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州城图
茶陵,位于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接壤,因地处“茶山之阴”,有“茶乡”之称,后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茶陵”。
汉高祖五年(前202),始置县,属长沙国(同治十年《茶陵州志》卷四)。另据《元和郡县志》云:“因南临茶山,县以为名。”隋开皇九年(589),并入湘潭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茶陵县。此后,建置、隶属均有变化。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升县为州。明洪武五年(1372),改州为县,自此隶属长沙府。成化十八年(1482),再复州治,并沿袭至清。1913年,改州为县。1983年,茶陵县划归株洲市。
据文献记载,茶陵境内最早筑城始于西汉元朔四年(前125)。汉高祖刘邦的五世孙、长沙定王之子刘欣,受封茶陵节侯,在今茶陵县火田镇莲溪村由刘欣主持筑造土城,史称“茶王城”(嘉靖十二年《长沙府志》卷五)。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之孙马宏芳在茶陵高陇镇与湘东乡的长兴村相邻处也曾建一座土城,俗称“马王城”(迄今仍残存了三段土城遗址)。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茶陵知县邓谊在茶陵县思聪乡大兴村境内,另造一座土城,史称“金州城”(迄今仍有残城墙基遗迹)。这三座土城,因建置、军事、水患等因,先后被废弃。
△茶陵古城墙角楼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株洲市文物局供图
宋代中叶,县治迁至今茶陵城关镇一带,而县治“建自宋中业(叶),在聚星门内数十武”(同治十年《茶陵州志》卷九)。开始并未建城池(同治十年《茶陵州志》卷四),直到南宋绍定四年(1231),在湖南安抚使余嵘授意下,由知县刘子迈主持大规模兴筑城池,次年竣工。由于该城南边面临洣江,“东枕江水,冲荡不能成城”,刘子迈采纳风水先生建议,铸重7000余斤的铁犀牛(体长2.1米、宽0.8米、卧高1.1米,呈坐卧状),置于江岸(故茶陵又有“犀城”之说),“以杀水势”。又在岸边城址用木桩、石块夯实城基,“而土其上,城乃成”(嘉靖十二年《长沙府志》卷五)。该城周长5里13步(另据嘉靖版《长沙府志》称,周长“九百三十五丈”)、基宽3丈、顶宽略小于基宽、城高2.5丈,开有城门5座。护城河的东、南两面以洣江为之,西、北两面为人工开挖,河长1.5丈、宽6.5丈。元初,达鲁花赤顾复主持修城时,将五门定名为:东曰“聚星”,南曰“迎薰”,西曰“紫微”、“通湘”,北曰“朝天”。元至正二十年(1360),该城为江西袁州农民义军王欧攻占。元至正二十四年,“因元万户府置为卫,以智慧范谷保领之”,刘海、杨林相继修葺土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从都督李胜授意下,由指挥赵才、知县李士谦主持,大规模向西拓展城池。比之旧城“广加四里”,墙体为石,上部及垛口为城砖,城门用厚重的铁皮包裹。城门仍为5座,但各门加筑城门楼,筑外瓮城(惟因南门外临江,未建月城),建敌楼8座、角楼4座、更楼22座、垛口2166座(此据嘉靖版《长沙府志》,另同治十年《茶陵县志》卷四称:垛口2366座)。还对护城河进行了疏浚。此后,茶陵城墙多次遭遇水灾而导致损毁,在地方官吏重视和组织下,均能得到及时修缮,如:万历年间(1573~1620),就至少发生过两次;崇祯九年至十年间(1636~1637),有民造反“登城如猿猱所至”,知州苏泰逃至北堤,“增垒加堞约二尺许”。
入清以后,茶陵城墙仍遭多次水灾之患,城墙局部坍塌、开裂、臌胀等险情时有发生,均由地方官吏主持修缮。但是,由于修城经费巨大,也有几次缓修的情况。康熙十年(1671),知州熊应昌将学宫迁入城内后,因面对城墙,遂于迎薰门和紫微门之间增开城门,取名“大成”(后改名“文星门”)。康熙十七年,针对城墙抵御洪水的考虑,地方官吏还曾打算将护城河加深增宽,遭到当地略知风水的人反对,认为茶陵城池“以傍西来龙,有关风水”,又担心护城河加宽后,引江水入濠,“城因濠倾”,遂罢此议。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州戴保豫主持大规模修城,“环城易以坚石”,城外沿洣江驳岸采用“深基厚垒,为工甚巨”。乾隆四十九年,茶陵城再次遭遇罕见洪水,大水入城“成巨浸”。知州杨令琢下令开掘北城墙一段60余丈,以排城中之水。嘉庆十四年(1809),茶陵城遭遇更大洪水,城内大水深约2丈许,几乎成了一座水城,城墙内外开裂达40余处。水灾之后,经多次查勘和经费估算,最后还是以“经费甚巨,暂缓兴工”。道光六年(1826),洪水又一次毁城。直到道光二十九年,在知州葆亨的捐资后,得以实现对四座城楼的修缮,以及滨江城堤的修复。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焚毁东门城楼。之后,茶陵城多次遭遇战火及洪水,导致城墙损毁严重,同治二年(1863),知州王述恩主持将茶陵城池修补完善。直至光绪十六年(1890),茶陵城仍然“完固”。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茶陵城的垛口数为1170座(光绪十六年《茶陵州呈报咨询事宜清册》),相比较明洪武二十年(1387)的垛口2166座,少了近半。因此,明末清初时,中国城墙盛行的垛口“并二为一”之风,同样也影响到了茶陵城,只是文献未详载此次改筑于何年。
△镇守河岸的茶陵铁犀几百年不锈不蚀
1912年以后,茶陵城墙因年久失修,许多附属建筑逐渐损毁。但是,城池的基本架构和规模保存较好,民间故有“茶陵的城墙,安仁的城隍”之俚语。
20世纪80年代后,当地政府加大了古城墙保护力度,先后两次较大规模修缮了城墙及包括城楼在内的部分附属建筑。
2001年,茶陵古城墙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茶陵古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茶陵州城池:宋绍定中,刘子迈筑。东南枕江,铸犀江岸以杀水势。周围五里,高二十五丈,广如之。池深一丈,阔六十五丈。门五,曰:聚星、迎薰、朝天、紫微、通湘。康熙十七年,知州熊应昌复开一门,曰大成,合旧门为六。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茶陵古城迎湘门孙秀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