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盱眙城

△盱眙县街市图引自《盱眙县志稿》清光绪十七年刊本

盱眙,位于江苏省西部,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古泗州城遗址、秦代东阳城遗址在其境内。

盱眙,春秋时名“善道”,属吴国,曾是诸侯会盟的地方;战国时,越灭吴,盱眙属越国;后楚国东侵扩地至泗上,盱眙为楚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时,盱眙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台,音“怡”)。据《中国古都词典》载:“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至八月,楚怀王孙心都于此,共三月。其地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秦末,刘邦、项羽率反秦起义军曾在盱眙休整,官滩镇境内有汉王城、项王城遗址;隋末,炀帝南巡扬州时在盱眙建离宫,名曰“都梁宫”。后因县治设在山上,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之意,遂名“盱眙”。历史上,盱眙县曾建过都,升过郡、军,还有州、郡也曾在盱眙设治。1955年,盱眙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现隶属于淮安市。

盱眙筑城始于六朝(即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城小而坚,旧有六门:东曰陈门,西曰玻璃门,南曰南门,北曰水门,东北曰慈氏门,西北曰积宝门”。宋嘉定十一年(1218),修盱眙军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城池毁圮。至清光绪七年(1881),盱眙城仅存北门,城门名早已改为“淮汴门”。20世纪50年代,盱眙城的残垣被拆毁。

泗州,是一个存在于北周(557~581)末年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之间的历史地名,州治始设宿豫(今江苏宿迁),辖地大概在今天的泗县、天长、明光、盱眙、泗洪一带。据《凤阳府志》载:“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翠,形胜之区也。”据清光绪版《淮安府志》载: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泗州自宿豫迁至临淮(即古泗州城)。泗州隶属虽有变更,治所也有迁徙,但其名一直沿用到民国元年(1912)4月,因废州制,遂改称泗县,直属安徽省。盱眙境内的古泗州城遗址,是康熙四十二年泗州迁治虹县(今安徽泗县)之前被水淹没的泗州城。

北周大象二年(580),始筑泗州土城,先后筑有东、西二城。明初,将二城合一,并在土墙内外用砖石砌筑,城呈椭圆形,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清康熙十九年(1680)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灾,河水多年不退。康熙三十五年夏,特大洪水再度侵袭泗州城,全城最终被河水埋没。据统计,从明万历六年至康熙十九年(1578~1680),泗州城被淹城达29次,平均3.5年就发生一次淹城事件。每次大水淹城,都会发生街巷行舟、房舍顷颓、民多逃亡的惨景。

1974年,在淮河镇城根小学附近发现了一段城墙基础,长约20米、宽约8米、残高1.2米,垒石而成,后经文物部门派专家现场考察,此遗址为泗州故城遗址。1986年以后,当地政府聘请省内专家先后多次开展了对古泗州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发现如今泗州城遗址只有1/10淹没于淮河里,大部分已经回到陆地,掩埋于地下。古泗州城周长在4.2公里以上,城墙原高10~15米,现残存高度4米,东西大道1.8公里,贯通全城,有一条50米宽的河流横穿城区。全城共设五门,每座城门设有外瓮城,从形状上看酷似少了一条腿的乌龟。有学者认为:古泗州城是中国唯一一座灾难性古城遗址,堪称中国的“庞贝古城”。

△泗州城遗址地面遗存本文照片除署名外

在盱眙境内,除上述二城外,重要的城址还有东阳城遗址。据清同治版《盱眙县志》载:秦置东阳县,沿袭汉代。1976年试掘时,发现该城平面呈长方形,遗址大部分保存完整,内外城东西并列相连。发现的城墙总长3471米,墙体宽约20米、残高3~5米,均用黄土分层夯筑。

1982年,汉代东阳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秦、汉项王城遗址,明代泗州城遗址,分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唐代至清代的泗州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考古发现埋于地下的古泗州城西墙外侧砖石结构包墙遗迹

△考古发现埋于地下的古泗州城东墙外侧砖石结构包墙遗迹本页两图由贺云翱提供

盱眙县城池:县治三面沿山,北阻淮水,古称城小而坚。旧有六门,今存遗址。宋嘉定十一年,修盱眙军城。今北门尚存,名曰淮汴门。

泗州城池:宋筑土城。明初甃以砖石,汴河经其中。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东南西北四门。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泗州城遗址文物保护标志碑 4+juNGc/1MDeLMUF8Kc6g3pS06+YqLDmHyOFAVtxjUDOmleQsGg51H3scXsI5H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