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府城图
岳阳,古称“巴陵”、“岳州”,位于湖南省洞庭湖之滨。岳阳西门城头的岳阳楼,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1994年,岳阳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夏商时期,为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后称“东陵”。西晋太康元年(280),建立巴陵县。元康元年(291)置巴陵郡,郡治设在巴陵城。此后,建置及隶属多有变化,名称曾有“巴州”、“岳阳郡”、“岳州”等。明清时,为岳州府。1913年,废府存县,改称岳阳县。1975年,复设岳阳市(县级)。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地级市。
岳阳主城区筑城,最早始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因设巴陵县而筑城池。但是,如果依照今日岳阳行政区划,则之前先后筑造过至少三座城墙,即:商周时期,在城陵矶筑起“大彭城”(位于云溪区);东周时期,在今岳阳城区所筑的东、西麋城(据《通典》称:“巴陵城之可考者,始此。”具体位置尚有争议);东汉时期,三国东吴鲁肃镇守巴丘时,所筑的巴丘城(据《三国志》称:“吴实筑二城。邸阁城以屯粮;巴丘城以屯兵”)。因此,巴丘城仍为军事城堡性质,非城市性质的城墙。
△1938年11月13日
西晋太康元年(280),始筑巴陵城,详情记载不明。而东晋(317~420)时,“陶侃(259~334)筑城于东八里”,其城被疑为邸阁城的拓修(嘉庆九年《巴陵县志》卷六),也非巴陵城。地方志中明确记载的城池,则为南北朝时宋元嘉十六年(439)所筑的巴陵郡城,设有城门3座:曰“楚泽”、“碧湘”、“会泉”。唐天宝年间(742~756),裴光赞主持“重加版筑”巴陵城(同治十一年《巴陵县志》卷二)。如果县志所载不误,则表明公元439年所筑之城,当为夯土城墙,故有“重加”之说。该城还得到当时文人的关注与赞许,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等,均为唐城的形胜之述。宋时,巴陵城池毁圮及修缮详情难考,但清代学者根据《宋史》《岳阳风土记》《丙寅郡治》等籍考证,当时多次出现江湖大水对城墙损毁的零星记载。今人称:“到北宋时,因多年洪水冲刷,西城墙不断垮塌。至滕子京使岳州时,西城墙已内移数百步,当年的巴陵城一部分已没入湖中,岳州城已不再是当年那不规则的圆形,而变为狭长的带形,故后人称其形制为‘扁担洲’”(刘武、刘璨:《从岳阳古城的历史沿革看其城墙的沧桑变迁》,载《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吴王朱元璋与汉王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大战岳州,放火烧城,城门及城墙损毁严重。
明洪武四年(1371),在旧城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改筑。洪武二十五年,指挥音亮重新用砖石甃砌,城周7里、高2.6丈多。垛口1365座,垛高4尺。设城门6座:曰“迎阳”(东门)、“昌江”(永乐年间,封塞)、“岳阳”(西门,即岳阳楼所在)、“水西门”、“南门”、“北门”。城门均建外瓮城,东门、南门外的护城河上还架有活动的吊桥,遇警时由守御城门士兵在城上将桥吊起(至清代时,出于商贸和便利维修,这些桥已改为固定的桥,甚至在桥上建有桥廊)。城北凿通汴河,引水绕城东南达千余丈,河深2丈、宽10余丈,蓄水为护城河。此后,历任地方官吏修城不断,维修费用极高,动辄库银万两(嘉庆九年《巴陵县志》卷六)。如嘉靖年间(1522~1566),知府王柄、赵之屏、金藩、姜继增等相继修葺城墙,并在北门外瓮城上建有“四贤祠”。隆庆(1567~1572)初,针对洞庭湖水暴涨时毁城的情况,分巡副使施笃臣、知府李时渐先后主持重修城墙时,在城外另筑一道土堤以护城墙。隆庆六年,同知钟崇文自南绕北加砌垛口,周长数百丈、高6尺许。万历(1573~1620)末年,修城时,封塞水西门。崇祯(1628~1644)末年,岳阳城池遭遇战火,损毁严重。
△修缮后的岳阳城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杨国庆摄
△岳阳门外入城台阶
入清以后,在历任地方官吏重视下,岳州城池随坏随修,基本保持完固。康熙八年(1669),巴陵知县李炌重建城楼4座:东曰“迎晖”,南曰“迎薰”,北曰“迎恩”,西曰“岳阳”。康熙五十四年,知县王国英奉文动用库银主持大规模修城。雍正四年(1726),巡抚布兰泰动拨库银重修。不久,城墙再被湖水冲塌。乾隆五年(1740),总督班第上奏后,用舵杆州岁修的银两,由知府田尔易、知县张世芳主持修葺岳州城损毁地段,计长6.3里,改部分城门名:东曰“迎晖”,南曰“瞻嶽”,北曰“拱极”,西仍曰“岳阳”。乾隆三十九年,知府兰第锡、知县熊懋奖上报请修岳阳城,获批后拨库银69820.33两,由巴陵县、湘乡县、平江县各知县分段、分资负责,大规模进行维修城池,除西门“岳阳”名不改外,其他改名为:东曰“湘春”,南曰“迎薰”,北曰“楚望”,还增筑小西门1座。工程自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动工,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十一日竣工,共修1148丈。西边城墙再次向内缩(嘉庆九年《巴陵县志》卷六)。道光十年(1830),知县徐瑃主持重修补砌。咸丰二年(1852),在知府廉昌、知县胡乃谷奏请后,主持修城,于西门外旧址(北起小西门,南至天皇巷)建筑外瓮城,并新辟城门曰“金潭”,耗费资金30000两。次年,知府贾亨晋主持修城,全城拆补垛口为1093座,总长4805步。道光(1821~1850)末年,岳阳四座城门楼,仅东门楼完固,其他均颓毁严重。光绪六年(1880),修缮城墙时,重建西门城楼。光绪十一年,知县刘华邦增筑东门外瓮城,计长114步;北门外瓮城,计长118步。
1923年,岳阳县署以财政紧缺、无以为济为由,效法长沙拆城售砖,以度维艰,征得县议会同意后,并张贴了告示。次年,拆毁城墙1300余米,售予邑绅、商贾市民营建房屋,得银元1515元。至此,偌大的岳阳城仅存西门岳阳楼地段城墙,墙长110米、高6.8米(参考刘武、刘璨《从岳阳古城的历史沿革看其城墙的沧桑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当地政府重视下,对包括岳阳楼在内的残存城墙进行维修加固。2002~2007年,还复建了岳阳楼地段的城墙,总长约1200米。
1988年,岳阳楼及其附属的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岳州府城池:自春秋时,楚子使王孙由于城麇。三国,吴鲁肃城巴丘。晋,陶侃亦城巴丘,在府东八里。宋元嘉十六年,因鲁肃旧围增筑,内跨冈岭,外滨三江,历代俱仍其旧。有门:曰楚泽,曰碧湘,曰会泉。明洪武四年,始拓而筑之。二十五年,指挥音亮重加甃砌,周一千四百九十八丈,计七里,高二丈六尺有奇。雉堞一千三百六十有六,高四尺。为门者六。永乐间,废昌江门。万历末,又废水西门。今门四:东曰朝阳,西曰岳阳,南北各以方名,咸有月城。东南门外各有桥者一。北凿河,周千余丈,深二丈,阔二十余丈,即古湟也。西滨大江。隆庆初,副使施笃臣筑土堤御水。六年,同知钟崇文于冈上加砌女城,自南徂北,周数百丈,高六尺。巴陵县附郭。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岳阳古城残存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