的杯子碰撞的声音,接着听到这位学生说:“啊,遭了,把咖啡弄撒了,这身西服可是刚买的呢……”磁带播放完毕,参加实验的人被问及对此学生的好感度。多数人认为此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感觉非常有魅力。另外还进行了一组没有播放弄撒咖啡片段的实验,只有那位学生流利完美回答问题和竞赛后通过采访宣扬他各方面成绩的录音。将两盒磁带给参加实验者的印象及对那位学生魅力的评价进行比较。结果更多的人喜欢弄撒咖啡的学生。

生活中就是这样,与过于完美的人接触使人紧张,稍微马虎的人能缓和他人的劣等感,而使其更容易接近。尤其是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反倒使人敬而远之;稍微有一点缺点让人觉得很亲近和轻松。

缺点让人更加亲近

与恋人的相处应该放松

大多数人都希望和自己的恋人在一起能感觉很放松,生活中,过于完美的人会让人感觉紧张、有压力,而稍微马虎的人则能缓解他人的劣等感,让人感觉容易相处。

缺点比优点更有影响力

◎冷酷的言辞比甜言蜜语能持续更长的时间。

◎坏心情比好心情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记忆。

◎表达消极情绪的词语比表达积极情绪的词语更多。

◎一件坏事(创伤)比一件好事能够产生更为持久的效应。

◎丢了钱给人带来的不安,远胜于得到同样多的钱所带来的快乐。

◎差劲的父母可能会使他们天资聪慧的孩子变得不那么聪明;而明智的父母要使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则会困难得多。

◎仅仅一次说谎就可以毁掉一个人的“诚信”。

恋爱功略 普通人的行为能给予对方安全感。

压力的共有:有难同当,爱情长存

单单拥有幸福的两个人,他们的爱情是快乐的。共同克服逆境并生存下来的两个人,他们的爱情是激烈的。

共同压力促进爱情

通常同属于一个严厉上司管辖的年轻人容易产生爱情并结婚。这种上司手底下的员工非常团结,如果组内有年轻男女,他们的关系发展到恋爱也是很平常的。谁都不愿意承受辛苦的工作和无尽的麻烦,但原本恶劣的压力也是使人结合在一起的动力。一般这种状态下的爱情是纯真和激烈的,完全可以成为浪漫的经历。

牢骚多、加班多,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在这样的上司手底下工作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压力而退缩的人肯定很多。但如果周围有同年龄的异性与自己承受着同样的压力,便可以共同讨论成为压力原因的上司或是互相鼓励,相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使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也为他们提供了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有利条件。因此,不知不觉由同事发展成恋人的过程是非常自然的。

在爱情中,由于共同压力而结合的例子不止这一个。我们经常听到一对恋人因为周围亲人的反对而离家出走,靠两个人的力量开始崭新的婚姻生活。周围的反对力量越大,爱情的火花就越炽烈。即使是一直以来生活在双亲的呵护下,从没有经历过风雨的人,只要并肩作战的伴侣在自己身边,就能面对严峻的现实,就有牵手共度一生的勇气。

跨越羁绊成就爱情

承担共同压力的效用

拥有共同压力的两个人比没有共同压力的人谈话频度高,私密性内容也更多。

心理学家的爱情模式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三角形的,激情、亲密和承诺分别是三角形的三条边。

心理学家亨德里克等人认为,爱情是由情欲之爱、游戏之爱和友谊之爱组合而成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逆境中爱情之火更炽烈

因为本身是激烈的爱情,所以能跨越重重障碍和反对;还是巨大的障碍及强烈的反对声造就了爱情?

逆境促进爱情成长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恋爱故事中可谓是首屈一指。跨越重大障碍孕育的纯粹且激烈的爱情更能得到众人的共鸣。心理学家的分析恰恰相反,罗密欧与朱丽叶激烈的爱情不是因为跨越了巨大的障碍,而是因为有巨大障碍的存在才能燃烧得如此热烈。由此,重大障碍成就的激烈爱情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学家以热恋中的恋人为对象,做了关于家庭的反对与双方浪漫度的调查。结果表明,遭受双亲反对的恋人关系具有更高的浪漫度。不是因为跨越双亲的反对,恋爱才更浪漫,而是双亲的反对此时表现为一种阻碍爱情发展的巨大障碍,有了这个障碍后,相恋的双方为了爱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他们的恋爱感觉就会更强烈。

生理兴奋与爱情

心理学家用感情的生理及认知双因素理论对这种障碍与激烈爱情的关系做出了说明。根据这种理论,快乐、悲伤、愤怒等人类感情由生理兴奋及状况认知形成。一见钟情也是一样,激烈爱情的发生需要强烈的生理兴奋及认为这是爱情的想法(心理学称贴标签效应)。强烈生理兴奋分正和负两种,效果上差别并不大。只要状态被认知为恋爱情绪,兴奋越激烈爱情便越激烈。

障碍使爱情燃烧的更激烈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来自两个互相仇视的家庭。两人不顾双方家人的反对,将爱情进行到底,最终阴差阳错地双双殉情。心理学中,如果交往中的男女遭到亲人的反对,反而会使恋情更为炽热,这种现象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恋爱功略 障碍越大,反对越强烈,爱情燃烧越激烈。

爱情的两个阶段

无论关系多么亲密的恋人,在长期交往中必然也有对立和羁绊的时候。不愉快发生后的解决方式成为关键,和谐、温柔的解决方式不仅不会伤及两人的关系,还有可能增进两人的亲密度。 XflH1aoXR7otJKxRbPRLgTlnsfLnqFNONzafkhaiutaEV88qBcHRp9hT+QwsH+h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