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乌拉部故城 |
![]() |
△乌拉部城平面图
乌拉部故城,又称“打牲乌拉城”,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北35公里的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旧街村。文献中出现的“乌拉卫”、“乌拉国”、“大乌喇”、“布特哈乌拉”、“打牲乌拉”、“乌拉街”等,均与此有关。“乌拉”源自女真语,意为“沿江”。乌拉古城西临第二松花江。历来是沟通南北交通的水陆交通要道,有“三省通衢”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被清王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及“一座乌拉城、半部东北史”的说法。
汉代乌拉地区属玄菟郡。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为挹娄、勿吉、夫余、高句丽的先后角逐之地。唐渤海国时属涑州。辽属东京道。金代先属咸平路,后归金上京会宁府所辖。元代初属开元路咸平府,后为海西辽东道所辖。明归奴儿干都司,后为海西女真所建乌拉国国都。清代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直隶内务府。雍正五年(1727)隶永吉州,乾隆十二年(1747)永吉州改为吉林厅,仍属之。1911年,开始归吉林省永吉县。1999年,划归吉林市龙潭区。
乌拉地区在渤海国时期、金代、明代、清代均有筑城,分述如下:
渤海国时期涑州州治公元7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后,为了控制西南各部,置涑州(独奏州),构筑城郭,位置在今乌拉街古城北旧街西北一公里处的粟末水(第二松花江)畔。这是乌拉建城之始。《吉林通志》载:“涑州,今打牲乌拉。”也有学者认为涑州在今吉林市南城子。辽天显元年(926),辽灭渤海后,古城也被毁弃。
金代乌拉洪尼勒城金天德二年(1150),海陵王下令在今乌拉街古城北旧街一带修建城池,称“乌拉洪尼勒城”。女真语“洪尼勒”意为“要塞”,乌拉洪尼勒城意即沿江要塞城。从此“乌拉”一词始见于史籍。随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完颜宗弼家族迁居到此,繁衍200多年。元末,并入锡伯部。
明代乌拉国国都乌拉城明永乐四年(1406),在乌拉洪尼勒城设立乌拉卫。次年,海西女真部族首领纳齐布禄在此建都称王,号“扈伦国”。景泰二年(1451),蒙古脱脱不花率兵攻掠辽东、海西,第四代国王逃离国都,扈伦国遂亡。余部分裂为乌拉、辉发、哈达、叶赫四部,统称“海西扈伦四部”。嘉靖四十年(1561),乌拉部纳齐布禄六世孙布颜经过励精图治,“尽收乌拉诸部,率众于乌拉洪尼处筑城称王”,定国号“乌拉”(明代史书中也写作“兀喇”、“兀剌”、“兀兰”等)。
△乌拉部故城引自闫璐
△乌拉古城遗址及省级文物保护标志碑管清霞摄
布颜所建的乌拉城有三重城墙,分为内城、中城、外城,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城墙均系分层夯土筑成,每层厚度6~10厘米,夯层明显,并有排列有序的柱洞痕,中城北墙东段还有一段用土坯垒砌的城墙(《永吉县文物志》第119页)。
内城也称“紫禁城”,平面大致呈梯形。内城墙保存相对较好,周长786米,其中东墙201米、西墙250米、南墙171.5米、北墙163.5米。正南开一门,四角的角楼建筑已不存在,但有高出城墙1~2米的土台基。城墙外尚存护城河残迹,东侧较为明显,西、北两面仅能辨识,南面已被垦为耕地。内城中央有一夯土高台,东西长50米、南北宽25米,最高处近8米,似为瞭望建筑。民间称之为“百(或作‘白’)花点将台”,传说金兀术之妹百花公主曾在此点将阅兵。
中城也称“内罗城”,大致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3521.3米,其中东墙879.4米、西墙1409米、南墙584.7米、北墙648.2米。东墙、北墙保存较好,南墙中段和西墙的绝大部分已遭到破坏。城墙残高5米左右、顶宽1~2.6米、基宽15~23米。城墙外侧较陡峻,内壁较缓。四角也存角楼遗迹。东、南、北三面各开一门(有学者认为东、南、西、北各开一门,见闫璐《吉林乌拉古镇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研究》,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东、北、南墙外尚存护城河。
外城也称“外罗城”,保存情况较差,地面上仅保存有北墙东段和东墙北段,其他部分已不存。东南城角和东北城角均呈圆弧状。现存残墙高4~5米、顶宽1米。外城利用了中城的西墙,只是在中城西南和西北城角向南北延伸,而后与外城的南墙和北墙相接。门址难以确认(闫璐在《吉林乌拉古镇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研究》中认为东、南、北三面各开一门)。东墙南段外有一条低洼长沟,推测为原护城河遗迹(陈相伟:《明代扈伦四部乌拉部故址——乌拉古城调查》,载《文物》1966年第2期)。
万历四十一年(1613),乌拉城被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攻占后焚毁。
清代打牲乌拉城(乌拉街)清初,封禁乌拉方圆500里,尊为“本朝发祥之圣地”。顺治十四年(1657),在乌拉古城旧址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隶属清内务府,专事打牲采贡,后成为与江宁(南京)、苏州、杭州齐名的清代四大朝贡基地之一。该地称“打牲乌拉”(满语为布特哈乌拉,意思是江河鱼猎之地),民间称“大乌拉虞”。康熙四十三年(1704),松花江泛滥,时任乌拉总管穆克登奏请迁移城垣,重建衙署,以免浸淹塌陷。新址有两个方案:“旧城迤东有最好高埠向阳之地一处。再松花江西南,有高地一处,亦属甚好。”康熙皇帝东巡时来过此地,并作有《松花江放船歌》,对乌拉古城留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批复:“打牲乡村,奈系我太宗仁皇帝指定,居住年久。如移,亦得拣其东阳钟秀之地,方可居住,万不准迁渡江西”(《长白丛书二集·乌拉全书·打牲乌拉志典全书》第60页)。康熙四十五年,在旧城以东建造了乌拉新城。城呈方形,周长8里,每面约2里。墙高8尺、基底宽3尺。城墙为夯土筑成,四面各建有青砖砌筑一门,南门曰“永吉门”,北门曰“永安门”,东门曰“大东门”,西门曰“西门”。北门沿用了明代乌拉古城的南门址。
△乌拉城墙遗址杜震欣摄
1923年,在清代城墙的基础上,打牲乌拉城向南、向西扩建并加固。同时增开了南、北、西各一座。此后,古城逐渐遭受破坏。
1949年,当地在百花点将台兴建烈士纪念碑。1975年,重建烈士纪念塔,两侧为烈士墓地。1978年,乌拉街镇小学在内罗城的南门外建红砖房两栋,对残存城墙造成一定的破坏。
2008年,乌拉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乌拉部故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拉街沿江古城址由富尔哈古城、大常古城和三家子古城组成,分别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的富尔村、大常村和三家子村。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尔哈古城史称“伏尔哈城”,为金代古城。明清沿用;城垣平面基本呈方形,墙周长2412米、基宽10~11米、顶宽2.5米、残高2.6~2.8米;仅见南门;城墙四周有马面,城外有护城壕。
大常古城兴建年代不晚于金代。该城平面呈方形,墙周长1061.5米、基宽约13.3米、顶宽1.7米、残高3.2米。现存角楼两处;城门遗址有东、南、北三处,城墙外附有瓮城遗存,城外存有护城壕遗迹。
三家子古城俗称“老城”或“小城子”,平面呈圆角方形,由内、中、外三重城垣组成,周长分别为160米、320米和380米。内城墙保存最好,是研究金代城址建筑重要的实物资料(唐音:《吉林省永吉县辽金遗址述略》,载《北方文物》1992年第2期)。
郭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