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墨尔根城 |
![]() |
墨尔根城,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地处嫩江(诺尼木伦)东岸、嫩江支流墨尔根河(今喇嘛河)南岸,城以河名。“墨尔根”是满语(一说为蒙古语),汉语意为“善射”即“善于打猎的人”,或“精能、有智慧的人”。墨尔根在清初雅克萨战争及抗击沙俄入侵、保卫边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瑷珲、宁古塔、三姓、伯都讷、齐齐哈尔、吉林城一起,被称为“边外七镇”。
墨尔根在元代时称“灭捏该”。明代,置木里吉卫。清初,名墨尔根村,是达斡尔、鄂伦春、索伦克等民族游猎的地方。为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清政府先后在黑龙江地区筑呼玛尔城、瑷珲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又命筑墨尔根城,次年筑成。先设城守尉一员驻守。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从瑷珲新城移驻墨尔根城。康熙三十三年,黑龙江副都统亦移驻于此。康熙三十七年,移走副都统一员驻齐齐哈尔。次年,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康熙四十九年,复设副都统一员。宣统元年(1909),裁墨尔根副都统,添设嫩江府。1913年,改为嫩江县,延续至今。
黑龙江将军设立的第三年,康熙皇帝认为“墨尔根地方最为紧要,应筑城设兵。令将军萨布素及副都统一员驻扎于此”。萨布素与钦差兵部侍郎伊桑阿等赴嫩江沿岸多次勘查,最后决定在墨尔根屯建城。康熙二十五年(1686),墨尔根城筑成。墨尔根和后来建造的齐齐哈尔城一样,都是典型的军事防御城池。其形制也相同,都分内、外二城。西清在《黑龙江外记》卷二中记载:“墨尔根内城四隅,亦有楼橹。余与齐齐哈尔同。外郭筑土为之,方十里。五门,而二居北。”内城用木筑,高大的圆木分内外两排,密植在地上,之间用土填充。城墙上的木料高低相间,做出雉堞的形状。外城则用垡(植物根系与黑钙土纠结在一起,切割成砖块形状)垒砌。所用的材料都是就地取用,既节约成本,也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征。据民国版《嫩江县志·疆城》记载:“其制则内城、外郭。内城之垣,松木为栅夹于外,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垣宽一丈。周围四百五十四丈。女墙皆备,东西南各一门,北二门。”
道光二十四年(1844),理藩院左侍郎、盛京将军禧恩上奏朝廷,酌拟拓修墨尔根城垣,称“新躧地方,地势不平,且与旧制不符,请于旧地分别缓急,先后量为展修。所需工费,除旧料变价抵补外,约需银七千余两”。得到批准,“先由该城库贮备用银内动支。所需木料,著黑龙江将军派员采办。于明岁春融,赶紧修筑完固”(清《宣宗实录》,道光二十四年八月甲子条)。
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入侵墨尔根,将城中抢掠一空后,烧毁了墨尔根城。城池今已基本不存。
在嫩江县嫩江镇第一小学院内,尚有墨尔根副都统衙门遗址。2006年,墨尔根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清代在墨尔根建有水师营,同样在1900年被沙俄焚毁。遗址在嫩江县墨尔根乡北大营村。水师营有四座形状、面积相同的长方形营盘,每座南北长133米、东西宽110米,面积15428平方米。每营间距约300米。西北营盘遗址保存较完整,残垣高1米、顶宽0.6米。2005年,墨尔根水师营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豹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魏笑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