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县城池图引自《扬州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仪征,位于江苏省中西部,西接南京,东连扬州,南濒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自唐至清,仪征便为水陆要冲,古运河由此通江达淮,隋唐起即成为漕盐运转之处,有“真州往来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州”之说。
仪征,古称“胥浦”、“真州”、“扬子”、“仪真”等。春秋时期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逃楚投吴,在本地“渔丈人”的舍命帮助下成功渡江,解剑渡江处而得名“胥浦”。唐永淳元年(682)置扬子县,治今扬州南扬子桥附近,属扬州。五代南唐(937~975)改扬子县为永贞县,属江都府。北宋雍熙三年(986),永贞县属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1013),真宗敕令升建安军为真州,永贞县属之。天圣元年(1023),因避仁宗赵祯讳,复名扬子县,时仍属真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路,二十一年复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真州,改扬子县为仪真县,属扬州府。清雍正元年(1723)因避雍正帝胤禛讳,改仪真为“仪征”。宣统元年(1909)避溥仪帝讳,复名为扬子县,属扬州府。1912年复名仪征县。1986年,撤县设市,为扬州市代管的县级市。
仪征最早筑城不详。有晋代谢安(320~385)在仪征筑“新城”说,其依据为北宋版《资治通鉴》记载:“(谢)安于步丘筑土垒,曰新城。”清雍正元年《仪征县志》载:“新城在东关外,……本谢安镇广陵所筑也。”对此,清康熙中张万寿撰《扬州府志》时,提出不同看法:“谢安新城于甘泉,非仪征之新城,李志以为谢公当年所筑非止一处,语无所本。”另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王检心撰《重修仪征县志》载,未言仪征筑城之始,仅称“宋乾德二年(964),升迎銮镇为建安军,筑城一千一百六十丈,门东曰行春,西曰延丰,南曰宁江,北曰来远。寻增济川、通阓,共为六门”,城垣呈梯形。
乾道四年(1168),修缮仪征城,闭通阓门,保留五门,并建城楼。疏浚护城河深“八尺,广且四之。会南河于江,达北河于山,以兼灌溉”。嘉定八年(1215),州守丰有俊筑东城920.8丈,并筑羊马墙830丈,工未竣。嘉定十一年,州守袁申儒继筑西城148丈、东城194丈,并增建朝宗门于运河之南。嘉定十三年,州守吴机始尽筑两翼城,以及修葺城楼、羊马墙、垛口、城屋等附属建筑。宝庆元年(1225),再次大规模修城浚濠。
明洪武(1368~1398)初年,知州营世宝、同治戈文德“因其旧址,增筑之”(乾隆元年《江南通志》卷二十),将宋城东西两翼合一增筑,城“周九里二百四十六步,高二丈四尺,雉堞三千六百二十有奇。建城楼四,戍铺四十有三,是为今城”。而光绪版《重修仪征县志》所载长度、高度有异。嘉靖三十五年,因倭寇屡犯江淮,知县师儒始用城砖修城。每城门用砖筑27丈有余,城与旧城等高,并建外瓮城。此后,明、清两朝城墙屡有毁损,也多有修缮。
△仪征城墙遗址本文照片均由陈启东摄
1912年以后,仪征城墙因年久失修,逐步被毁弃。地面仅残存一段南北向宋城土垣,垣长256米、高2.58米、底宽25米、顶宽12米,为版筑夯土结构。
2007年3月,在进行市东郊清真寺河道截污整治工程中,发现仪征东门水门遗址。经考古发掘,表明该水门遗址基础部分保存较为完整,且后期又得以加固,工艺考究,制作精良,使用时间较长,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水工建筑遗址。同时,它还印证了仪征自宋至明清城市及运遭的发展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011年,宋代的仪征东门水门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仪征城墙遗址
△仪征城墙东门水门遗址
仪真县城池:自宋乾德中,升迎銮镇为建安军,筑城一千一百六十丈,为门者六:东曰行春,西曰延丰,南曰宁江,北曰来远。又辟济川、通阓二门。嘉定中,郡守丰有俊筑东城,袁申儒继筑西城。吴机始尽筑两城为重濠,千一百余丈。明洪武初,因宋翼城故址增筑之,凡九里二百四十六步,高二丈四尺,上阔五尺五寸,建城楼四。嘉靖三十五年,知县师儒每门甓甃二十七丈有奇,高与旧城准,下辟重门,捍御称便。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