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兴化城

△兴化县城池图引自《扬州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兴化,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腹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地势低洼,形如“锅底”,故有“水乡”之称。因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说法。

兴化,又名“楚水”、“昭阳”,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邑。五代十国吴杨溥武义二年(920),自海陵县划出部分为招远场,后改为兴化县,这是兴化置县治之始。此后,随政权更迭,兴化县治及县名仅在很短时间有过变化,基本沿袭至1987年撤县建市,改为兴化市。1996年改隶泰州市。

兴化城墙,始筑于宋宝庆元年(1225,《考工典》所载年代有误),当时知县陈垓为抗击金兵入侵,开始筑土城。城周长6里157步、高2.5丈、顶厚1.5丈。城墙设有四门,门上建有城楼。城外设有护城河围护(据清咸丰二年《重修兴化县志》)。元末,城墙废圮。

明洪武五年(1372),守御千户郭德、蔡德、刘人杰等先后用砖重建,城墙高1.8丈,内外环水为护城河。嘉靖十七年(1538),整修城墙,并修筑玄武台,因位于城北而更名为“拱极台”,建有城门和瓮城,原为土筑,后改为砖石构造,具有城防和观瞻双重功效。嘉靖三十六年八月,再修兴化城,历时两年竣工。新城周长约3公里,耗用城砖600.5万余块、石灰12万余石,加高城墙至2.8丈,垛口共1860座,高2.5尺;城墙顶面宽4丈、底宽8丈。墙身前高后低,厚实坚固,既可御敌又能防洪。兴化城墙设有城门4座:东曰“启元”,南曰“文明”,西曰“威武”,北曰“肇魁”。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名曰“观海楼”、“怀曛楼”、“见山楼”、“仰宸楼”。护城河宽2.5丈、深1丈,用“木、石工匠银五百七十四两有奇”。其经费均由当地募捐和罚款所筹集(据咸丰二年《兴化县志》卷一)。万历二十六年(1598),为防御倭寇,知县翁汝进再在城内侧“培城土加厚”,添设石栏于水关以防水患。明末清初,唐甄曾登临城墙,作《兴化县城上登览》:“孤城野水忘黄昏,粳稻菰蒲一水痕。风急直愁沧浪入,秋高常畏大滩奔。鱼龙带雨叵中泽,鹤鹤冲烟过北门。来日忧怀何和道,芰荷香满泛前村。”

清顺治十二年(1655),知县任登级主持修缮城楼和雉堞。此后,至咸丰元年(1851),先后有六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城池。同治七年(1868),重修兴化城的拱极台,当地附贡生徐嵩峻手书的《重修拱极台记》碑刻,置于台基西南角。兴化城墙城砖以明清烧造为主,大多没有砖文,极少带砖文的城砖,仅记年号、窑名等数字。

△兴化城因当年有房屋搭建而幸存的城墙地段本文照片均由杨国庆摄

1912年以后,为方便交通增开小南门、小东门、小北门,至此城墙有了七门,在城墙的东、南、西、北各段仍设水关4座。1946年,拱极台毁于战火,仅存台基。

195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兴化城墙大部分被拆除,剩余部分因为当时的百货公司仓库、直属粮库等国有企业依古城而建,才侥幸得以保留。据1995年版《兴化市志》记载,兴化城墙“仅存西门、小东门等残垣约400米”。据有关资料考证,当时四处残垣位置分别为:百货公司仓库北端,造纸厂大门南端,健康小学东侧,粮食局仓库后边,每段约100米。

△兴化老城墙上的大树根危及城墙

2006年,地方政府开始对兴化古城墙残段进行修缮和修复,计划在东城外城墙的东端,沿城墙走向,继续向东、南方向延伸,经市少年宫至向阳饭店(原老东城门处),全长220米、底宽6.5米、高9米,中间夯土填实,顶部铺砖为游人的步行道。城顶步道宽3米,墙头恢复垛口。还计划“在东北两面各辟两处城门,门上建城门楼,在城楼两侧设踏坡通道,供游客信步城上观光。修缮后的古城墙是整体上体现明代江淮水城特色县级城墙,并与城门和城门楼组建成兴化古城墙遗址公园”。最先修复的是百货公司仓库处(即位于东城外城脚跟巷),该段残墙长65米、高5.5米、底宽1.6米、顶宽1.1米。2009年,笔者实地考察时,收集了部分兴化城墙砖文。

1986年,兴化城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兴化城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修复后的兴化城墙新东门城脚根

△兴化城墙的旧墙体

兴化县城池:宋嘉定十八年,知县陈垓始筑土城,周六里一百五十七步,高二丈五尺。城楼四座,水陆各四门。明洪武五年,千户郭德、蔡德、刘人杰以砖更建之。嘉靖三十六年,知县胡顺华加筑城址,共高二丈八尺,厚四尺。辟四门:东曰启元,西曰威武,南曰文明,北曰肇魁。浚濠堑,广二丈五尺,深一丈。万历二十六年,知县翁汝进培土增厚,并置四水关石阑以防水患。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5ZAQmvjs4uLnK6TYjn2W/8iU2W6ftvdCl2H8NdNA/9T7ilhDLGTsiClOhAf/4z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