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山城址
城头山,位于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镇城头山村,距县城10公里。该遗址自被发现后,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发掘和研究表明,遗址中的城址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极丰富的古城址。
城头山古城址,坐落在高出周围平原1~2米的低平岗地上,当地村民称它为“城头山”或“平头山”。1979年,澧县考古工作者曹传松和王本浩到车溪乡南岳村进行文物普查后,初步判断系古遗址或古墓。回县后,曹传松向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汇报城头山的新发现,引起省考古专家的关注。1981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俞伟超、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高至喜等来城头山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部分陶片标本。自1991年10月起,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何介钧带领下对城头山遗址开始进行挖掘,至2001年,先后共进行了11次考古发掘。除发现有城垣、城门设施、环城壕、护城河外,还在城内发现了从汤家岗、大溪到屈家岭等不同文化时期的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保存完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灌溉设施完备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
△城头山遗址公园内“城墙遗迹剖面展示馆”前的雕塑杨国庆摄
由于文献不可能记载史前的城址,即便有载也是作为一种传说,缺乏科学依据。因此现代考古的发现、分析和研究,成为认识史前城址的唯一资讯来源。对城头山城墙的认知,也同样如此,大致经历了四个认识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1991~1992年,对城址进行了第一次实测,并对城墙西南转角内坡进行了剖析。实测表明:古城址平面呈圆形,外圆直径325~340米,内圆直径314~324米,城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设城门3座:东门、南门和北门。其中北门地势最低,且门内有直径约30余米的呈圆形大堰,堰水通过北门水道与护城河相通,当为水城门。城外设有护城河,为自然河流与人工开挖相结合,河宽35~50米、深约4米(曲应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28页)。考古工作者根据对城墙内坡的剖析,发现在内坡上压着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堆积,而紧贴城墙内坡的文化堆积属屈家岭文化中期,距今4800年左右,成为当时已发掘的中国最早的一座城。
第二阶段认识。1993~1994年,经过开设多条探沟发掘,其中东、南两面探沟穿过东、南城墙,均发现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墙外坡下压着大溪文化晚期的地层,城墙解剖剖面似有比屈家岭文化更早的筑城迹象。因此,考古工作者将城头山古城筑造年代提前到了屈家岭文化早期,距今约5200~5300年。
第三阶段认识。1996~1997年,发掘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发现城头山城墙先后四次筑造的地层叠压关系。第一次筑造于大溪文化早期,土城有明显的夯层,由大溪文化壕沟开口往东将生土削成斜坡(计4米深),然后夯筑(残高2米、墙基宽10米,顶面近平)。“这样从沟底到第一期城墙顶部高差达7~8米,完全可以组合起来成为具有效力的防御设施了”(何介钧:《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澧县城头山古城址发掘记》,载《湖南画报》1999年第1期)。第二次筑城,城的顶面与第一次筑城顶面在一条平行线上,其外坡将大溪文化早期壕沟填塞一部分。第三次筑城为原址上的加高增厚,掘土培城,挖土后形成护城河。第四次筑城工程浩大,主要向城内方向再次加宽,夯层为一层大块土夹一层鹅卵石,与第三次所筑城墙有明显区别。城墙顶部已加宽至13米,而墙基宽至37米以上。根据其他考古资料综合分析:城头山建城的时间,由1993年认定的距今5300年提前为距今约6000年。
△城头山遗址文物保护标志碑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杨国庆、赵梦薇摄
△城头山南侧城墙考古发掘遗址
△澧县城头山护城河东南角
△城头山城墙南门遗址断面
△城头山护城河西南角
△城头山遗址航拍图刘浏摄
第四阶段认识。2000~2001年,在对城西北部发掘中,发现了大溪文化时期所筑一、二期城墙的环壕,证明大溪文化时期城北垣在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北垣之南约30米,表明几个时期的城垣并非完全重合。
目前,城头山古城址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筑造的城墙,其筑造时段可分为四个不同时期:最早始筑年代为大溪文化一期,时间超过了6000年,为城墙的规模基本定型。第二个时期,大致为大溪文化中、晚期,约距今5600~5300年之间。第三、四时期,属于屈家岭文化早、中期,约距今5200~4800年之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载《文物》1999年第6期)。
1996年,包括城头山城址在内的城头山史前时期文化大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5年被国家确定为“十一五”重点保护的大遗址。
杨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