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城 |
![]() |
△龙泉府城平面图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地处牡丹江中游东京城盆地内的冲积平原上,依山傍水,居水陆交通要道,俗称“东京城”。因西邻忽汗河(今牡丹江),又称“忽汗城”或“忽汗王城”。上京城是渤海国的五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绿府、南京南海府)之一,因位置偏北,故称“上京”。它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古代都城,与辽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金上京会宁府并称为“东北四大故城”。
渤海国是中国东北地区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政权。靺鞨,周代称“肃慎”,汉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此后称“靺鞨”,分七部。公元7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除黑水部以外的靺鞨诸部,在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东牟山(今吉林敦化境内)筑城,建立了“震国”,定都敖东城,史称“旧国”。唐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渤海国大兴五年(742),迁都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附近的西古城)。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被唐朝晋封为“渤海国王”,于大兴十八年(755),自中京迁都至上京龙泉府。大兴四十八年(785)又迁都至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附近的八连城)。中兴元年(794),第五代王大华玙又将王都迁回上京龙泉府。十一世王大彝震时增筑宫室、营建外城。渤海国传15世、229年,到9世纪时发展为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疆域包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罗斯沿日本海的地区,设5个京、15个府、62个州、130余个县,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天显元年(926)契丹攻陷上京城,建东丹国(年号“甘露”)。上京龙泉府成为东丹国首府,改名为“天福城”。甘露三年,东丹国南迁东平(今辽宁省辽阳),天福城遭毁弃。
渤海上京城的规划思想和布局模仿了唐都长安城,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其规模宏大、设计严谨、布局规整、结构对称。整个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4平方公里,周长16.56公里。由三重城墙组成:外城(郭城)、皇城、宫城(紫禁城),是目前中国地面遗迹保存较完整的中世纪时期古城址。
外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略窄,总面积约16.4平方公里(朱国忱、金太顺、李砚铁:《渤海故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据测量:城垣总周长为16288.5米,其中东墙3358.5米、西墙3398米、南墙4586米、北墙4946米(魏存成:《渤海考古》,文物出版社,2008年)。北墙中部一段向外突出,东西长近1000米、南北宽约200米,使城呈“凸”字形,可能是为了便于宫城北部的防卫。外城西北角因地势及河流影响,并不是直角。城墙均已不同程度倒塌。南城垣坍塌严重,残高不足1米。其余三面城垣保存较好,坍塌基部宽约14~18米、上宽1~3米,墙体平均残高2.5米,部分地段超过3米。1997年的考古发掘了解到外城垣的做法是:先在原地面筑一道截面呈梯形的夯土城墙,高约1.2米、底宽6~10米、顶宽2.5~3米。在夯土墙上挖一浅沟槽,再砌筑石城墙。但尚不能确定夯土墙与石城墙是否同时修筑的。城外有城壕,宽约3米。过去认为上京外城是“四面十门”,即南墙与北墙各开三门,东、西墙各开二门。南墙东门、北墙中门进行过考古发掘,其中北墙中门规模宏大,在高0.75米的夯土台基上面有一座面阔5间、进深3间的木构建筑,台基南北两侧有登台踏道,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单门道的城门。1997年,在外城北城垣东侧紧邻宫城的地方,新发现了一座分早晚两期、都是单门道的城门,且均有宽阔的门楼建筑,但不能与以往认定的任何一条城内街路直接相通。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北城墙西侧对应的位置也有一处缺口,推测也应该是城门。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东城垣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殿墙体遗址尚珩摄
因此,外城共有12座门。另外还有七处水渠口(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1997年考古发掘收获》,载《北方文物》1999年第4期)。外城有五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南北向平行三条、东西向平行两条),分别通向10座城门。南北向大街中的正中一条宽达11米、类似唐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把外城分为东、西二区。外城里纵横交错的街道,把全城划分为若干规整的长方形的坊,坊四面有坊墙。外城还发现了13处寺庙遗址。
皇城位居外城北部中间,平面呈横长方形,占地面积0.48平方公里,周长2996米,其中东墙447米、西墙454米、南墙1045米、北墙1050米。南围墙已无遗迹可寻外,其余尚有部分高约1~2米的残墙(孙秉根:《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考古主要收获》,载《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1994年)。1997年对内城东垣南段进行了清理,这部分城墙的做法是:在原地面上挖一浅槽,或平地上铺一层土夯实,然后在上面直接砌筑石墙。皇城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北部以宽92米的东西“横街”与宫城相隔,中间有一条南北向大街,将皇城分为东、西二区。皇城是百官衙署所在地。
宫城又称“紫禁城”,位于全城的北部正中、内城之北。平面呈规整的长方形,占地0.45平方公里。宫城南北长720米、东西宽620米、周长2680米。宫城的墙垣全部用大小、形状不一的玄武岩砌筑,现存墙基宽8~10米、顶宽1~2米、残高3~4米。左右宫城南墙设三门,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其余三面各设一门。考古发掘表明,宫城正南门正中有座高5.2米、东西长42米、南北宽27米的高大台基,从残存的巨型石柱础看,台基上有座面阔9间、进深6间的建筑。台基东西两侧各设门道。宫城南墙西门为单门道,南墙东门可能是象征性的假门。宫城南北中轴线上有五重宫殿。宫城东墙外有御花园,内有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池塘,另有假山、亭榭等遗迹,说明上京龙泉府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城池。
自甘露三年(928)东丹国南迁后,上京龙泉府湮没无闻达数百年。清代寓居宁古塔的流人看到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址后,并不知其历史,依当地居民传闻称之为“东京城”,有的还进行了考证。清初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中《东京》篇中记载:“古城石垒,周匝约三十里。”张贲《白云集·东京纪》记载:“古城甃石为基,土庸高丈许,无复雉堞,颓然短垣也。围环可三十里,城门石路,车辙宛然。南门内故址,似宫殿三重,前一重规模宏敞,柱础方广三尺余,计一十有六,后两重无存焉。殿南向,正中无驰道,东西二阙门,阶墀陛墄,层级可辨。前列五台,今高两丈许,似京师凤阙遗制。后别有小城,似宫禁。”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说:“内紫禁城,石砌女墙,下犹完好。”清末曹廷杰在《东三省舆地图说》中准确指出了“东京城”即为渤海上京城遗址。
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人作过调查。1933~1934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对上京城的形制、规模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大体搞清了宫城内的布局、规模和形制,但也对遗址造成了破坏。1939年,出版了《东京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址的发掘调查》。
1963~1964年,中朝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搞清了外城和宫城的形制、范围,城内街道坊市以及宫殿、官署、寺庙等建筑物的分布,确认了外城、皇城、宫城各墙的长度宽度,重新绘制了上京城遗址平面图。1971年,朝鲜单方面公布出版了《渤海文化》一书(朱荣宪:《渤海文化》,朝鲜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了《六顶山与渤海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1年以后,中国又对遗址陆续进行了科学的勘探和发掘,对上京城的面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目前,国内外对渤海上京城的研究相当深入,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除了学术论文和前述的著作外,出版的专著还有:朱国忱、金太顺、李砚铁的《渤海故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朱国忱、朱威的《渤海遗迹》(文物出版社,2002年);魏存成的《渤海考古》(文物出版社,2008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渤海上京城》(文物出版社,2009年);赵虹光的《渤海上京城考古》(科学出版社,2012年)等。
1961年,宁安县建立了保护上京城遗址的专门管理机构。1985年,成立了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负责保护、研究和展示上京遗址及其出土文物。2006年6月9日通过、同年10月1日起实施的《黑龙江省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条例》,是黑龙江省颁布的第一个大遗址类专项文物保护条例。2010年8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实施《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2013年,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中。
1961年,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