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京城

△京城山川图引自《洪武京城图志》明洪武二十八年版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省西南部,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国区域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即南京、西安、北京和洛阳)之一。1982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辖区范围内行政建置,最早要追溯到周灵王元年(前571)设立的楚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与周景王四年(前541)设置的吴濑渚邑(今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北岸)。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国建金陵邑,为南京主城区设治建置之始,也是南京有“金陵”别称之始。吴黄龙元年(229),三国东吴迁都于此,为南京建都之始。此后,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相继在此定都。随着政权的更迭,南京历史上先后有“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别称,而“南京”一名始于洪武元年(1368)。1953年,南京为江苏省省会至今。

△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

有据可考的南京城区建城之始,是周元王四年(前472)营造的越城,是南京市主城区建城之始。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大败越国后,为控制新占领的边地,置金陵邑,并筑城为治。此后,南京历史上筑城、修城、毁城几无中断。

△民国初年

△民国初年

△民国初年

△民国初年

△民国初年

△民国初年

△清末

△1949年4月23日

△1937年12月

在南京城墙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有三个时期的城墙:其一是在孙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共六朝经营的六朝城池;其二是南唐再度崛起营造的建康城池,沿及宋、元;最后是延续至今600多年的明代南京城墙。南京历史上的筑城规律,一般与在南京建都直接有关,并随着城市的发展与需求而得到扩大。因此,南京城池随着城市的逐步“成长”,留下了鲜明的城市印记,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的特点。

明南京城是明太祖朱元璋精心策划并营造的一项国家级的重点工程,也是明朝初期的国都(53)所在地。自元至正二十六年至洪武二十六年(1366~1393),动用各类筑城人员达百万余众,大规模建造了南京四重城墙,即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其中京城如今被简称为“南京城墙”,其他三重城墙大多已成遗址或遗迹。

据《南京城墙志》载:南京城墙由刘基等人规划设计,为了体现朱元璋“皇权神授”的统治地位(人),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仿效宇宙天象(天)和南京的丘陵、河湖等特殊的地理条件(地),利用南京旧有城垣等综合因素,使南京城在继承中国传统都城营造制度的基础上,其城墙平面为南斗星与北斗星聚合形,显示出城市三个功能区域:城东为皇宫及中央政权机构所在地;城北为驻京守城部队、大型粮仓及耕田;城南为城市商贸、集市、官宦人家及民居聚集地。

南京明城墙的第三重城墙全长33.676公里,筑有城门13座: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每座城门均建有城楼。在第三重城墙上共设垛口13616座、窝铺200座,水关、涵闸及涵洞至少20余座,城墙高12~24米、底宽8~27米、顶宽3~18米。南京城墙护城河(湖)由三部分组成:即利用自然水体的一段,整修杨吴城壕南边的一段(即外秦淮河),以及开凿的新河道。

△2004年

△南京城墙砖文

△云南省盐津县洪武八年

这三部分护城河构成一体,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护城河,并与长江、秦淮河及金川河相互沟通。

元末明初南京城墙的营建,用工量之多,耗资之巨,涉及范围之广,工程管理之严,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之少见。在明初中央集权的统治下,朝廷采取了一些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对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工程中的措施和办法,主要是通过督造城垣的各级官吏和农村基层组织具体落实,或者说是对“人”的管理。如城砖运送到南京,要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标准验收;砌筑城墙的石灰,要求“洁白无杂质”等,均由“人”来实施。南京城墙砖大多有城砖的勒名,以保证质量,如“长沙府提调官经历高耀司吏杨原善、浏阳县提调官知县傅理司吏周仲威、总甲刘祖仁甲首胡添云小甲李茂功窑匠王继孙汤祥造砖人夫谢辛”。把府、县烧造这块砖的各级官吏、基层负责人、窑匠和人夫姓名全部列出,层层责任到人达九级之多。

南京城墙使用了上亿块城砖,为长江中下游水系所涉区域烧制,其范围涉及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五省,并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上述五省相继发现了当年的砖窑遗址群。明初各地设窑烧砖,对各地手工制砖业和规范化的烧砖技术具有重大影响。南京城墙体现出的都城营造制度、严密的工程管理和征派制度以及大规模使用砖、石材料和烧砖、筑城技术,对明、清两朝全国(尤其对北方城市)大规模使用砖石结构筑城,以及“万里长城”使用城砖砌筑,均具有极大的推动和技术普及价值。南京城墙上亿块手工制作城砖的砖文,在反映公元14世纪中叶政府组织百万民众参与国家级重大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官员、普通百姓和工匠的姓名,是中国现存的一组规模最大、历史文化信息极高的汉字书法砖文群。

明代南京城墙的建材使用量,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极其罕见。除了宫城、皇城、京城及外郭的墙体(包括基础等)、防排水设施,还有城门、闸门以及数十座高大壮丽的城楼。建造城墙用材大致有城砖、条石、片石、木材、石灰(包含其他黏合材料)、颜料等。这些用量繁多的建材,来自全国各地,其涉及区域之广、数量之浩繁,都令人叹为观止。

明代,南京四重城墙及护城河等附属建筑时有毁圮,亦时有修缮。遇有损坏,需要开出清单,写明地段、用料、用工,上报都府,由南京留守五卫的军士修缮,即中、左、右、前、后五卫。《大明会典》载:“凡京师城垣,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皇城、京城墙垣,遇有损坏,即便丈量明白,见数计料,所有砖、灰,行下聚宝山黑窑等处关支,其合用人工,咨呈都府,行移留守五卫差拨军士修理。”

清代,江宁府城墙沿用明代南京京城的城墙。南京城墙因战火和缺少维修资金时有损坏。最大的损坏有两次,分别是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城和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城。这两次损坏的城墙,均得到及时修缮。

△东水关内外肖瓛摄

△南京龙脖子段城顶

△镶嵌在城墙上的曾国藩撰写的太平门缺口修复碑

江宁府城墙的日常维修,由上元及江宁二县共同承办。上元县分管聚宝、通济、正阳、朝阳、太平门等地段城墙;江宁县分管神策、三山、得胜、石城、仪凤、定淮门等地段城墙。

民国建立(1912)以后,城墙管理一度松弛,尤其1927年在城市发展中曾发生过拆除和保护的争论,后因日军侵华爆发中日之战,对南京城墙进行过修葺,并在城墙上修筑大小不等的碉堡62座。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进攻南京城时,对光华门、中山门等地段城墙造成严重破坏,尤其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木结构三重城楼惜毁于侵华日军炮火。

20世纪50年代,由于南京城墙实用价值发生转变,人们囿于认识上的局限,由拆城排险发展到局部拆城取砖。据1961年南京市市政工程公司调查统计:南京城墙总长37.14公里,全部拆除11.699公里;部分拆除、部分保留7.698公里,完整保留的城墙全长为17.743公里。直至1983年,南京城墙半损坏总长1.5491公里,缺口0.3192公里(不含整段被拆除,载《关于南京城墙现状的调查报告》)。经过20余年的保护与维修,地面完全消失的明城墙约占初始状态城墙不足1/3的长度。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博物馆等常设保护专业机构。在中国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财政资金大力投入下,现存的南京城墙和护城河得到了有效保护、维修和展示。在对南京城墙实施大规模保护性抢险维修中,回收散落城区内外的700余万块明代城砖,为大规模维修城墙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原材料。明代护城河保存长度达31.159公里,仍然是今日南京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南京城墙进入常规化的科学管理阶段。在实施南京城墙动态管理过程中,对南京城墙全面布置了监测点,仅以2012年为例,全城监测点包括裂缝点68个、臌胀点147个、沉降点54个、位移点80个、基准点60个,为及时掌握南京城墙自然损毁的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21世纪以前的600年间,南京主体城市发展的空间基本上没有超出当年周长60公里外郭的范围。现存的南京城墙仍保存2/3以上长度,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砖石构造的都城城墙。

△台城段城墙冯方宇摄

△砖墙与条石墙接合部

南京城墙有“沈万三助筑南京城”的传说,《明史》有载。对南京城墙的历史沿革、营建、文化价值、现状保护等详细资料,可参阅今人所著《南京城墙志》《南京城墙砖文》等一批研究性专著。

1988年,南京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南京市各级政府为保护南京城墙,先后颁布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墙保护的通告》(1982)、《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1996)等多项保护南京城墙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1997)、《南京城墙保护规划(2008~2025)》(2010).2012年,南京城墙再次被列入“中国明清城墙”世界文化遗产组合项目,进入预备名单。2014年,南京城墙实现了统一管理和全面开放,并成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牵头城市。

杨国庆

江宁府城池:按六朝旧城近北,去秦淮五里。至杨吴时改筑,跨秦淮南北,周回二十里,近南聚宝山。明定都金陵,大建城阙,惟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因旧更名聚宝、石城、三山。自旧东门处截濠为城,开拓八里,增建南门二:曰通济,曰正阳;自正阳而北,建东门一,曰朝阳;自钟山之麓围绕而西,抵覆舟山建北门一,曰太平;又西据覆舟、鸡鸣山,缘湖水以北,至直渎山而西八里,建北门二:曰神策、金川;西北括狮子山于内,建门二:曰钟阜、仪凤。今钟阜闭。自仪凤迤逦而南,建定淮、清凉二门,以接旧西门,今俱闭。顺治十六年改神策为得胜,周九十六里。其外城西北则据山带江,东南则阻山控野,辟有十六门:东、南、北六,曰:姚坊、仙鹤、麒麟、沧波、高桥、上方;西南六,曰:夹冈、双桥、凤台、驯象、大安德、小安德;西一,曰:江东;北三,曰:佛宁、上元、观音,周一百八十里。上元、江宁二县俱附郭。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uHOidStUKn+x+ciJHIBFJRsIS6KGAUl/L2aLp6hPewW4nvl+nBtu7rLdXZJayc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