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祁阳城

△祁阳县城图引自《祁阳县志》清同治九年刊本

祁阳,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因地处祁山之南而得“祁阳”之名。

汉以前,祁阳境内隶属其他郡县或属地。东吴元兴元年至天纪四年(264~280),析泉陵县置祁阳、永昌二县(另1931年《祁阳县志》称:东吴孙亮太平二年即公元257年始设县),祁阳县治设于今祁东县金桥镇新桥头村(参考彭徐楷《祁阳故城考》),因县治地处古祁山之南,故名“祁阳”。此后,建置、隶属及境域均有变化。明清时,祁阳县隶属永州府。1996年,祁阳县隶属地级永州市。

从祁阳县历史上看,在不同地点曾先后筑造过三座城池。东吴(222~280)晚期,因设县而始筑城。城址位于祁东县金桥镇,系土城。这座土城后被沿用至隋。唐贞观四年(630),祁阳恢复县的建置,将县治迁至海水湾(今茅竹镇老山湾村和茶园村一带。另1931年《祁阳县志》称:新筑城池之事为唐武德年间。有误),并新筑一座土城。此城后被宋、元两朝所沿用,明早期仍曾被用。上述祁阳两座土城,由于文献记载不详,仅知元时,祁阳城墙时常遭遇水患,甚至“屡被江涨淹废”(嘉庆十七年《祁阳县志》卷六),其他如规制及修缮等情况不明,待考。

△祁阳城东南段城墙遗址本文照片均由杨国庆摄

△祁阳城城墙不同时期的城砖及块石,位于原迎秀门旁

明景泰三年(1452)十二月,巡抚李实有鉴于正统年间(1436~1449)境内时常“有苗警”,百姓几年不能过正常生活,加上旧城濒临湘江常遭水患之灾,在地方官吏同知苏孔机、知县王元觐的主持下,遂将县城迁治于“高爽地,分功修筑”土城1座,城周480余丈、高1.8丈、宽1.2丈。沿城建有串楼,“以抵风雨”。唯有四门均用石材砌筑,每座城门的对开门扇均以铁包裹,城门上设城楼。新城建设于次年十月竣工,何维贤撰有记,详述其事。显然,这座城池的规模太小,“不足聚庐”(嘉庆十七年《祁阳县志》卷六)。成化九年(1473)冬,湖广巡抚吴琛来祁阳时,环顾城墙后叹曰:“城非石不能贻久,非池无以却敌”(夏正时:《修城记》)。成化十年十月至次年十月,在巡抚刘叔荣再次督促下,由郡守杨尚贤等地方官吏主持大规模重修城池,城周拓为1512丈、高2.5丈,“周遭尽固以石”(参见夏正时《修城记》);而据成化十三年谢一夔《修城记》称“城高一丈又六尺,内外甃以砖石”。设城门6座:正南曰“宣化”(后改名“长乐”),正北曰“望祁”,正东曰“渡春”,正西曰“控粤”,东南曰“镇南”,东北曰“进贤”,城门上均建有城楼。护城河深1丈、宽2丈(另据谢一夔《修城记》称:护城河宽“一丈五尺,深一丈一尺”,开工与竣工的时间也略有差异,今从县志)。弘治七年(1494),江水暴涨毁城近半。灾后,知县袁儦主持重修,修筑城墙120丈,又于谯楼下“甃石为门”,城上旧有串楼658间,此次修建了120间。万历三十年三月至次年十一月(1602~1603),知县沈学发现城上串楼毁圮严重,遂拆除全部串楼,“累石为平头城”,耗资1700余两(翰林院修撰焦竑《祁阳县修城记》)。竣工后,尚书(先后任吏、刑、户部)陈荐(祁阳县咸菜塘人)撰有记,详述其事。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1640~1642),在地方官吏主持下,拓展祁阳城,使城周7.3里、高2丈、基宽2丈、顶宽1丈。设城门7座,城墙内外均用石材,垛口则用砖筑,高5尺。此城被称为“楚南各郡邑城工,未有坚实完密如祁(阳)者”(同治九年《祁阳县志》卷六)。民间俚语“祁阳城墙永州塔,宝庆狮子盖长沙”,由此而来。

△祁阳城南部黄道门原址

△祁阳城残存城墙及防空洞遗址

△祁阳城新建的潇湘楼及市级文物保护标志碑

清顺治十二年(1655),知县童钦承重建城门楼7座,并定名:正南曰“长乐”(俗称“驿马”),东南曰“黄道”、“迎秀”,正东曰“潇湘”,东北曰“迎恩”(俗称“寿井”),正北曰“甘泉”,西北曰“朝京”(俗称“罗口”)。康熙(1662~1722)初,祁阳的官民“以潇湘门有碍风水,闭塞至今”(同治九年《祁阳县志》卷六)。又根据当时风水说,在迎秀门城楼里供奉魁星神像;在朝京门城楼里供奉元武神像,并有僧人管理日常的香火、暮鼓晨钟。之后,城墙先后出现多处坍塌。雍正六年(1728),知县谭镳主持捐修城墙209丈,后因工役繁重而中止。雍正十年,知县王式淳继续捐修城墙,计551丈,并修葺城门及城楼。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李莳捐修城楼,“易以重檐”。乾隆五十九年五月,洪水冲塌城墙数处。知县王述周“借帑修理,分年扣廉归欸”,主持重修城周9.3里、高2丈。嘉庆九年(1804),洪水冲塌黄道门一带城墙。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县王葆生主持修缮坍塌和臌裂地段,以及城墙附属建筑(如垛口等),在迎秀门城楼建魁星阁。咸丰十一年(1861),由于久雨导致长乐门地段城墙坍塌50余丈。知县于学琴主持修补城墙,“工坚料实”。次年竣工后,周厚生撰有记,详述其事。

1912年以后,祁阳城墙由于年久失修,逐渐毁圮。1949年以后,因城市建设需要曾拆除部分城墙。

20世纪80年代以后,据当地文物部门调查,祁阳尚存部分城墙,如潇湘门至黄道门约304米,以及其他遗址。

1992年,祁阳古城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祁阳县城池:旧城在今治东南。明景泰中,移筑今地。成化、崇祯间,递筑之,基址视旧益大。城周围七里,高二丈,广一丈二尺。池深一丈,阔如之。建门六,正东曰渡春,正西曰控粤,正南曰长乐、望祁,东南曰镇南,东北曰进贤。顺治十二年,知县童钦承建城楼于六门。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Fd2Ezwsk6uNZuSxH8zaiyx42IsW40jWNpumtF24wbisoa3bKpI7cX31fDfeQ7+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