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州治之图引自《徐州志》明嘉靖间刊本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与安徽、山东相邻。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有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之说。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古称“彭城”,又名“涿鹿”。据先秦古籍《世本》记载:“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当时徐州只是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区域的名称,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春秋战国时期,为徐国地,彭城为宋邑。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封国的国都。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改称“徐州”。此后,徐州既是一个行政区域,又是“彭城”的别称。1945年设立徐州市。
徐州最早筑城详情无考,说法不一。据乾隆七年《徐州府志》卷一载:徐州古有四城:其一是古大彭国外城;其二是外城内有金城;其三在其东北有小城;其四在西面又有一城。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城于此(万历五年《徐州志》卷一)。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刺史王玄谟(乾隆版《徐州府志》称“王元谟”)在其城址大规模地筑造城池。南朝陈太建十年(578),城垣被毁。唐贞观五年(631),重建徐州城,有内、外两重城墙。北宋熙宁十年(1077),徐州遭遇大水,知州苏轼率军民增筑徐州城,将东城门改建为高大的“黄楼”,并修筑堤坝以防洪。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决口,其南支改道,经汴入泗、夺淮入海(直到1855年再改道北去),徐州城出现了东、西、北三面皆黄河而南独平陆的情况。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完颜仲德在其城外东南增筑城池,后为明广运仓地。
明洪武(1368~1398)初年,重建徐州城。城墙以砖石垒砌,城周9里余、高3.3丈,城基宽与高相等,城顶宽1.65丈。护城河宽与深均约2丈,设有垛口2638座、角楼3座、窝铺51座。全城开有城门4座:东曰“河清”,西曰“通汴”,南曰“迎恩”,北曰“武宁”(据万历版《徐州志》卷一)。此后,由于黄河水患,徐州城屡建屡毁。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决堤,全城淹没,至崇祯元年(1628),水退,淤积泥沙厚达2.5米(部分地段有4~5米),成为“城下城”。大水退后,兵备道唐焕于原址重建,仍难以恢复旧制。
清顺治十八年(1661),兵备项锡引率众大规模修浚徐州城池,修缮毁损地段64处,疏浚护城河1368丈,历时三年告竣。
△徐州护城河
△快哉亭公园内残存的城墙已经修缮
△采用现代材料修缮后的城墙顶部
△在古城墙遗址上新建的城墙
康熙七年(1668),因地震全城毁坏。雍正二年(1724),知州孙诏重新修葺。嘉庆二年至嘉庆五年(1797~1800),扩建徐州城,周长14.5里。咸丰年间(1851~1861),因抵御农民军北伐,在老城周围先后分段增筑外城土垣,设城门6座、炮台10余座。又在黄河以北(今坝子街)筑城,开四门,与府城隔河相望,互为犄角。
1928年,在驻守徐州国民军第一军军长刘峙倡议下,城垣被拆除,仅遗存快哉亭公园内一段约150米的城墙。
徐州城墙由于历史水患等原因,形成了“城叠城”的现象。现存数段地下和地面的城墙遗址,分别以明清的古彭广场地下城遗址、清代的古城墙址之名,于1987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清代的徐州市西门城墙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州城池:建筑未详,今城三面阻水,独南路平衍,可通车马。明洪武初因旧城垒石,甃甓,周九里有奇。立门四。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徐州古城墙标识碑
△徐州古城墙址文物保护标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