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春城 |
![]() |
△长春旧城图引自《长春县志》1920年版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又名“宽城子”,旧城位于今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长春”之名源于辽代所置长春州,也有说是源于该地的村落长春堡。
清朝初年,为了保护满族的发祥地,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先后修建了两条长达1300余公里的柳条边,分别称“老边”(盛京柳条边)和“新边”(吉林柳条边),禁止汉人、蒙古人到边外采参、狩猎和垦殖。长春地处新边之外,是蒙古族郭尔罗斯前旗领地。乾隆年间(1736~1795),关内破产农民大量涌进东北,清政府被迫“借地安民”。嘉庆五年(1800),在长春堡东、隔伊通河10里的荒地上围起院墙,设立长春厅,置理事通判,隶属于吉林将军。这是长春正式建置之始。此地被命名为“新立城”,至今长春厅衙署遗址尚存。
为避开伊通河水患,道光五年(1825),长春厅衙门北移20公里,迁至宽城子。此地过去可能有古城,学界仍有争议。此后百年间“长春”与“宽城子”二名并存。光绪十四年(1888),长春厅升为长春府。1913年,改为长春县。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沦陷。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定都长春,将长春的一部分划出设为新京市(后改称新京特别市);另保留长春县的建制(属伪吉林省管辖),实行市县并存、市县分治。1945年,伪满洲国灭亡,新京改回旧名“长春”。1954年,吉林省会从吉林市迁至长春市。
最初的长春没有城墙。同治四年(1865),吉林梨树马振隆(外号“马傻子”)率领暴动民军准备进攻长春。长春厅理事通判常喜紧急号召筑城,“由商民捐建,筑板为墙,高一丈余,周二十里。门六,东曰崇德,南曰全安,西曰聚宝,北曰永兴,西南曰永安,西北曰乾佑。池深一丈”(《(光绪)吉林通志》卷二十四)。靠着这样的措施,抵抗了次年民军对长春城的第二次攻击。但是,木板城垣容易朽败而且难抗纵火,所以几年之后就陆续改筑,大部分改为夯土的土墙。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长春城墙为砖墙。由于长春城墙最初是仓促修成的,所以平面布局并不规整,而是随形而就。此后,又陆续修建了方便出入的小城门6座,即马号门、小东门、小西门、东北门以及东双门和西双门。长春的城门达到了12座之多。
民国以后,长春的城墙、城门和城壕因不再具有军事防御意义而陆续倾圮毁坏,或者因为交通需要而先后被拆除。
同治时期的六座城门中:
北门(永兴门)望楼额题“关左通衢”,1912年因妨碍修路被拆除。这是长春拆除的第一座城门。
南门(全安门),高2.5丈、宽2丈,望楼额题“众山远照”,城门两侧砖墙长20余丈,有女墙31堵,每堵墙都有瞭望孔。1930年,因阻碍交通被拆除。
△长春城城门旧影本文照片均由郭豹提供
△长春城内西门旧影
△长春城北门旧影
△长春城门旧影
西门(聚宝门),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城门高2.5丈、宽2丈,筑有望楼、女墙19堵,拆除年代不详。
西北门(乾佑门),1925年重修为砖瓦结构。沦陷时期修筑平治街时拆除。
西南门(永安门),1926年吉林督军张作相因城门窄小,下令拆除。
东门(崇德门,俗称“大东门”),实际位置在城的东北角。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与西门高宽相同,筑有望楼、女墙、炮眼,城墙根有涵洞通往护城河。1952年5月被拆除,是长春最后拆除的一座老城门。
后来拆墙所开的四座便门中,马号门临近厅衙马厩,为方便出入所开,故名。民国初年,即渐颓毁。1914年,被拆除。东北门、小东门、小西门也因为年久失修,在沦陷前就已先后被拆。
民国初年修建的东双门、西双门均为内门,即东、西二门内的第二道门,并无防御意义。东双门1921年因门柱断裂被拆除,西双门则在沦陷后被拆。
长春城外原有城壕,或人工开挖,或利用天然沟渠。南、西、北三面城门外均有木桥,多至九座。如今仅存南门外的全安桥(即今长春大桥)、西南门外的永安桥,但已变为永久性的现代桥梁。
此外,在长春市的东北部,还有占地13.7万平方米的伪满皇宫。1962年,成立吉林省伪皇宫陈列馆。1984年,主要建筑陆续复原并对外开放。2001年,更名为“伪满皇宫博物院”。
郭豹
△长春城护城河及城门外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