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县治全图引自《泰兴县志》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泰兴,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苏中平原南部,水陆交通便捷,城市具有“水绕城、城抱水、街河并行、水城一体”的特点。
汉元狩六年(前117),海陵设县后,设镇,名“济川”,因地处襟江环海,自古就成为军事重镇。五代十国南唐升元元年(937),泰兴始置县治,初设于济川镇。北宋乾德二年(964),县治移至口岸以西的柴墟,并于四周垒土为城。南宋绍兴初年,县治迁延龄村(今泰兴镇)。此后,因朝代更迭,建置与隶属多有变更。1992年撤县设市。2011年,泰兴市被列入省直管县市试点。
据《崔侍郞桐城记》载:“泰兴古未有城,惟襟江环海也”,故又名“襟江”。泰兴筑城始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因“宋徙县,故有城而隘”,规模很小。靖康之变(1126~1127),金兵南下,泰兴土城被毁。绍兴三十一年(1161),为抗击金兵,知县尤袤在宋旧城外增筑土城,以致“北骑至,以城故(固),不得入”(据杨激云修、顾曾烜纂《光绪泰兴县志》卷六)。此后,城墙年久失修,“垣堞残毁”。明弘治五年(1492),知县原秉忠始用砖筑城门4座:东曰“寅宾”,西曰“迎恩”,南曰“南薰”,北曰“拱极”。不久,倭寇猖獗,泰兴受扰,对城墙修缮数次“议筑不果”。仅在嘉靖十一年(1532),知县朱篪于城西南增辟一门,题名“延薰门”,俗称“小门”。嘉靖三十四年,因倭寇扰境,巡抚郑晓下令修葺扬州诸属邑城池。泰兴知县姚邦材组织当地军民大规模修筑城垣,使其城周“计一千三百五十有三丈,高二丈五尺,广一丈,基趾于其广六尺”。设有城门5座:东曰“镇海”,西曰“阜成”(《考工典》记为“阜城”),南曰“澄江”,北仍曰“拱极”。于其西南复辟小西门1座,更名为“通济”,门右设水关1座。五门外均设吊桥。又沟通羌溪河,引水入城壕,使城内环以马路,城外绕以濠河。竣工后,告老还乡的原户部右侍郎张“桑梓之念,江湖之忧,赖以一释”,特撰《泰兴县城堑落成记》并勒碑于城内。该碑通高2.4米、宽0.8米,正书16行,共628个字,主要记述泰兴筑城经过及城垣范围(该碑现保存完整,并于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移至奎文阁东南侧)。嘉靖四十年,署县事奚世亮建北水关,知县许希孟添五门的重门,并建楼于北水关上。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知县陈继畴增建敌台41座,再疏浚城内外河道。万历二十九年,知县陈继畴拆县署通明楼,移建于东南角城墙上,取名“腾蛟阁”(该阁毁于1948年前后)。
△泰兴市文化博览中心内的城墙模型本文照片均由金玉萍摄
清代,泰兴城墙时有毁损,也时有修缮之举,并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增设城楼。此后,城垣年久失修,城楼先后坍塌,城墙毁圮。1952年,泰兴地面城墙基本被拆除殆尽,其遗址被改造成环城马路。
今人如此评价泰兴城池所形成的城市格局:泰兴城池由内、外两条城河环绕,外城河形如龟,内城河似龙蛇,形成了古今中外城市规划中独特的“龟背腾蛇”的空间意象。泰兴民间流传的“十字歌”中,与城墙有关的就有“一鼓楼、二水关、四关厢、五城门、六角桥”,以及从城门延伸出的“九条街”等,间接反映了泰兴城墙在民间产生的文化影响。
泰兴县城池:宋旧城,绍兴间增筑土城于外。明弘治间,知县原秉忠立四门:东曰寅宾,西曰迎恩,南曰南薰,北曰拱极。嘉靖十三年,知县朱箎因土城故址增建延薰门于济川桥西。三十四年知县姚邦材增筑,周延七里,计一千三百五十五丈,高二丈五尺,辟四门:东曰镇海,西曰阜城,南曰澄江,北仍曰拱极。又小西门一,名通济。西水关在阜城门南。五城门外各建吊桥。四十年,署县事奚世亮建北水关,知县许希孟添五门内重门,并建楼于北水关上。万历二十五年,知县陈继畴增建敌台,浚城内外濠。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环城西路段的环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