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县城池图引自《盐城县志》清光绪二十一年版
盐城,位于江苏省沿海中部,自古“环城皆盐场”,是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是名副其实的“盐”城。
盐城,周时属青州,此后又先后属吴、越、楚、东海郡。汉元狩四年(前119)建盐渎县,为盐城置县之始。东晋义熙七年(411),改名“盐城”,为现名之始。历史上随着政权更迭,盐城建置、隶属多有变化。1983年,升为地级盐城市。
盐城筑城之始,详情难考。汉元狩四年(前119)建盐渎县治时,恐无城。故光绪二十一年《盐城县志》经分析认为:汉盐渎故城在汉时常为海水满溢,“必不可建城”。而《旧唐书·地理志》亦云:“盐城久无城邑。然则,今之城必筑于有唐以后。然,创始何年?究不可考。”根据文献较多的记载,盐城筑城当始于南宋绍兴至乾道之间(1131~1173),经三次修筑始成土城。
△今日环城北路即旧城城址本文照片均由姜银华摄
嘉定年间(1208~1224),知县尤焴重修。元至正十五年(1355),县尹曹经再次重修土垣。
明永乐十六年(1418),指挥杨清、守御千户冯善为防倭寇侵扰,改用城砖修城,城周7里134步、高与宽各2.3丈。建城门3座:东曰“朝阳”,西曰“安泰”,北曰“拱斗”,各城门均建城楼,并增筑外瓮城和雉堞。另建东、西水门2座、窝铺28座。开挖的护城河深达9尺,围绕城墙的四周。因其城池形如葫瓢,故民间有“瓢城”之称。嘉靖三十六年(1557),府检校祝云鹤重修城池。万历七年(1579),知县杨瑞云以“盐之建城,龙脉发自西北,而□□于东南,不可无南门”为由(乾隆十二年《盐城县志》卷三),新开南城门,并建城楼,取名“迎薰”,居民皆称便利。有孙继皋所撰《新开南门碑记》,详记其事。后来,因城中多有火灾,南门又被塞闭。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张桓在旧南门基址向西数十步的地方新开南门,城门上城楼题字为“文明捷径”,自此“科第日盛,至今仍之”(据乾隆版《盐城县志》)。
入清以后,盐城城池多有损毁,修缮相对并不及时,甚至西城门的外瓮城竟成了贫民结茅栖息之地。直到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战乱时期盐城因城防需要,才另建房舍迁出瓮城内的居民。康熙七年(1668),盐城地震导致城楼、城上窝铺和垛口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乾隆三十二年(1767,光绪版《淮安府志》称“三十九年”,有误),知县朱洛臣申请库银重新维修。道光三十年(1850),盐城东北隅一段城墙坍塌。同治八年(1869),西北隅一段城墙也有坍塌。光绪十三年(1887),北门城楼塌毁。其毁损地段先后得到修缮。至光绪二十一年时,盐城西面的城墙垛口残缺,女墙损毁,亟待修葺。早年深达9尺的护城河,至清晚期也因年久“难(以)开浚”。
△建造在城墙基础上的环城西路
1912年以后,盐城城池逐渐荒圮,甚至被拆除。当年的城墙基址被建成环城路,环城北路、环城西路被俗称为“老城墙”。
盐城县城池:宋筑土城。明永乐间,指挥杨清、千户冯善始易以砖。周围七里一百三十四步,高二丈二尺,厚如之,池深九尺。万历间,知县杨瑞云建楼、浚池。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