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宜兴城

△宜兴县城垣图引自《宜兴县志》清嘉庆二年版

宜兴,古称“荆邑”、“阳羡”,位于江苏省南部,其境内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品简称“紫砂”,享有“陶都宜兴”之称已数百年。2011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改荆邑为阳羡县,为宜兴建置之始。此后,随政权更迭,建置隶属及名称多有改变。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赵光义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其名沿袭至今。清雍正二年(1724),分为宜兴、荆溪二县,同城而治。1912年,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1988年,撤县设市,仍属无锡市。

宜兴建城始于孙吴赤乌六年(243),即阳羡县城。城周1里90步、高1.2丈,设二门,有护城河环绕,河宽3.5丈。此城沿用至元末明初,朱元璋部将总制杨国兴攻克宜兴后,加以改筑。

明永乐十四年(1416),大规模拓建宜兴城,城周9里30步、高2.5丈,平面形状略呈方形,设有城门4座:东曰“百渎”,西曰“西溪”,南曰“荆溪”,北曰“阳羡”,又建小东门“蜀山门”。城门上均建戌楼,东门和西门建有外瓮城。城外设有护城河,河深1.5丈、宽3丈余。自成化十四年至嘉靖四十三年(1478~1564),先后大规模修葺城池有六次,并因城防需要增建敌台5座。

入清以后,宜兴城池日常修缮记载不明。光绪八年《重刊宜兴县志》卷一载:“国初以来,城垣递坏递修,其年月不可深考。”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同城而治后,城池的修缮也一分为二:东半城由荆溪县负责,西半城由宜兴县负责。乾隆二十九年(1764),大规模修葺城墙584丈,以及城墙上的女墙(《重刊宜兴县志》称“马墙”,实为女墙),共耗银9043两,历时三年竣工。道光二十九年(1849),宜兴西北城墙坍塌。直到咸丰三年(1853),时因太平天国农民军起义,在修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又出于城防的需要,由乡坤徐廷抡用在办振公款的资金,修缮城墙的破损地段。咸丰七年,城墙东南地段外侧坍塌,荆溪县令章乃登捐款修葺。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占宜兴城池。同治三年(1864),清军才收复宜兴城。两年后,由宜兴和荆溪两县令申请库银,大规模修缮宜兴城池及其附属建筑。在光绪八年《重刊宜兴县志》“城垣图说”中,有这样一段精炼的记载:“宜兴城小而固,东西南三面萦绕两氿,会合以达北城,运河环之。”

△新建的宜兴城墙荆溪门本文照片均由杨国庆摄

1912年以后,宜兴城墙逐渐毁损。自1950年后,开始逐渐拆除城墙砖,挪为他用。最后全部拆除,前后约10年时间,昔日护城河多处地段也被填埋,仅余部分地段尚可识别。

2013年3月,笔者实地调查时发现,当地政府在南虹桥附近兴建了一座荆溪门,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

杨国庆

宜兴县城池:旧在荆溪北。吴赤乌六年改筑。明初增修,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广如之。濠深一丈五尺,阔三丈。门各有楼。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宜兴古城护城河 /AZcyoe1Hy6Y24b065dnp1Qa0ji5yhZIBwfTss0/vLlfPh+eIDMordiSonXNjY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