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府图引自《常德府志》明嘉靖天一阁本
常德,别称“柳城”,古称“武陵”,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自古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
商周时期,常德独立建制虽尚未建立,也无文献详实记载。但从商周时期550多处遗址及出土文物分析,已呈现出经济开始繁荣的景象。秦时,常德属黔中郡,郡治设临沅县(即今常德古城)。汉高祖时(前206~前195),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此后,建置、隶属均有变化,其名先后有“武陵”、“朗州”、“鼎州”等。宋政和七年(1117),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之名始于此。乾道元年(1165),鼎州升为常德府。此建置为明清时所沿袭。1988年,撤销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地级常德市。
常德境内筑城较早,除所辖澧县新石器时代的城头山遗址外,还有众多各个时期的古城址。如:石门县商周时期的渫阳城城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渫阳城遗址;临澧县东周时的古城岗城遗址,战国时的宋玉城址、申鸣城遗址;桃源县战国时的采菱城城址;澧县战国时的鸡叫城古城址;常德市秦汉时的索县城,东汉时的沅南城址等。这些古城址大多先后被列为全国或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德最早筑城始于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秦昭襄王派遣大将白起入楚,占领了黔中郡,“留其将张若守之。若筑此城以拒楚”(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湖广·常德府》)。该城位于“滨沅水之阴,即张若城遗址”(同治二年《武陵县志》卷八),即张若筑城于沅水北岸,从而奠定了今天常德城的基础。今人陈致远在《常德古城修建史考述》(载《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中,引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张若城,在(郎)州东四十步。初,秦昭王使白起伐楚,遣张若筑此城以拒楚,并统五溪。”陈致远先生根据上述资料,纠正了明清以来地方志记载“楚人张若筑城”(嘉靖十四年《常德郡志》卷二)之误。东汉时,梁松参与平定武陵“五溪蛮之乱”后,在留守武陵时将郡治从义陵迁回武陵,并对旧的“张若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筑。当时虽为郡治,规模也不小,但仍为土城。东吴时(222~280),吴国太常潘濬平定“樊伷叛乱”之后,发现武陵“郡城大而难固”(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郎州》),“又筑障城,移郡居之”(同治二年《武陵县志》卷八转引《一统志》)。据陈致远考证,该城为“大城之中又套小城”,但其规模不详。此后,常德城池沿革记载不详,直至“后唐时,副将沈如常砌二石柜。上在府城西南百步,下在府东南一里,皆累趾于江滨,上垒以石,捍御水势,保障城垣。至今赖焉”(嘉靖版《常德郡志》卷二)。后周显德五年(958),周行逢对常德城池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增修。宋乾德元年(963),诏令以朗州地方的夏税收入作为修城资金。景定四年(1263),宣抚使韩宣、吕文德主持大规模修浚常德城池。为加强常德城防,又在善德山上营造了一座“南城”,与常德城互为犄角。“今名望城坡”(同治二年《武陵县志》卷八)。竣工后,得到了朝廷诏奖。元延祐六年(1319),常德路郡监哈(《考工典》记为“监哈萨”)因担心府学棂星门“逼近城堞,其趾即大江,恐易圮坏”,筑石柜1座,高2丈多,“以杀水势”(嘉靖版《常德郡志》卷二)。至顺三年(1332),郡守纳璘不花、军帅蒋大不花先后主持筑造常德土城。据陈致远考证,此次筑城当为城内人口的增加,而扩建城池。在元代普遍拆城、毁城的大背景下,常德扩建城池的现象则并不多见。但是,此次的扩建城池,奠定了明清时期常德城池的基本格局,则是无疑的。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部将攻取常德,总管胡汝按旧城规模修缮,此时仍为土城。
△1943年
明洪武六年(1373),常德卫指挥孙德“再辟旧基,垒以砖石,覆以串楼,作六门,浚濠池,而制始备”。该砖石城池周长1733丈(约9里13步)、高2.5丈。城上建串楼1583间、警铺157座、垛口3248座。设城门6座:东曰“朝阳”(建有外瓮城),西曰“清平”、“小西门”,南曰“下南门”、“上南门”,北曰“拱辰”(建有外瓮城)。除上南门因有沅江天险不另设护城河外,其他各段护城河深宽不等。此后至明末,据地方志的不完全统计,常德城池的修缮不少于七次。为提供日常维修城墙的砖瓦,常德城外还设有两处窑厂:“一在北门外,一在清平门外五所。共匠人五十名,轮拨千户一员,岁董其事,以备修城砖瓦”(嘉靖十四年《常德府志》卷二)。崇祯十一年(1638《考工典》记为“二十年”),在东阁大学士杨嗣昌的奏请后开工,建议由边官鄗惠明等充任修缮城池的提调官,并“全仿边城”修缮要求,对常德城进行大规模修缮,至崇祯十三年竣工,被称为“极其壮饰”(嘉庆十八年《常德府志》卷七)。
入清以后,常德城池损毁及修缮不断。仅据地方志记载,至咸丰十年(1860)时,至少较大规模的修缮达12次之多。其中损毁主要原因是水患等自然毁圮和战火,修缮的重点基本围绕损毁地段展开,从规制上看基本承袭了明城的旧制。惟有城垛数量,较之明城减少超过了一半,为1363座。六门更名了四门:“朝阳”更名“永安”,“下南”更名“临沅”,“上南”更名“神鼎”,西曰“清平”,“小西”更名“常武”,北曰“拱辰”。每座城门对开的二门,也与各地其他城门一样,采用铁皮(铁叶)包裹,但需要不时更换。
1912年以后,出于防洪需要,在常德镇守使冯玉祥(1918~1920年,驻扎常德)主持下,曾对常德城墙临江地段进行过修葺。“冯玉祥当时所修的这段城墙,即在今笔架城一带”(引自陈致远《常德古城修建史考述》)。1938年冬,出于“城垣只能供优势武器之敌人利用,不如拆毁,以免资敌”(黄潮如:《常德守城战纪实》,引自常德市武陵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武陵文史》第五辑)的认识,常德“也拆城了,在西门经北门以迄东门,城垣全毁,笔架山一段,则完整无缺”。留下的城西南这段城墙,主要是出于防洪的需要,“到90年代,临江城墙全部挖除,筑以水泥防水墙,其他地段墙基和护城河之上多已楼房林立,旧迹难寻”(转引自陈致远《常德古城修建史考述》)。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当地政府对城墙的重视和城市建设发展,当地文物部门陆续发现了一些古城墙遗存。如位于市城区水星楼旁的一段,残墙长度不到百米。
1990年,宋代鼎州城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元至明时的笔架城、明代常德府古城墙相继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常德府城池:城自周赧王三十七年,楚人张若筑。后唐副将沈如常上下砌二石柜,以杀水势。元延祐六年,常德路郡监哈萨于府学前砌石柜一座。明洪武甲辰,总制胡汝即旧城修之。六年,常德卫指挥孙德垒以砖石,覆以串楼,作六门,浚深池。城高二丈五尺,周围一千七百三十三丈,计九里十三步。六门:东曰永安,上南曰神鼎,下南曰临沅,西北曰常武,正西曰清平,北曰拱辰。南临大江,东、西、北壕池环之。崇祯十年,杨嗣昌疏筑新城,高三丈。武陵县附郭。
——清《考工典》第二十一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