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瑷珲城 |
![]() |
瑷珲,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亦作“艾浑”、“爱浑”和“爱珲”等,汉语称为“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又分为瑷珲旧城、瑷珲新城(黑龙江城),“地处极边,与俄为邻”,为清代北疆军事重镇。其中瑷珲新城“左枕龙江,右环兴安”,被誉为“东省屏藩、北门锁钥”。
在周代,这里属肃慎部,汉属扶余部,唐属北边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辽属东京道室韦部,金归蒲峪路管辖,元属开元路,明归奴儿干都司。康熙年间先后建立瑷珲旧城、新城。1909年,清政府改瑷珲副都统为兵备道,设置瑷珲直隶厅。1913年,改为瑷珲县。1933年,日伪时期设瑷珲保。1956年,瑷珲县改称爱辉县。1983年,爱辉县被撤销,并入黑河市。1993年,原黑河市改为爱辉区,原黑河地区改为黑河市(地级)。
△1854年,俄国战船入侵瑷珲图?
瑷珲旧城(黑龙江旧城)位于黑龙江东岸,故址在今俄罗斯境内维笑勒伊村附近。明成祖时为对抗残元势力的侵扰,在精奇里江与黑龙江汇流处的瑷珲河畔筑忽里平寨,清初有“艾呼”之称。17世纪中叶,哥萨克武装侵入黑龙江流域,焚毁了此寨。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加强黑龙江地区北部的驻防,清政府将吉林水师营移驻于此,但此时尚未重新建城。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命副都统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令其在此建城永戍。次年5月23日至8月6日,副都统秦率盛京兵600人协助当地官兵筑城。因附近有瑷珲河(俄罗斯境内芒嘎河)而得名为“瑷珲城”。城平面为方形,“周围九百四十步,门五”(《盛京通志》卷三十二)。在1685年的雅克萨战争中,瑷珲成为抗击沙俄侵略的前沿指挥部和后勤基地。黑龙江将军衙门迁往瑷珲新城后,此处留副都统镇守,康熙二十九年裁撤。
康熙二十三年(1684)秋,第一次雅克萨战争结束后,鉴于与内地隔江交通往来不便,清政府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至西南约六公里的黑龙江右岸,在顺治八年(1651)被沙俄焚毁的达斡尔族村屯托尔加的废墟上重新筑城。城名仍叫“瑷珲”。为区别于旧瑷珲,又称“瑷珲新城”。又因为这里是黑龙江将军的驻地,且濒临黑龙江,故也称“黑龙江城”。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的过程中,瑷珲新城是重要的后方基地。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迁往墨尔根城,留副都统一员驻守。咸丰八年(1858),沙俄政府以武力强迫清政府在瑷珲新城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瑷珲新城分为内城、外城。“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外城)西、南、北三面植木为郭,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面临江,周围十里”(《盛京通志》卷三十)。乾隆七年(1742)、乾隆五十二年曾两次修缮。1855年到过瑷珲的俄国人P.马克记载:
△清代瑷珲东城墙遗迹本文照片均由魏笑雨提供
△清代瑷珲西城墙遗迹
“要塞(指内城)呈四方形,每边长约一百俄丈。整个要塞由内外两道栅墙构成的,外栅墙高七俄尺,内栅墙高四俄尺半,外栅墙距内栅墙一俄丈。两道栅墙固定在一排横木上,相互之间距离也是一俄丈。内外栅墙之间有一道高二俄尺的土堤。应当指出,每道栅墙都是用一些不太粗的木桩夹成,外栅墙的木桩上端削尖。要塞的每边中间均开着大门。四角各修着塔形突出部(即岗楼),高度与要塞相等。每座大门旁边也都有这种突出部。此外,要塞四角与大门之间还各修二个突出部。”书中还附有一副绘制的瑷珲新城平面图(P.马克:《黑龙江旅行记》第五章)。清光绪十八至二十六年间(1892~1900),黑龙江将军衙门编制了《瑷珲城全图》(现藏黑龙江省档案馆),图上可见临江而建的瑷珲新城面貌,内城被护城河环绕,城内有将军衙门、大人府、城皇庙、万寿宫、文庙、真武庙等。外城也有护城壕沟,城内有税局、街道厅、粮仓庙宇及军民住宅等。清末《黑龙江城图说》记载瑷珲新城:“用松木夹栅,中间筑土为城,高一丈六尺,周围五百九十九丈零五尺,垛口六百十五个,外复树,有木郭(指外城)。自设城以来从未重修,城现已糟朽,坍颓不堪,至外郭早倒塌尽净”(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501卷)。
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侵略者制造了“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先后烧毁了瑷珲旧城、新城,并占领了这一地区。光绪三十二年,瑷珲副都统姚富升与俄方交涉收回了瑷珲新城,在被毁的城墙基址上重建。筑土为墙,高6尺,周长6.1里。东、南、西、北四面各设一门,分别曰“青阳门”、“延厘门”、“迎恩门”、“拱辰门”。
1949年后,瑷珲城墙遭到了一些破坏。1994年出版的《黑龙江省志·文物志》记载:(内城墙)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墙993米(现存墙段519米)、西墙948米、南墙842米、北墙805米(现存墙段647米),周长为3588米。墙为堆土砌筑,无夯迹。墙基底宽13米、高2米。墙外掘护城壕1道,壕宽6米、深2米。城设四门,居每面墙之中,各宽14米。无角楼、马面遗迹。但保存至今的并不多。
2014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瑷珲城进行了考古勘查,先后发现了1685年修建瑷珲新城内城城墙、黑龙江将军衙门(1685~1690年间,后为瑷珲副都统衙门)遗址,并对1907年复建的瑷珲新城城墙、副都统衙门等文献记载的建筑遗迹进行了确认和寻找。这些信息将对编制《瑷珲新城遗址保护规划》和今后古城复建起到重要的作用(东北网黑河2014年9月26日讯)。
2001年,瑷珲新城遗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