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上京会宁府故城 |
![]() |
△会宁城平面图引自
金上京会宁府故城,俗称“白城”,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城南两公里、张广才岭西麓大青山脚下、阿什河西岸,依山傍水。
金上京会宁府是金代五京之一。金上京路和会宁府的治所作为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国的早期都城,历经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任皇帝,作为金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达38年。金上京会宁府、渤海国上京龙泉府、辽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并称为东北四大故城。
金国建立之初,女真人聚集的村落只是用木栅栏围起以防止野兽和敌人的侵袭,皇帝居住的村寨较大。《大金国志》载:“国初无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后升皇帝寨曰会宁府,建为上京。”阿什河古称“按出虎水”,女真语意为“金源”,因此,金收国元年(1115)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帝时,以此河为名建立大金,在皇帝寨(也称“御寨”)统御全国、处理政务。这里是金上京的前身,但未见此时期修建城池的记载。阿骨打病逝后,“葬宫城西南”。宫城可能是指现在的北城或北城内的宫殿区。
金太宗时期(1123~1135),由汉人卢彦伦规划设计,营筑上京新城(南城)和宫殿:“天会二年(1124),知新城事,城邑初建,彦伦为经画,民居、公宇皆有法”(《金史》卷七十五《卢彦伦传》)。次年,宋使许亢宗出使金国时,记载工地上每日有数千人忙碌,“已架屋数千百间,未就,规模亦甚伟也”。但总的来说,“其城邑、宫室类中原之州县廨宇,制度极草创”(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四)。
金熙宗时期(1135~1149),对上京城有两次大扩建。第一阶段从天眷元年至皇统三年(1138~1143)。《金史》记载:天眷元年“命少府监卢彦伦营建宫室,止从俭素”,同时,“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旧上京(指辽上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为北京”。第二阶段在皇统六年,“上以上京会宁府旧内太狭,才如郡治,遂役五路工匠,撤而新之。规模虽仿汴京,然仅得十之二三而已”(《大金国志》)。
海陵王时期(1149~1161),上京城被毁弃。海陵王弑熙宗继位后,于天德五年(1153)正式迁都到燕京(今北京),改元为贞元元年,“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同时“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从此,上京城结束了作为金王朝都城的历史。正隆二年(1157),海陵王“命吏部郎中萧彦良尽毁宫殿、宗庙、诸大族邸第及储庆寺,夷其址,耕垦之”(《金史》),上京城遂荡然无存。
金世宗时期(1161~1189),上京城得到了重建,用砖修葺城墙。大定十三年(1173),“复为上京”;大定二十一年,“复修宫殿,建城隍庙”。大定二十三年(1183),“以甓束其城”。次年,世宗巡幸上京城,居住在城内重修的行宫光兴宫内。
现存的金上京遗址,大多是这一时期的建筑。其总体规划布局受到了北宋汴京和辽上京的共同影响。上京会宁府由毗邻的南、北二城组成,皆为长方形,南城略大。据1964年实测数据,北城竖修,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横修,东西长2148米、南北宽1523米。城墙总长近11公里,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为夯土版筑,表面原疑有青砖,但已被拆光。墙体残高3~5米,个别地段高达7米,基宽7~10米、顶宽约1米。全城五角上各有一处角楼。城墙外侧原有马面92座,间距80~130米,现存89座。马面多集中在南城的西墙、南墙,可能主要为了保卫皇城的安全。上京城门的数量有7、8、9三种说法。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上京外城有七门,其中南城的东、西墙各一门,南墙二门;而北城的东、西、北墙各一门。另外,南、北二城之间的腰墙(界墙)上有二门,但位于腰墙东段的城门用途不明。除腰墙东段的城门外,其他八座城门外均有转角形的瓮城(李冬楠:《金上京研究综述》,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南、北二城的外侧及腰墙的南侧均有护城河,虽然已经干涸,但部分地段仍十分明显。
皇城在南城的西部偏北处,占地约0.32平方公里。1974年经实地探查,皇城南北长654米、东西宽500米、基宽6.4米。东、西两堵墙已夷平为乡间大道;北墙被民房占压;南墙中段保存较好,仍存土堆4座,左右两侧的两堵高约7米,对峙而立,疑似门阙;中间的两堵高约3米,当初可能是皇城的南门。南北皇城内的南北中轴线上,有排列整齐的五重宫殿基址,高出地面近2米;东西两侧还有回廊遗址。
金末,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自立东夏国。并于贞祐三年(1215)、兴定元年(1217)两次攻掠上京城,焚毁了宗庙、城门城楼等建筑。
元、明时期,这里是通往奴儿干地区的重要驿站。清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在此设立阿勒楚喀协领。雍正七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今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该城被彻底毁弃。据魏声和《鸡林旧闻录》记载:“土人相传二百年前,城之楼堞,砖石砌成,草长苔封,甚为完固,嗣为阿勒楚喀副都统运去建筑阿城,古迹遂尽湮矣。”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皇城遗址魏笑雨提供
对金上京故城所在地的考证和认定,当推乾隆版《满洲源流考》,认定其在拉林、阿勒楚喀之间。清末曹廷杰在《东三省舆地图说》准确考订白城即上京会宁府。1949年前,日本、俄罗斯和中国学者对金上京进行了一些测量工作。1949年后,测绘及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了多次测量,基本搞清了南、北二城的城墙长度、马面、瓮城等情况,众多学者对金上京的布局、城址沿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出版的专著有朱国忱的《金源故都》(北方文物杂志社,1991年)、景爱的《金上京》(三联书店,1991年)、白玉奇的《大金国第一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历年来,在金上京会宁府故城出土了铜镜、铜印、陶瓷器、金银器等大量文物。如1925年出土的至正十五年(1355)中书礼部造八思巴文“镇宁州诸军奥鲁印”、1977年出土的至元十五年(1278)中书礼部造八思巴文“管水达达民户达鲁花赤之印”,证明了这里是当时的一个行政中心。城墙外侧还出土了大量擂石和铁箭簇。
1961年,建成阿城县博物馆。1987年阿城撤县建市后改名为“阿城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1997年,阿城市斥资15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的新馆,次年10月正式开放。
据2010年11月5日《哈尔滨日报》报道,当地一项修路工程中,北城的东城墙南段被撕开了一个20多米的口子,城墙被毁面积约300平方米。
2012年10月22日,金上京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年11月13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实施《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保护规划》。《规划》提出:哈尔滨市阿城区计划投入资金逾3.3亿元,建设规划占地面积800万平方米的金上京考古遗址公园。其范围包括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南城内西部(包括皇城的全部);南北城之间腰墙的西段外扩20米;南城西墙垣全部及护城河遗迹;南城南墙垣外扩50米的范围,以及两座城门遗址与城外护城河遗迹等。
1982年,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