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昭县城图引自《光绪常昭合志稿
常熟,简称“虞”,别称“琴川”、“海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倚太仓,南连苏州,西北邻无锡,东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常熟,商代称“勾吴”。西晋置海虞县。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始名常熟县。元代时升为州。明初,复降为县。清代因为人口众多,税收任务繁重,曾分为二县:常熟县和昭文县。民国元年(1912)再度合并。1983年撤县设市,隶属于地级苏州市。
常熟城墙始建于西晋太康四年(283),时称“海虞城”,“城周仅二百四十步,高一丈,厚四尺,列竹林为栅”。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因常熟北滨长江,武备紧要,知县李闿之建五门,城垣规制始备。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所部据常熟,将土城改为砖城。
△常熟修复后的西城门地段及外环境本文照片均由金玉萍摄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入侵,知县王重建城墙。新城周长1666丈、高2.4丈、基宽8尺,设有内外城壕,并建城门7座:南曰“翼京”,东北曰“望洋”,西北曰“镇海”,西曰“阜城”,东曰“宾阳”,东南曰“迎春”,西南门曰“虞山”。除虞山门和镇海门外,各城门均设有水关。次年,在西门内树立《重修常熟县城记》石碑,碑文不仅褒扬了王为抵御倭寇侵扰率众重建常熟城墙的功绩,还记述了常熟城垣的兴废历史。碑文由常熟人翰林院侍读瞿景淳撰写。当时著名书法家文征明手书并撰额,苏州篆刻名家吴鼐镌刻(此碑现存常熟博物馆)。
明、清两代,常熟城墙屡有损坏,在地方官吏主持下也多有及时修葺。
1912年以后,由于年久失修,城墙已多处破败和毁损。20世纪50年代,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建环城马路及民众自行取砖,城墙陆续被拆毁,仅存虞山公园北麓至西门口自来水厂址一段。该段城墙长约1.5公里、高1~3米不等、宽1~4米不等,为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城墙遗址。
常熟除阜城门外,1993年,常熟市政府重建虞山门城楼和112米城墙。2004年,又将城墙分别朝南北向一直延伸到山脚,保留了古城墙遗址约200米,以彰显明代人沈玄诗中“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2009年,在常熟环城西路拓宽工程拆迁工地发现一段长约20米、高约2米多的明代城墙,得到了及时保护。
1982年,明代城垣遗址被列为县级(原)文物保护单位。
△常熟修复后的西城门地段
△在拓建马路时发现并
△为保护常熟古城墙遗存
△在拓建马路时新发现的
常熟县城池:元筑土城,张士诚更甃以砖,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周九里三十步。嘉靖间,知县王修之,高二丈四尺,建门七,惟西、北二门枕山,余五门内外各有深濠。南门曰翼京,北水门曰望洋,北旱门曰镇海,西门曰阜城,大东门曰宾阳,小东门曰迎春,西北门曰虞山。万历甲午,知县张集义增高三尺,内甃马路。丙午,知县耿橘改望洋门曰镇海,虞山门曰镇山,镇海门曰镇江。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
△重建的阜城门及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