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府城池图
衡阳,雅称“雁城”,位于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为“阳”,故得“衡阳”之名。自古衡阳为中南地区的重镇之一。
衡阳,古为衡湘国。战国初,为楚国所灭,改称“庞邑”,为楚南重镇。汉高祖五年(前202),衡阳为酃县,属长沙国。魏黄初元年(220),孙吴早期政权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县治设于今衡阳市珠晖区和平乡湖东村境内),属长沙国,下辖蒸阳(今衡阳县)等县,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另一说为吴太平二年置郡)。此后,建置、隶属及辖境均有变化,明清时,为衡州府(建置也有过变更),辖衡阳等县。1942年,设衡阳市。1950年,衡阳市改由省辖,衡阳等区县属之。
衡阳境内筑城,文献均称“唐以前无考”(光绪元年《衡州府志》卷八)。1952年,湖南省文物工作普查队在酃湖的附近发现了汉代酃县故城址。经发掘东西土墙残垣尚存,还出土了大量其他文物。1956年,该城故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酃县故城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衡阳筑城,始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60),编竹为栅(嘉靖十五年《衡州府志》卷三。清代方志均称“初立木栅”)。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先后两次改用版筑土城,尚没竣工。直到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破衡州,尚未完固的土城被毁为墟。景定(1260~1264)中,知州赵兴说(嘉靖志中称“税”)主持修城,始将土城竣工。
△衡阳城北侧城墙残存一段
明洪武(1368~1398)初,指挥使庞虎主持大规模增修衡州府城。成化(1465~1487)初,知府何珣主持大规模改筑城池,墙体易土为石,“南望雁峰,北枕石鼓;潇湘萦其东,蒸水抱其西”(嘉庆二十五年《衡阳县志》卷七)。城周1270.8丈(合7里33步3尺,引自嘉靖版《衡州府志》)、高2.5丈。建城门7座:东曰“宝日”(清代改称“柴埠门”),东南曰“阅江”(清代改称“铁炉门”,又称“黄道门”),南曰“回雁”(清代改称“南门”),西曰“安西”(清代改称“大西门”),西北曰“望湖”(清代改称“小西门”),北曰“瞻岳”(清代改称“北门”),东北曰“潇湘”。因东、西二门“常闭不启,惟起五城楼”(同治十三年《衡阳县志》卷四)。在城墙顶上,还建有串屋(后废),以荫护城。护城河自南而西至北门,河长826丈、深4尺、宽13丈。城东的护城河以湘水环绕为天然屏障。竣工后,有“太子洗马泰和罗璟作记”(嘉靖版《衡州府志》卷三)。万历二十一年(1593),因有居民长期将灰土倾倒衡州府护城河南段,导致“南门吊桥东一段,几失旧址”。后经地方官吏主持疏浚,南面的护城河才得以贯通(之后,复塞复浚,一直延续到晚清)。崇祯十年(1637),有兵犯城,监司李嵩率部依托城墙而退敌。崇祯十二年,桂藩提议增修城墙。崇祯十五年,开始大规模修城,高、厚各5尺。次年秋,城西尚未竣工,而张献忠“流寇犯城”。官吏们弃城奔走他处,而百姓与义兵则殊死“逐寇,复城”。分巡监司王鼎镇命指挥王克猷主持全面修缮城墙及附属建筑。
△衡阳城北侧城墙残存一段,已被当代居民楼围裹本文照片均由杨国庆摄
清顺治四年(1647),衡阳城楼毁于战火。顺治十八年,在巡抚袁廓宇、知府李光座、通判吕之绎主持下,将其被毁城楼修复。此后,直至道光(1821~1850)初,除城楼屡有修缮外,衡州城池基本没有进行太大规模的修城(参考道光十三年《衡阳县志》卷四)。而城墙的日常维护,则由所属的清泉、衡阳两县分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府高人鉴率官民捐资大修城门和城楼,并创建东门、西门城楼(同治八年《清泉县志》卷二)。咸丰二年(1852),知府陆传应(另据光绪十六年《衡阳县奉饬查询各项事宜清册》称,此事为“咸丰五年”)主持修城,增高垛口3尺。次年,兵备道文格主持修建炮台14座,增筑外城720余丈、炮台15座。至同治十二年(1873)时,衡州府城周2255步、高2.5丈、顶宽1.6丈、基宽3丈,全城垛口938座。
1912年以后,衡阳城墙逐渐毁圮,甚至被人为大规模拆除,部分护城河也被人为填塞,成为道路或城市用地。
据2013年5月31日《衡阳晚报》题为《明翰社区里,那一段隐于闹市的古城墙》的报道称:衡阳古城墙还有遗存,分布在市区不同地段。如在衡阳市的明翰社区,演武坪4号、演武坪2号、演武坪1号的楼栋之间,还残存着一段200多米长的古城墙基址。除此段城址外,在石鼓区潇湘街道城基巷,也有一段10余米长的古城墙基址。这些残段城墙尽管保存状况较差,但这是衡阳古城最真实的城市发展见证之一,弥足珍贵。
杨国庆
衡州府城池:始于周显德间。自宋迄明,累费增筑。围一千二百七十丈八尺,合七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甃以石,荫以串屋。凡七门:东宝日、阅江,南回雁,西安西、望湖,北瞻岳,东北潇湘,门各建层楼于上。明崇祯戊寅,桂藩增筑之,高五尺,厚五尺。池濠自南而西至北三面,袤八百二十六丈,深八尺,阔十三丈,周迴于西南,汇流于东北。其迤东一带,则以湘水环绕为堑。衡阳县附郭。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