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吉林城 |
![]() |
△吉林城平面图
吉林城,位于今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地处长白山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的低山丘陵地带、松花江中游的冲积谷地。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喇)”的简称,意思是沿江之城,因濒临松花江而得名。文献中也有“几林”、“鸡林”、“吉临”等不同译法。因康熙皇帝东巡至此时写下了“连樯接舰屯江城”的诗句,故又有“北国江城”之称。吉林城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远迎长白,近绕松江,扼三省要冲,为两京(盛京、兴京)之屏障”,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之一。1994年,吉林市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明代,曾在今吉林市境内的松花江南岸造船。清顺治十八年(1661),为抗击沙俄入侵,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在此置水师营,并设厂造船,称“船厂”。康熙十二年(1673),建城设治。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自宁古塔移驻于此,改城名为“吉林乌拉”,开始了长达232年之久的将军衙门驻地历史。雍正四年(1726)设永吉州,州治吉林城,属奉天府。乾隆十二年(1747),改永吉州为吉林厅。乾隆二十二年,宁古塔将军改称吉林将军。光绪七年(1881),吉林厅升为吉林直隶厅,次年又升为吉林府。光绪三十三年,设吉林行省,省治仍设在吉林城。1913年、1929年,先后改为吉林县、永吉县。1947年,东北各省重新划定,吉林市仍为吉林省会。1954年,吉林省会迁往长春。
康熙十二年(1673),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指挥八旗官兵经过两年的时间,筑成了吉林乌拉城池,该城“南倚松花江,东、西、北三面竖松木为墙,高八尺。北面二百八十九步,东、西各二百五十步。门三。周围有池,池外有土墙为边,边墙东西亦倚河岸,周七里一百八十步”(《盛京通志》)。由此可见,吉林城是一座典型的且地域特色鲜明的军事重镇,分内、外两城,因为南面毗邻松花江,所以只有东、西、北三面有城垣。内城周长两里多,就地取材,竖松木为墙,而且“凡民居、官舍、围墙均木板为之,街道亦以尺五寸见方木板铺之”,被称为“木城”,东、西、北三面各开一门。外城周长七里多,为土城,东、西各开一门,北面开二门。
最初修建的吉林城,内城面积狭小,不利于商业发展。乾隆七年(1742),吉林城失火,烧毁衙署官兵房屋数百间。宁古塔将军鄂弥达借重建之机,进行了城池改造。废去了内城(木城)和之外的城壕。新城墙在外城土墙的基础上整修,基底宽5尺、顶宽2.5尺、高1丈、周长1451丈,南面仍然没有城墙。新城五门,即西门、大北门、巴尔虎门、大东门、小东门(夏朝旭:《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吉林城门外旧影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郭豹提供
△20世纪30年代,吉林德胜门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藏
△吉林城外旧影
同治五年(1866),吉林将军富明阿、副都统富尔荪率文武官员捐款,重修、扩建了吉林城墙。同年九月兴工,次年十月竣工。修筑土围城垣计1749.37丈、外围806丈。土墙高约1.1丈、基底宽1.35丈,城墙上面加了3尺高的砖砌女墙。原来的老北门变成城区内门,改修牌楼,额曰“巩固金汤”。向北展修加298.37丈,折合9里258步3尺7寸。沿江修建木栅栏1道,长900丈,计5里。周围城墙合江堤共14里258步3尺7寸(约8480米)。城西外围添建土墙1道,南至江坎,北至山根,广4里172步。又增建城门5座,加上原有的城门,总共是8座、东之北曰“东莱”,其南曰“朝阳”;西之南曰“迎恩”,中曰“福绥”,其北曰“北极”;北之西曰“德胜”,中曰“致和”,其东曰“巴尔虎”。除了致和门、福绥门外,其他六门都有城楼。收到捐款16万余串,其中土墙、砖砌女墙及桥梁、牌楼、影壁、江堤等共用钱132056串630文,剩余折合白银14000两,留作岁修之用(《(光绪)吉林通志》卷二十四)。此次改扩建使得北城墙向外凸出,城池平面形状类似琵琶,故又被称为“琵琶城”。这种形状的城池较为少见。
光绪九年(1883),吉林将军希元又改土墙为砖墙,加筑垛口,高1.28丈,池深1丈。
宣统元年(1909),因城东开辟日本商埠,在东莱门和朝阳门之间增开一门,名为“新开门”。1930年,在朝阳门和巴尔虎门之间又增开一门,名为“北新开门”,并把巴尔虎门改称“巴虎门”,迎恩门改称“临江门”。1935年以后(伪满统治时期),吉林城城墙被拆除。今已无存。
郭豹
△20世纪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