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齐齐哈尔城 |
![]() |
△齐齐哈尔城复原图
齐齐哈尔,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濒临嫩江。《盛京通志》描述为“钜野作屏,长江为带,四达要冲,边城都会”。“齐齐哈尔”为达斡尔语,意思是边疆或天然牧场。因世界珍禽丹顶鹤在此栖息,又名“鹤城”。此外还有“卜奎(魁)”、“黑水”、“龙沙”、“龙城”等别称。2014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古以来,齐齐哈尔就是渔猎游牧民族生活栖息之地。秦汉时,属夫余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属鲜卑和豆莫娄;隋唐,由室韦都督府管辖;辽代,分属上京路、东京路;金代,分属上京路、北京路;元代,属辽阳行省所辖;明代,先归大宁都指挥使司,后属奴儿干都司。清初,先由宁古塔将军管辖,后改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康熙三十年(1691),为加强东北边疆防御能力,根据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奏请,清政府同意在嫩江西岸的齐齐哈尔屯建城戍卫。后因地形、交通等因素,改址在东岸的卜魁驿站,仍以“齐齐哈尔”命名。这是齐齐哈尔建城之始。康熙三十二年竣工。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齐齐哈尔城。自此,该城一跃成为黑龙江地区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898年,中东铁路兴修后,远离铁路的齐齐哈尔城市地位下降,经济日渐衰落。民国时期,为黑龙江省省会。1954年,黑龙江省会迁至哈尔滨,齐齐哈尔成为省辖市。
齐齐哈尔城择险要之地,建于高岗之上,分为内城和外城,是典型的军事防御城池。“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百步,门四。城外有郭,用土垡包砌,周围十里,东南北各一门,西二门。环城有重濠,广一丈五尺”(《盛京通志》)。而据魏毓兰《龙城旧闻》考证:内城平面为正方形,“周五百一十九丈六尺,方二里八分有奇,高丈六尺”。四面各开一门,南曰“迎恩”,北曰“怀远”,东曰“承晖”,西曰“平定”。四门之上皆有城楼。外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椭圆形。“周一千七百十七丈一尺,方九里五分有奇”。外城南、东、北三面各开一门,分别名为“熏”、“启”、“朝”。西面则开二门,没有命名,一般称为“大西门”、“小西门”。因为齐齐哈尔西南有卜魁驿站、水运码头和水师基地,为了满足城市交通和军事需要,所以西面增开了小西门。
齐齐哈尔筑城时就地取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方式济《龙沙纪略》记载:“卜魁,栅木为城,将军公署、私第皆在。夹植大木,中实以土。宽丈许,木末高低相间肖睥睨。四门外环土城,累垡为之。”内城用木筑,故也称“木城”。当地林木丰富,高大的圆木分内外两排,密植在地上,之间用土填充。城墙上的木料高低相间,做出雉堞的形状。外城用垡垒砌,被称为“土城”。“筑城不以土,视湿地草土纠结者掘之,尺度如墼,曰垡块,厚数垡。高不盈丈,圮则按地分旗,饬兵修之。”东北地区植被丰茂,发达的植物根系与当地的黑钙土纠结在一起,很容易切割成砖块形状,并能堆砌城坚实的墙体。这样的筑城方式节约了成本。
△齐齐哈尔迎恩门长城小站提供
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龙江将军治所迁至齐齐哈尔后重修了木城。嘉庆十一年(1806),城内发生火灾,木城的东、南墙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黑龙江将军恭镗将内城的木墙改为砖墙,内城遂被称为“砖城”。此后城墙再没有修葺过。光绪十九年(1893),聂士成考察齐齐哈尔城时记载道:“阅城形势,复称方砖城,每门周围约三里八分,外土城一道,周围七里有奇,四面各不等边形,砖城内惟衙署公所,土城内贸易甚盛。城凡五门,大西门居土岗上,以车行不便增小西门”(聂士成:《东游纪程》卷一)。
1912年后,“砖城瓮圈,拆于都督宋小濂,外土城则将军程德荃废之,所以利交通也”(魏毓兰:《龙城旧闻》)。
20世纪50年代,因城市建设,内城城墙被逐渐拆除(何鑫、陆平:《齐齐哈尔城空间拓展及平面布局》,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如今,只留下了地名“解放门”(由内城南门“迎恩门”更名)。
李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