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淹城遗址

△常州淹城现状图引自阮仪三

淹城遗址,位于常州市南面、武进区湖塘镇西南。据考古发掘推断,为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古城遗址。该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水陆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

淹城遗址,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初。1935年,考古人员首次对淹城进行了实地考古调查,确认它是一处古代居民活动的遗存,遂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考古界先后多次对淹城遗址进行大面积考古发掘和测绘,先后在内外城河及遗址内出土了四只独木舟和一批青铜器、陶器,其中一只独木舟为整段楠木火烤斧凿而成,长11米、宽0.9米、深0.45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经碳14测定,距今约2800年。

淹城的最早历史文字记载是东汉袁康《越绝书·吴地传》:“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

△淹城外城护城河本文照片除署名外

△竖立在外城遗址上的标识碑

△在子城内经考古发现的竹木井遗址

△淹城内城护城河

△子城内景遗址

△在淹城遗址附近新建的

常武地区在春秋时称“延陵”,至汉改曰“毗陵”,春秋时期为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封邑。北宋《太平寰宇记》云:“常州府春秋时为吴国内地。”《史记》云:“吴公子季扎所据,是为延陵之邑。”吴为越所灭复属越,到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清《读史方舆纪要》云:“淹城,在(常州)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垫深宽,周广十五里。”除此之外,常武地区的一些地方志也有零星的记载,如宋《咸淳毗陵志》云:“淹城在阳湖延政乡。”淹城的来历和淹城的主人究竟是谁,史学界和考古界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

淹城遗址被里外三河围环,从里向外为子城、内城、外城共三重城墙组成,每座城垣外设护城河。城垣均为泥土堆积而成,既未挖基槽,也没使用版筑或夯筑,三城均各开一门。子城,又称“王城”,略呈方形,周长457米、残高11米左右、城宽7~1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252米、残高10.5米、宽约20米;外城略呈圆形,周长2580米、残高约10米、宽约25~50米不等。古城址的三城三河相套形制极其罕见。当年参与考古的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陆建芳认为:“淹城是吴国的一个军事城堡,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春秋时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墙形制的军事设施。”在束有春所撰的研究性长篇文章《奄国淹城》(束有春:《传统与现代》,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中,对淹城的历史、考古、传说和现状保护有全面的论述。

1982年,淹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淹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5ZAQmvjs4uLnK6TYjn2W/8iU2W6ftvdCl2H8NdNA/9T7ilhDLGTsiClOhAf/4z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