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城图
湘潭,别称“莲城”,又称“潭城”,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中游,与长沙、株洲各相距45公里和26公里。201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汉代,湘潭市境内始设湘南县。此后,随政权更迭,建置、隶属及疆域多有变化。唐天宝八载(749),新设湘潭县,设县治于洛口(今易俗河),至此,今湘潭县、湘潭市区境域大致稳定。明清时,湘潭县隶属长沙府。1950年,析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1980年,湘潭市升为地级市。
湘潭,筑城“明以前无考”(乾隆二十一年《湘潭县志》卷六)。自嘉靖和隆庆年间(1522~1572),因多有民乱,城市治安难以得到保障。万历四年(1576,《考工典》称“万历二年”知县为吴仲,有误),巡抚赵贤鉴于其治无城,遂下文湘潭知县吴仲,令其主持修城。该城“其制坐北向南,后负平岗,前临湘水”,土城周1332丈、高1.8丈,设城门6座(《考工典》记为“周围二千五百丈,高一丈六尺。为门七”):东北曰“熙春”,东南曰“文星”(后俗称“小东门”),南曰“观湘”(清乾隆间,知县苏畅华修城时悬额“迎薰”),西南曰“通济”(为水门),西曰“瞻岳”,北曰“拱极”。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全城垛口2646座(乾隆二十一年《湘潭县志》卷六)。此城初未建护城河,唯城南临湘江,西、北两面近后湖。不久,土城多处地段出现坍塌。在典吏张大礼负责修缮城墙时,采用城砖砌筑城墙300丈。由于耗资巨大,遂打算每年不断烧制城砖,逐步用城砖替代土城。知县包鸿奎在其撰写的《修城说》中称:“恨吾不及为之,以待后之贤者藉手焉。”其实,包鸿奎的愿望很长时间未能实现,基本仍为土城。不过,自万历以后,当地乡绅时常自愿出资修葺城河之间的堤岸。如万历年间,乡绅王相“独出重金,甃石岸”(光绪十五年《湘潭县志》卷二)。崇祯年间(1628~1644),推官李犹龙负责县事,主持修城,并采用砖石维修损毁地段。但新修的城墙及垛口,部分毁于崇祯十六年(1643)的战火。自明以后,湘潭城墙外的湘江沿岸,商业贸易十分发达,民间就有“金湘潭”、“小南京”之称。
△20世纪30年代,湘潭县城墙旧影刘洪涛提供
清初,知县阎安邦、刘应泰先后主持修补湘潭损毁地段城墙。康熙二年(1663),因有虎夜入湘潭城扰民,虽张罗将虎捉住“献功于庙”,并设宴庆功,但百姓认为“防患无如修城。不修、修不周致,虽擒百虎非治也”。知县郑有成遂于当年夏主持修城,于次年秋竣工,在城西南旧有生湘门(此门不知何时所开),“后以不利于潭,知县郑有成塞之”(乾隆二十一年《湘潭县志》卷六)。由于湘潭城墙自观湘门至文星门一带临近江边,发大水时极易损毁,加上地方时有战乱,导致城墙经常损毁,也经常需要及时修补。仅康熙年间(1662~1722),较大规模修城至少在六次以上。其中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姜修仁主持修城时,捐资“筑土为垣,内外始蔽”。不久,湘潭土城还是“复坏于水”,最严重的是康熙五十二年的大水,毁坏城墙数十处。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秦鑅为彻底解决湘潭城的水患问题,遂经报请得库银24000两,主持大规模修建砖城,完成了昔日包鸿奎的夙愿。此次修城用砖729.6万块,并自观湘门至文星门城河之间砌筑石堤(俗称“秦堤”),堤长达197丈、高1丈,累石五层(“需石九千八百五十丈”,引自秦鑅《重修县城记》),以护城墙。50多年后,城墙仍先后出现损毁。嘉庆二十年(1815)及二十二年,知县张云璈两次捐修城墙。道光(1821~1850)末年,先是大水毁城,咸丰四年(1854)又遭遇太平军战火,城墙损毁严重。战后,知县孙坦多方集资过万,用于修城,使湘潭城墙再次“垣堞益崇”。光绪十七年(1891),在地方官吏主持下,由城工局督造城砖用于城墙的大规模修补。清代的湘潭城守,按非战时状态的兵力并不多。乾隆九年时,“实存城守马步兵二十七名”;乾隆四十六年,增为35人;嘉庆五年时,名义上为马步兵17名,实际仅11人(嘉庆二十三年《湘潭县志》卷十四)。
△湘潭城西侧城墙遗址
△湘潭城西侧城墙遗址现状,位于雨湖路路基下
1912年以后,由于抗战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湘潭先后拆除了大部分城墙,部分城址被用来修筑成马路。其中1966年“文革”时期,再次拆城取砖,用于当时建造的防空洞。
![]() |
![]() |
![]() |
![]() |
△湘潭城西侧城墙上的砖文
20世纪80年代以后,据当地文物部门调查,昔日城墙仍存有一段,位于湘潭市河西喇叭街口与大埠桥交界处(雨湖路东段的一段路基)。该段残墙约百余米,残高不足2米,部分城砖上可见砖文(如“光绪十七年城工局”、“窑户周惟石”、“窑户周茂兴”等)。2012年后,当地政府结合城建,开始对此段城墙给予规划性保护。
杨国庆
湘潭县城池:治旧无城。明万历二年,巡抚赵贤檄知县吴仲城之。周围二千五百丈,高一丈六尺。为门七,覆以楼,南曰观湘、通津,东曰文星、枕湖、熙春,北曰拱极、瞻岳,又水门曰通济。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