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县城池图引自《如皋县志》清嘉庆十三年刊本
如皋,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临长江,与苏州张家港隔江相望,是中国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之一。
如皋,又名“雉皋”、“雉水”,“东皋”。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夏时,隶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春秋时,为吴国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归九江郡;汉代,曾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东晋义熙七年(411),正式置县。1991年,撤县设市。
如皋设治置县虽早,但筑城起步较晚。明嘉靖十三年(1534),刘末准调任如皋县令,因倭寇侵扰而如皋无城可守,遂沿玉带河建筑了城门6座:东曰“先春”,西曰“丰乐”,南曰“宣化”,北曰“北极”,东南曰“集贤”,东北曰“拱辰”,未建城墙,却以玉带河为护城河。后世却将其始筑城的功绩记在了兵部右侍郎兼巡抚郑晓的名下。“至明嘉靖间,抚军郑端简公奏而筑之,城之始也”(引自清·史鸣皋《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如皋城墙碑记》)。嘉靖三十三年,因倭寇抢掠沿海城市,邑人李镇等倡议筑城备倭患,经知县陈雍报巡抚都御史郑晓,奏准发银35000两,用于建城。据清嘉庆版《如皋县志》载:“城周一千二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上阔五丈,下阔七丈。城门楼四座,南名澄江,北名拱极,东名靖海,西名饯日。外濠深一丈二尺,阔十五丈,周长三千三百六十丈(《考工典》第二十卷记为‘袤二千三百六十丈’)。”城墙基本呈圆形,以砖砌筑。有兵部侍郎沈良才、郑瑞简所撰《遗爱碑记略》记其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因抵御倭寇,知县陈雍下令堵塞东水关。
△新建的城墙与昔日的护城河本文照片均由金玉萍摄
△东水关石筑的水道护岸
△今日东水关已成公园的一部分
△东水关近影
△东水关文物保护标志碑
万历十一年(1583),因城内排水与水上运输需要,复开东水关,疏浚河道。工竣时,钱藻(1531~1596,如皋人)撰有《东水关记》记其事。万历十五年,知县刘贞一重修东水关。万历二十一年,知县王以蒙主持增筑四座城门的外瓮城。万历二十七年,知县张星在城墙上增筑敌台23座(《考工典》记为“十三座”)。
△东水关段地面城墙遗存
△新建的靖海门及城楼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城墙本体“坼裂者三十余段”,附属建筑“楼既圮,马墙、垛口日益倾”。知县崔正音、前任知县何廷模等遂“领帑银三万五千九百六十七两三钱,照原估也。承修工段七百九十六丈三尺,又详明捐修坼裂者三十余段,又里身素工改灰工,海墁顺砖改丁砖,四门土道改砖道,及城下滴水石,溢原估矣”,历时两年多告竣。如皋人史鸣皋撰有《重修如皋城墙碑记》,详载其事。此后,历任地方官吏多有修缮城池之举。
1912年以后,如皋城池逐渐荒废。
1951年7月,因城墙多处倾塌,城门窄隘,交通不便,报经苏北行政公署批准,派人拆除,仅留东水关。现存东水关高5.76米、中宽7.2米,砖砌。水关涵洞上方嵌有“东水关”石额,为明代原物。
2001~2002年,对护城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并在公园北边修建了一段用旧城砖砌筑的城墙。
1991年,如皋东水关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皋县城池:故无城。明嘉靖三十年,知县刘末准作六门:东曰先春,西曰丰乐,南曰宣化,北曰北极,东南曰集贤,东北曰拱辰。三十三年,筑城周七里。凡一千二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城楼四座。外濠深一丈二尺,广一十五丈,袤二千三百六十丈。为水关二。万历年间,知县王以蒙筑四门月城。知县张星筑敌台十三座。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新建的靖海门段城墙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