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卫城图引自陈宗瀛《九溪卫志》
九溪卫城,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西北部的江垭镇。该城东抵洞庭,西通巴蜀,岳郡之锁钥,自古有湘西北“诸夷之襟喉”之称,是湘西北地区交通、商贸、文化重镇和兵家必争地。
九溪,因有九条溪流汇合于古索口,故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朝廷为加强对湘西北的统治,在慈利县西北90里二十一都古索口的九溪寨设卫,取名“九溪卫”。按明代兵制,一般卫辖前、后、左、中、右五所,而九溪卫还辖安福、添平、麻寮等诸所(不久,又增澧州所、安抚司等机构),属于“加强、超编”的一个大卫。该卫曾管辖范围甚广,相当于今湘鄂边区广袤地区。康熙八年(1669),因诸土司纳土归流(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升澧州为直隶州,裁并九溪(后改名“九溪营游击”,仍驻扎于此)、永定二卫辖地,为慈利等四县所辖。此后,隶属多有变化,今属慈利县江垭镇。
△江垭镇九溪卫城北门拱极门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杨国庆摄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澧州土官夏得忠联合慈利、大庸一带少数民族再次掀起较大规模的起义。明太祖朱元璋命靖宁侯叶升、东川侯胡海统领10万大军前往征剿。胡海占据古索口(九溪)后,立栅栏守御。次年,因设立九溪卫,在指挥吕成、韩忠等率领下,大规模营造卫城。城呈弧形,周长9里13步、高1.8丈。设垛口1254座,高4尺。设城门并建城楼4座:东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定边”,北曰“拱极”。此城东、西、南三面有溇江环绕,为天然护城河,利用长度为520丈;北面新开护城河480丈。指挥乐壑还“创窝铺四十六座,以便巡卒。作串楼为间八百六十有四,以覆庇城址”(万历元年《慈利县志》卷十六)。景泰(1450~1456)初,设九溪、永定二卫各自共同承担湘西北地区的防御。隆庆三年(1569),以岳州府增设通判驻此,督核边储。守备改驻永定卫城(即大庸卫旧城,明洪武时筑),而九溪卫城不久倾圮(乾隆十五年《直隶澧州志林》卷二)。万历(1573~1620)初,由原驻防旗军2860人,新增操备舍余559人,合计3419人驻守九溪卫城。之后,城池损毁及修缮无考。
△江垭镇九溪卫城文物保护标志碑
△迎薰门
△江垭镇九溪卫城南门迎薰门内侧
△江垭镇九溪卫城南门迎薰门赵梦薇摄
清康熙元年(1662),朝廷为进一步巩固卫城,从湖北安陆调兵一协(约相当现在一个旅)进驻九溪城。康熙七年,在副将李承恩主持下,曾大规模修城,垛口可能在此次修城中“并二为一”,数量应有减少,以适应火兵器发展中防御的需要。乾隆元年(1736),朝廷改协为营游击,仍驻扎于此。城垣虽有残缺(嘉庆二十二年《重修慈利县治》卷二),甚至城墙“颓坏,无完堞”(1923年《慈利县志》卷七),但至清末,仍不失为荆、楚的重镇之一。
1912年以后,九溪城池及附属建筑逐渐大部分毁圮,甚至部分被人为拆除。
20世纪80年代以后,据文物部门调查显示:昔日的九溪卫城尚存部分残垣、城门及护城河。城北残墙约存千米,皆用石头、砖块垒筑;南、北的城门拱券及部分城墙保存较好,底座用石条砌筑,青砖券顶;南城门外侧刻有“迎薰门”的匾额尚存。
△江垭镇九溪卫城南门迎薰门
△九溪卫城南门迎薰门外护城河上的吊桥(航拍)刘浏摄
2011年,九溪卫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九溪卫城池: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挥吕成、韩忠筑。高一丈八尺,周一千丈,广九里。西南壕堑四百八十丈,东隅大河为壕五百二十丈。雉堞九千三十五,串楼九百一十八间。门四各有楼:东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定边,北曰拱极。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