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州城图据《直隶澧州志》清道光元年版,张君重绘
澧县,古称“澧州”,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自古有“九澧门户”之称。
春秋战国时,其境属楚。汉时,其境属武陵郡零阳县。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589),改澧州为“松州”(不久,复其名)并设澧阳县。此后,建置、辖域及隶属均有变化。明洪武九年(1376),澧州府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属常德府。清雍正七年(1729),“以诸土司纳土归流,升澧州为直隶州”,隶属岳常澧道(岳常道更名为岳常澧道,驻澧州)。1913年,废州为县,始称澧县。1988年,隶属地级常德市。
据文献记载,澧州筑城,在隋以前无考。而据近现代考古,则在澧州境内发现隋以前已有筑城活动,且为不少著名的古城址。如:新石期时代的城头山遗址(另文专述);战国时期的鸡叫城古城址(200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唐、宋时,因治所迁徙,而城址多变。
△澧州古城墙一角湖南省文物局供图
明洪武五年(1372),澧州府治从新城(新洲)迁现址,由总督萧杰主持营造城池,初为土城。永乐二年(1404),城墙始甃以砖,城周长9里13步、高1.5丈,上加女墙。城周设有护城河。此后,因澧州多次遭遇水患,在成化年间(1465~1487),指挥柴启加以重修,并将上游来水筑堤引导、加修石岸(城的东、西、南三面)、添设石柜,“以护城脚”(乾隆十五年《直隶澧州志林》卷二),“水患稍杀”(道光元年《直隶澧州志》卷四)。嘉靖(1522~1566)中,参政刘廷诰主持修城时,更城门名为:东曰“澧阳”,南曰“兰江”,西曰“石慈”,西北曰“金川”,北曰“松滋”。万历十年(1582),澧州城仍因水患导致城墙损毁多处,修城的工程量不菲。随调九溪卫前五屯田澧州所为守御,并按“民七军三”的比例参与修城。其中,自东南隅至西南隅1123弓,为军人修筑;而东门敌台段和南门敌台段,则分别由城东隅和城南隅之民分修。万历二十二年,州牧管宗泰主持于关庙修建一道石堤,以补护城堤,“州人赖以安堵”。明末,澧州城墙遭遇战火和水患,墙体及垛口等处均有损毁。崇祯十二年(1639),对损毁地段城墙进行了补修加固,并嵌督修城墙记事碑于墙上(今已成残碑)。
清顺治六年(1649),在守道王燧、孙养翼,知州汤调鼎、栾元魁、张圣宏等地方官吏先后主持下,大规模修补澧州城。顺治八年,增建外瓮城3座,瓮城门与主城门之间的道路“皆令屈曲出径”;敌台6座。不久,因战火和常年大雨以及水患,导致澧州城脚砖石风化、破损严重达全城1/3.康熙二十二年(1683),百姓按旧制应役修补城墙时,由于工役长短不均,“当事犹豫,不克兴工”,产生激烈争议,甚至闹上了公堂。知州朱士华虽加以劝导并稍加均役,但修缮效果并不完善。康熙四十五年,知州宋永穆修改瓮城门为直门,城门名未改。康熙六十年,知州黄炎于东门上建紫极楼(不久毁圮)。澧州城建成之后,城墙易损毁最大的问题是水患,尤其城东的护城河“一濠受众水之注;一城当两(河)口之冲”,且下游多有“民堤重重,拒东水难宣泄”,导致城脚浸泡于水。因此,当地历任官吏意识到“欲城之永峙,必水先安流”,先后多次组织大规模地疏浚河道、修筑堤坝的工程,“费巨工浩”。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州锡尔达领币主持重修城池。当时,城墙上部用砖,下部用石,城周长1472丈、高1.6丈、女墙高3尺,垛口3368座。城门更名为:东曰“潆绣”,南曰“晏澧”,西曰“澹江”,西北曰“金牛”,北曰“清风”。还在城南面新开一门,取名“小南门”,以便利百姓取“薪、水”之需。乾隆五十七年,知州方维祺捐廉主持修补小南门至大南门一带护城河驳岸。嘉庆六年(1801)十二月,知州周士拔上任伊始,即捐资主持修缮城墙东北隅的内城数十丈。嘉庆二十一年,州牧张映蛟也用捐资的方式,维修大南门至小南门一带内城。嘉庆二十五年,州牧安佩莲同样捐资修城,维修小南门外护城石堤数十丈。此后,在澧州历任地方官吏重视下,澧州城池虽因战火、自然灾害等受损,但基本得到及时修缮。如:道光二十年(1840),州牧延禧倡捐维修城墙10余丈,次年竣工。道光二十九年,东门遇仙楼右石岸溃数十丈,城墙也有坍塌。州牧吕裕安主持倡捐修城,直到咸丰二年(1852)在州牧张建翎主持下,工程告竣。同治元年(1862)六月,“蛟水大涨”,城体有六处坍塌,其中“金牛门至大西门三凰山后膨裂城身三十余丈”。在三任州牧连续主持大规模维修后,于次年竣工,基本恢复了城墙的旧制,还增建了炮台12座。
1935年夏,澧、澹、涔三水齐发,城破堤圮。1943年,东门、大西门段城墙遭日军轰炸,数处损毁严重。
1950年,出于城市防汛需要,当地政府主持修补城墙,并加高约1米。1973年,澹水河改道,古城堤西、北堤段逐渐被挪作他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物部门调查显示,昔日澧州古城尚存长约2000米、高3~5米不等残段,以及澧浦楼等城墙附属建筑。在小南门一带还发现许多砖文,其中有“太”、“太平”、“仁和里人口”等。而在明初南京城墙上就有澧州提供的城砖(杨国庆、王志高:《南京城墙志》第291页),另《南京城墙砖文》一书中也提到“仁成里”、“太平二号”、“太平三号”等类似砖文,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尚需进一步研究。
2000年,澧州古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澧州城池:城自隋改为松县,筑松县城。唐、宋迁徙无常。明洪武初,复迁于此。总督萧杰垒土为之。永乐二年,甃以砖,高一丈五尺,上加女墙,周千丈。外有壕。成化中,指挥柴启更筑城址。嘉靖中,参政刘廷诰更名:东门曰澧阳,南曰兰江,西曰石慈,北曰松滋、金川。顺治六年,守道王燧、知县汤调鼎修砌。八年,建月城三,敌台六座。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