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府治附郭零陵县四境图
永州,古称“零陵”,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因此有“潇湘”和“竹城”的雅称及别称,也是中国瑶族文化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西汉元朔五年(前124),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泉陵侯国(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元鼎六年(前111),析桂阳郡,始置零陵郡。东汉,零陵郡治迁至今永州市零陵区。此后,隶属及建置均有变化。明清时,为永州府与所辖零陵县同城而治。1982年,设立永州市(县级)。1995年,永州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
永州筑城,始于汉元鼎六年(前111),因置零陵郡而筑土城。此城被后世所沿用,因永州“人蒙厚泽,耕凿相安”,所以,“自有不墉而高,不池而深,不关而固者”(宋·吴之道:《永州内谯外城记》)。直至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赵善谧开始大规模增修里城,外城则未及修缮。由此可知,永州城在南宋以前就已是内、外两重城池的格局。开庆元年(1259),因有民乱,导致永州城受损严重。平乱后,提刑黄梦桂于景定元年(1260)秋,会同地方官吏一道主持永州外城的修缮,其长度为1635丈。修城工役未竣,黄梦桂免职离去,由邱骍、张远猷等官吏相继修城,采用烧制城砖砌筑西、南两面,其他仍为土城。数年后,谢信出任永州知府(据同治六年《永州府志》卷三“职官表”载,谢兴任职时为“开庆”年,对照当时人吴之道所撰的《永州内谯外城记》,其“职官表”记载有误)后,随即“登城历览”永州,并认为“掌故之职,城郭为先”,提出继续修城,大规模修城得到官民的一致赞同。景定四年秋,农闲时开工,于次年夏竣工。设主城门4座:东曰“和丰”,西曰“潇清”,南曰“镇南”,北曰“朝京”。另开便门5座,“以通汲水”。其他外城附属建筑,如垛口、城楼等也逐一增修完固,得到全城百姓的交口称赞。此后,咸淳年间(1265~1274)也有过修缮,直至元末。
△永州城宋代东门遗存本文照片均由杨国庆摄
△永州城城墙文物保护标志碑
![]() △永州城明代东门外瓮城城门 |
![]() △永州城明代东门瓮城内建筑遗存 |
明洪武六年(1373),在永州卫指挥的主持下,大规模拓修城池。城周长为9里27步、高3丈、宽1.45丈,外有护城河(除城西利用了潇江为自然屏障)。设城门7座: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太平、永安、潇湘,各城门均建城楼,还依城增建了得胜楼(在关帝庙后)、望江楼(在城西北隅)、镇永楼、五间楼(在城东北隅)。全城设垛口2942座、窝铺76座。不仅如此,还制定了守城制度:“以千百户官分守之,无事则专修葺,有事坐为汛地(明清时,称军队驻防的地段。笔者注)”(参考同治六年《永州府志》卷三)。永州城旧有敌楼35间、串楼1396间,至崇祯年间(1628~1644),已全都毁圮。崇祯年间,江都人时任观察的史起元以及地方官吏金维基、龙登俊等先后主持修城,“陴(即垛口)者使高,塌者使新”(蒋向荣:《修城碑》),增高城墙4尺。修缮后的城墙为“青石为城,上砌火砖”(据光绪二年《零陵县志》卷二)。崇祯十一年,永州城墙遭遇战火,损毁严重。
清顺治四年(1647),增建永州城敌楼7间,并对护城河进行了疏浚。康熙四十二年(1703),根据朝廷提出的各地修缮城池的要求,永州府经过多次商议,于康熙五十三年十月修城,资金由所属八县共同捐修。零陵县知县朱尔介负责其中2/5,其余由其他属县负责。修城中,“百役争赴,畚锸斤斧,杵筑运甃”,一片繁忙景象。竣工后,永州城“楼堞焕然一新”,“愉快而忘疲矣”(引自朱尔介《修府城记》)。乾隆二年(1737),零陵县知县王钦命申请用库银资金修城。乾隆五十九年,大水毁城,多处地段坍塌。零陵县知县丛之钟请用库银资金,重修城池及城楼等附属建筑。嘉庆二十二年(1817),因城墙毁坏总计约数百丈,零陵县知县宗霈捐资主持修城。竣工后,宗霈撰有《补修府城记》,详述其事。道光二十六年(1846),零陵知县俞舜钦(另据光绪四年《道州志》卷二载“道光二十五年俞舜钦任道州知州”,待考)捐资主持重修城池。咸丰十年(1860),知府杨翰利用当地乡绅集资捐款修建窝铺58座。次年,再建炮台6座。光绪元年(1875),零陵县知县稽有庆捐廉2000缗,由乡绅黎得盛、何若泰经办,“不许丁书(官府中书办一类的小吏,笔者注)过问,以期钱归实用”(光绪二年《零陵县志》卷二)。此次修城,计修垛口130丈,修缮北城望江楼地段城墙5丈多,正南门城上增建炮台1座,还将各城门扇进行了更换。之后,还订立了城墙日常维修办法:每年的冬十月,由零陵县衙雇工清除城墙缝隙间的“荆棘蔓绿”。
△永州城明代东门瓮城内的宋代主城门及明代瓮城门
△永州城东门外瓮城城墙遗址
1912年以后,永州城墙逐渐毁圮(如部分垛口、城楼等),但是城墙的基本规模尚存。1936年,因修建湘桂公路而将北门段城墙拆除。1950年,拆除太平门段城墙。1953年,拆除大西门段城墙。1955年,拆除小西门段城墙。此后,永州城墙先后被拆除多处。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地政府开始重视古城墙的保护,并于2002年以“东门城墙”之名,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以“永州古城门”之名,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8月2日,据新华网记者周楠题为《千年古城湖南零陵仅存古城门破损严重亟需修缮》的报道称:零陵古城仅存的“东城门多处出现破损,如果遭遇大风大雨侵蚀,险情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当地市民呼吁‘救救古城门,千万不要让它垮塌’”。报道称:“附近一位女士告诉记者,2003年东城门被定为当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没有人来搞过维修保护。”后经记者了解,永州市已将东城门列入“‘十二五’永州市文物抢救性保护规划”和“零陵区东山景区文物抢救性保护”的范围,将对这些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保护。
杨国庆
永州府城池:即古零陵郡城,创于汉武帝元鼎六年。自汉至五代,皆仍其旧。宋咸淳,始廓而增焉。元,因之。明洪武初,更新之,周围计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广一丈四尺五寸,东北二面池深二丈,阔如之;西阻潇水,无池;西南至东堤水为池。东一门曰正东;南二门曰正南、太平;西三门曰正西、永安、潇湘;北一门曰正北。门各有楼。零陵县附郭。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永州城内新建的仿古建筑“零陵楼”,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