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镇江城

△镇江府城图引自《镇江府志》清乾隆十五年增刻本

镇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镇江,随着政权的更迭和城市的发展,地名屡有变化,先后有“宜”、“朱方”、“谷阳”、“丹徒”、“京口”、“晋陵”、“润州”等古称。宋政和三年(1113),升润州为镇江府,除明初一度改为江淮府外,“镇江”之名被沿用至今。1949年,析置镇江市。1983年,升设为地级市。

镇江城墙,有据可考的“城”始建于秦汉时期,位于今市区东郊8公里的丹徒镇。据《水经注》载,《地理志》云:“毗陵县,旧会稽之属县丹徒也。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也。”丹徒故城后毁,夷为平地。建安十四年(209),“孙权自吴(今苏州)理丹徒(今镇江),号曰京城,今州(润州)是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在今北固山前峰筑城,“因山为垒,俯临江津”,城“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南朝·顾野王:《舆地志》),故称“铁瓮城”。其性质为军事小城堡,而非真正意义的“京城”。因此,乾隆元年《江南通志》(卷二十)称:“镇江古有京城。吴有铁瓮城。”

△考古发掘出土的镇江

△铁瓮城石碑位于镇江烈士陵

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徐州刺史郗鉴镇守京口,为了平叛军事需要,在铁瓮城以东筑城(今市区花山湾古城墙遗址)。唐大和年间(827~835),在铁瓮城东西加筑夹城(乾隆版《江南通志》)。乾符年间(874~879),增筑夯土的外郭,城“周二十六里十七步,高九尺六寸”,设城门10座,形成唐代镇江从里向外的子城、夹城和罗城(外城)格局,奠定了后世镇江府的范围。宋代曾对城墙有两次较大规模的改筑和修缮,元代疏于修葺城墙,甚至一度被毁弃。

△20世纪中叶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部将耿再成依照旧城遗址重建土城。之后,由驻军指挥宋礼以砖石更筑城墙,城周9里13步、高2.6丈,筑城门4座:东曰“朝阳”,北曰“定波”,南曰“虎踞”,西曰“金银”,另设南、北水关2座。明万历十二年(1584),拓筑城垣以卫府治,城周13里。明万历二十一年,复加高城垣3尺,并于府署后的城头增加瞭望台1座,与北固山相对,台上开有13个门洞,当地人称之为“十三门”,用于瞭望和狙击,并不供人通行。

入清以后,镇江城墙虽常有损毁,但也屡被修固。如康熙元年(1662),镇海大将军刘之源主持修缮过,垛口有3700余座。

△镇江古城墙护城河杨昊玉摄

△停车场旁边这栋大楼

△停车场旁边大楼下部隐藏了可见的10多米长的古城墙残段

△定波门遗址石碑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领镇江,又在府城的西北筑城(又称“新城”),从“十三门”起,经过龙埂,直上北固山后峰峰顶,沿江向西至运河入江口,再沿运河而南,到老西门桥口为止,全长6里200步。此新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被拆毁,旧府城于1928年后才陆续拆除。

自1985年发现太平军建的新城遗址后,1991年发现东吴铁瓮城遗址(详见刘建国《铁瓮城遗址考古研究》,载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科研课题成果汇编》2003),2009年又发现了唐宋时期的西垣遗迹,填补了镇江城墙被拆毁后的城市发展印记。

1993年,镇江城墙遗址(包括东吴铁瓮城遗址、花山湾唐宋古城墙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该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太平天国新城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明代定波门瓮城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镇江府城池:旧土城,周二十六里十七步,高九尺六寸。明洪武元年,指挥宋礼更筑,甃以砖石,周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六尺。万历十二年,知府吴撝谦于府后附城,筑垣以卫府治。二十一年,周回城垣复加高三尺,迤北附垣增建虚台一,与北固山相对。门四:东曰朝阳,西曰金银,南曰虎踞,夹城向北增设一小门,北曰定波。水关二。丹徙县附郭。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镇江古城墙遗址保护标志碑杨昊玉摄 ZYV1awAQmMXKU+3w7gqn2lc1B2ziHF2QbxywbDfrJJormdnxHQ/aPU3Ahhxu/c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