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道州城

△道州州城图

道州(即今道县),位于湖南永州市南部、潇水中游,地处湘、桂交界之地,自古是湖南通往广东、广西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营浦县,为道县建县之始,因县治位于营水之滨而得名。唐武德四年(621),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二县置营州,改永阳县为营道县(原营道县改唐兴县)。次年,改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4),改名道州。此后,建置及隶属多有变化。明清时,基本以道州为治。1913年,改道州为道县。1996年至今,道县隶属永州市。

道州筑城始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夹江夯土为城。宋淳熙年间(1174~1189),因有民乱,地方官吏出于城防考虑增筑土城,城门设为9座。此城在元末时被废。

明洪武二年(1369),道州守御千户刘珍主持大规模修城,改夹江之城为江北一城(潇水与濂溪河汇合处),并以石筑城,城周长5里96步、高2.6丈、宽1.5丈。城顶建有串楼703间、窝铺楼37座、敌楼3座、垛口1752座。设城门5座: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小西门(后因“王和尚之变”,遂闭塞),各城门均建城楼和外瓮城(月城)。外瓮城上设串楼73间、垛眼211个。从东门至小西门有护城河,深、宽各1丈。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串楼为平顶城(又称“阳城”),并订立城墙日常养护和修缮办法:城东南一带属州治地方分管;西北及小西门一带属卫分管。其中地方所属的地段又详分为所属各里分修,每里应负责36弓7寸,出现损毁应及时修缮。然而,由于具体执行时多有“奸猾”、“作伪”之人,城墙多处地段并不坚固,甚至“转瞬即颓坏”,修后的城墙“人可攀援而上”(嘉庆二十五年《道州志》卷二),官府也很无奈。崇祯十一年(1638),因农民起义运动四起,在道州地方官吏主持下,由当地乡绅、官吏、民众以及“客寓城中者”的外乡人集资修城,不仅加高增厚城墙,在城上四周开有炮眼“以便固守”,还拆除了城东南隅的一座寺庙(风水先生曾称:此庙对道州科举不利,遂毁之),取其砖石用于修城。之后,又因登封乡一个姓黄的富民犯法,被判罚出资修城,修城才得以竣工。道州的护城河自东门外起至小西门外,长956.5丈。护城河里不仅种植藕,还养鱼,属于宁远卫分段负责(后废,无属)。

△道州古城墙一角湖南省文物局供图

入清以后很长时间,道州城未能随时修缮,城墙“塌圮不堪。难以资保障,而卫地方”(光绪四年《道州志》卷二)。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知州俞舜钦(另据光绪二年《零陵县志》卷二称“道光二十六年时,俞舜钦为零陵知县”)与同僚及乡绅商议后,动员所属城乡民众“自愿按粮饷,输金以助”,共耗银10135.6两。大规模修城之役于同年十月十五日开工,次年十一月初八竣工。拆修损毁坍塌地段城墙379丈,对全城薄的地方加厚,低的地方加高,膨裂的地方进行拆补,采用新砖砌筑垛口1500座、城门4座,设城楼大小各2座、炮台15座、望楼12座,对开的城门每扇均包铁皮,城门拱券内安放垒石。竣工验收结论是:“工坚料实”。此次修城,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并提出今后修城需按旧制“军民分管”,其中地方则由各乡负责一段。还在城上各段“竖立界碑,分清段落”(光绪四年《道州志》卷二有详细记载)。

1912年以后,道州城墙由于年久失修,逐渐毁损,甚至部分地段和城门也被拆除。

20世纪80年代后,地面城墙仅存两段,城门仅存东、南二门。残存的西门至一中段和西门至濂溪电影院段城墙,全长约1.5公里。

2003年(一说1979年),道州古城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道州古城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道州城池:旧城夹江。宋淳熙中,增筑。元末,废。明洪武初,守御千户刘珍改筑于江北。周围五里九十六步,高二丈六尺。池深一丈,广亦如之。门五:曰东、南、西、北、小西。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JARxDB6GJzLG5kz1RJxF/kYbRKEd8Q3HZhcgrA2TUXqffndR/3vYLnRfqZd1a5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