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宿迁城

△宿迁县城图引自《宿迁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

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置下相等县。西汉元鼎四年(前113),泗水王国在凌县建都,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西汉时,废凌县设下相。历经东汉、西晋,至东晋义熙元年(405),改下相县为宿豫县。唐宝应元年(762),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此后,随政权更迭,建置、隶属及名称均有变化。1987年,撤县为市(县级)。1996年,再改为地级市。

宿迁建城,始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此后,因建治迁移,城墙详情难以考证(据同治十三年《同治宿迁县志》卷十三)。明正德(1506~1521)初,知县邓时中始筑土城,南自新沟,北自马陵。

△宿迁城墙旧影本文照片均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藏

△宿迁西门段城墙

△20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占领宿迁时的古城墙

开城门4座:南曰“临淮”,北曰“通泰”,东曰“镇海”,西曰“会洛”。万历四年(1576),因黄河决堤,冲毁城垣。次年,知县喻文伟将县城迁至旧城北两里的马陵山,重新筑造土城。土城周长4里、高1.5丈,有城门3座:东曰“迎薰”,西曰“拱秀”,南曰“望淮”。城北根据堪舆家所说“不宜建门”而罢,但在城上建有亭楼,上书“宿迁县北门在此”(据《同治宿迁县志》注),因亭上书有“揽胜”,又称“揽胜亭”(据1935年《宿迁县志》卷四)。淮安府知府邵元哲撰有《宿迁迁城记》、知县喻文伟撰有《建城迁治记》,均载有其事。此后,历任地方官吏均对城池有修缮。万历二十二年,知县何东凤改用城砖甃其外,城门名更改为:东曰“阳春”,西曰“镇黄”(西城门距废黄河较近,取其防患黄水的意思),东南曰“迎薰”,西南曰“河清”,并建有城楼。

入清以后,宿迁城池虽常有损毁,但大规模修缮仅有四次。康熙七年(1668),宿迁地震,城墙遭损严重,城楼仅存其二,完好的垛口仅余30多座。灾后,地方官吏主持修缮城垣。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沈松龄申请资金,重修城池长达3里、城高2.1丈、厚3.6尺,垛口804座,新修建水关2座,改东城门名为“朝阳”。咸丰年间(1851~1861),因战乱而三次大规模修城池,并发动四乡民众在城外的四野兴筑圩寨,以当城之郭。圩寨周长1600余丈,并设有哨门、吊桥、炮楼、涵洞等。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萧仁晖主持第四次大规模修城。宣统三年(1911),王光毅等人耗费8000余缗。

1912年以后,宿迁城池因年久失修,逐渐毁圮,甚至大南门常年被关闭,为黄土所塞。1952年,因城市建设需要,大规模拆除城墙,仅保留了西城门。1970年前后,西城门也被拆除。

2007年9月,在宿迁市区某广场施工工地发现了当年县城一段较为完整的城墙遗址和“东水关”遗址。2010年,宿迁市博物馆、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对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建设工地展开了考古勘探,再次发现了宿迁城西段城墙遗址。这是继宿迁东城墙和北城墙遗址被发现后又一次城墙考古的新发现,明确了宿迁城墙的大致范围。

2012年,明清时期的宿迁城墙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庆

宿迁县城池:旧城,明正德初,知县邓时中筑。万历四年,知县喻文伟改迁县治马陵山,去旧治北二里筑土城,周围四里,高一丈五尺,广称之。万历间,知县何东凤易以砖。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4+juNGc/1MDeLMUF8Kc6g3pS06+YqLDmHyOFAVtxjUDOmleQsGg51H3scXsI5H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