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郡城图引自
常州,位于长江之南、太湖之滨,距上海、南京大致相等。
春秋末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称“毗陵”。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改置毗陵郡。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尝州”、“武进”、“中吴”、“龙城”等名称,邑人至迟在明隆庆六年(1572)之前常以“龙城”为城市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始有“常州”之名。明清时,为常州府。1949年,设常州市。
据《武进阳湖县志》《武进阳湖志余》及《常州市志》等典籍载:常州历史上大规模筑造城垣多次,其中以明代筑城的那一段传之今世。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始建常州城,周长2里318步、高2.1丈。唐景福元年(892)重修。五代十国吴顺义元年(921),刺史张伯宗增筑,城周7里30步、高2.8丈、厚2丈,内外筑以砖石,“方直雄固”,其时,“毗陵城如金斗方”。五代十国吴天祚元年(935)刺史徐景迈筑,城周27里37步、高2丈,设城门9座。南宋绍兴二年(1132)知府俞竣重修。元至正十七年(1357),兴建元初被拆毁的城墙。
明洪武二年(1369),中山侯汤和驻守常州,因罗城大而难守,故收缩罗城东、南、西三面,在罗城内改筑新城,城周10里284步、高2.5丈、宽2丈,均以砖石砌筑。城壕宽16丈、深2丈,有水关4座。保留北段旧城墙。设城门7座:东曰“通吴”、“怀德”,南曰“德安”、“广化”,西曰“朝京”,北曰“青山”、“和政”,均建有城楼。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孙仁重修,在破损处筑以巨石,增高3尺,“雄伟壮丽”、“雄踞一方”。在西下塘原西城脚旧址发现很多城砖上刻有“提督知府孙仁”、“督工同知吴桓”,以及无锡县、宜兴县、武进县等地“义民”名字的砖文。此后,明正德七年(1512)、嘉靖三十四年(1555)、万历三十年(1602)均有修缮城墙之举,并在1512年修城时,在城墙上增设“辅舍五十以栖戌卒”。李东阳撰有长文《常州府修城碑记》(引自乾隆元年《江南通志》卷二十),并镌刻成碑。
入清以后,康熙、乾隆两朝因注重各地城墙的修缮和保养,先后大规模修葺常州被损坏地段的城墙,以及城门城楼和水关。
△常州城文在门旧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藏
△新修的常州城及环境本文照片除署名外
△修缮后的西瀛门
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三年(1864)因太平军与清军展开城池争夺战,常州城墙遭受损毁。战后,继江苏巡抚李鸿章主持修复城墙,光绪十一年(1885)再度修葺城垣、城楼和水门。至清末,常州城门有通吴门(东门)、德安门(大南门)、广化门(小南门)、朝京门(老西门)、青山门(大北门)、政和门(小北门)。
1912年以后,常州城墙缘于改善城市交通和城防需要,拆城和增开城门并举,在城墙上增设碉堡。其中增开城门分别为:1918年(另有一说“20世纪30年代”)增开新西门(即文在门);1923年增辟西瀛门;1930年增辟博爱门。改筑改名城门为:1927年政和门改称“中山门”;1932年改建青山门。拆城始于1913年,自小北门段城墙开始;1926年拆除大北门和西门段城墙;1928年拆除大南门段城墙;至1949年,城墙多处地段损毁。1951年开始大规模拆城,先后拆除东门至大南门、新西门至北门等地段城门和城墙,仅余西瀛门及附近约200米的一段城墙。拆下的城砖被用于市政建设,拆城碎砖和城土被用于填河、筑路,拆城的方式为“以工代赈”。
△修缮后的常州城顶部
△常州古城外濒临京杭大运河
20世纪80年代后,常州城墙逐步得到重视和保护。2003年,修缮西瀛门段城墙221.8米,并进行了环境整治。
1987年,西瀛门及该段城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瀛门的内侧
△西瀛门拱券内侧
△常州城老墙体的砌筑工艺
△1482年修城烧制的城砖
常州府城池:明洪武间中山侯汤和筑,周围十里二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广二丈,甃以砖石。门七:东曰通吴,南曰德安,西曰朝京,北曰青山,次东曰怀德,次南曰广化,次北曰和政。濠深二丈,阔十六丈。成化间巡抚王恕檄、知府孙仁重甃,易以巨石,增高三尺。武进县附郭。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