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县城图
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邵阳市西南边陲,古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城,系“南楚极边”之苗疆。
历史上城步北部和中部、南部分属不同政区。隋末,萧铣据邵阳,设武攸县,治今城步儒林镇,为置县之始。唐武德四年(621),李渊平萧铣,武攸更名为“武冈”,仍治今儒林镇。北宋初,武冈县治迁出后,于熙宁八年(1075)旧址置城步寨,“城步”之名始于此。明弘治十七年(1504),置城步县。此后至清末,城步县隶属宝庆府(曾一度隶属靖州)。1956年,撤销城步县建制,建立城步苗族自治县。1986年,城步苗族自治县划隶邵阳市。
明以前,城步筑城难考。仅知明初设城步巡检司,筑有土城,详情不明,民间俗称的“古诸葛城”,实为明以后所建城墙。明弘治十七年(1504)秋,因置县而由委官范山主持“拓城步巡检司旧址”,由军民共同增筑城池,“自南绕西而北,役民;自北绕东而南,役军”(康熙二十四年《城步县志》卷二),工程延至正德元年(1506)冬竣工。城周5.3里、高1.8丈、宽0.8丈,城上建有串楼220间。设城门3座:东曰“迎晓”,西曰“天一”,南曰“望江”。之后,知县林宗撰有《建县城碑记》,详述其事。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饶槚主持重修城池,虽城墙较旧城稍显高大,但是城墙太近山麓,仅南门通巫水,而城中“不可井”,百姓日常用水成为问题。此后直到晚清,城步解决城中用水问题,成为历任地方官吏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嘉靖三十九年,“广西叛苗攻城劫库,城步戒严”。城中缺少日常用水,“杯水如醴”,而导致人心不稳(同治六年《城步县志》卷二)。嘉靖四十五年,在知县徐机、教谕杨志礼先后主持下,拓广南城,补建东、西两段城垣与新建的南城墙连接,各长24丈(城上串楼,则按每间1丈计,各补建串楼24间),使城更近于江,“引巫水入城”,以解决城中用水问题。隆庆二年(1568),知县胡采主持勘查城墙损毁地段,获准修葺后,与千户陈万策等共同督工修城,并改望江门为“临江门”,“规模更丽”。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胡采维修过的城墙再次坍塌,知县元宗孔申请修城官银,委托千户胡尚忠、刘伦等“如法修砌”。万历二十六年,知县谌廷锦认为城中居民仍然不方便,又于南东隅新开城门,取名为“慈济门”(该城门于清乾隆末年被封堵),“引流至门注之,城守藉以无虞”。次年,城楼及城门等处多有损毁,地方官吏“请支官食”,委托典吏杨达依照元宗孔修缮样式重修。万历三十年,知县胡梦珍主持对东北段城墙维修,动用官银610余两,也如元宗孔修缮样式重修,又在南门外增筑一座外瓮城,“引水入内,以备不虞”。八年后,知县竹密建议开挖一条石砌深沟,“引水至小南门,开井注之”,以缓解城市日常用水。万历四十二年,知县汪察主持又将“旧城一百三十丈有奇,移城临江,砌堤筑城。移南门东过数十步,又于城西南就势开便河,引水入城”。自此,城中水系呈“东进西泄,水道通流,民皆便于取汲”(同治六年《城步县志》卷二)。之后,由于未能及时疏浚,这条便民小河逐渐淤塞。
△修缮后的城步城利济门张雨泽提供
入清以后,在历任地方官吏重视下,城步城池基本得到及时修浚。顺治十六年(1659),知县淩万程主持营建东门迎晓楼、南门临江楼。康熙(1662~1722)初年,知县王国宁(康熙二年任)建望江亭于南门上。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县王谦捐资主持修缮城池,对淤塞的便民小河故道进行疏浚,使之“通泄如初”。次年,有广西周大圣率众造反围城,由于便民小河恢复了原有功能,使城中百姓有恃无恐。城步城“旧无女墙、垛口”,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才开始增筑,知县张方佳“斥卖社仓栗,以修女墙,高二丈许,又修垛口”(1934年《宝庆府志》卷九十七)。此后,对城步城池维修增补不断。继乾隆二十五年、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四十七年维修城步城墙后,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梁如纲重修迎晓、临江两座城门楼。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戴鸿恩主持修城,建西门城楼,补修东、南两座城门楼,均勒石为匾:东门曰“迎晓楼”,南门曰“临江楼”,西门曰“天一楼”。竣工后,戴鸿恩撰有记。
1919年,在地方官员的主持下,曾修补部分城墙及城门楼等附属建筑,并改临江门为“利济门”。此后,因年久失修和战火、城建等因,城步城墙逐渐毁圮,甚至大部分被先后拆除。
20世纪80年代以后,据当地文物部门调查,当年城步城仅存南门城楼以及数米长的残垣。1990年,南门城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乾隆七年(1742)的长安城,位于城步横岭,周2.8里,开东、南、西三门。2003年,该城遗址以“长安营古城墙”之名,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城步县城池:旧城,围五里三分,高一丈八尺,阔八尺,上覆串楼二百二十间。明嘉靖丙寅,署印判官徐机因南城临江,增东西各二十四丈,串楼各二十四间。至嘉靖三十八年,知县竹密建议用石砌。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