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县城图引自《徐州志》明嘉靖间刊本
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因古有“沛泽”而得名。沛县为汉高祖刘邦的发迹之地,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有“汉汤沐邑”、“明先世家”和“千古龙飞地”之称。
春秋战国时,沛地属宋国。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联军灭宋,楚得沛地,始设县。自此,沛县隶属虽屡经变迁,但“沛”字始终未改,为县的建置基本没变。隋唐时,沛县隶属徐州。元代,沛县先后属济宁府、济州。明清时,隶属徐州、徐州府。1983年,沛县隶属徐州市。
沛县筑城始于秦,位于泗水河西岸。据1918年续修《沛县志》卷五记载:“沛城极大,四周堑通丰水。”后废。元至正十七年(1357),孔士亨筑小土城,周2里左右。
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费忠信于泗水河西岸约50米秦城故址扩建城墙,小土城遂废。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王治创筑沛县土城,城周5里、高2丈、顶宽1.8丈,护城河深2丈、宽3丈,雉堞1320座。设四门,各门建有城楼。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周泾又于城壁甃以砖石,更四门名为:东曰“长春”,南曰“来薰”,西曰“永清”,北曰“拱极”,重修雉堞和铺舍。此后,由于黄河历年泛滥,河水几乎每年对城池都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坏。嘉靖四十四年的春汛,因黄河泛滥,导致护城河被淤泥平为陆地,南门瓮城也被冲毁,城内积水2~6尺不等,严重影响了城内百姓的日常起居。为此,地方官吏出于对沛县城池防御水患的需要,相继采取了许多措施。隆庆元年(1567),知县李时首先增开南门于东南隅,以避洪水。此后,沛县几乎每隔五年大规模修城一次。万历二年(1574),知县倪民望重修沛县城池。万历五年,知县马昺筑护城堤坝10里。万历十年,知县周治升在城东北隅开便门,以泄城中积水。万历十六年,知县符玺疏浚护城河。万历二十五年,知县罗士学增建城墙上东、西两座角楼。万历三十一年秋,沛县城池再次遭遇洪水,导致城池和城楼多处损毁。万历三十三年,知县李汝让重修城池,并对护城堤坝加高增厚。
入清以后,沛县城池因黄河水患和兵乱,地方官吏多有修葺,甚至几次迁址。康熙二年(1663),知县郭维新筑杨家河堤。康熙七年,因地震导致城垣东、南两面墙体坍塌。康熙九年,知县李芝凤大兴护城堤的修筑。康熙二十年,知县程万圻修筑东门向北的一段数丈城墙。
△沛县博物馆藏有征集的明清沛县城墙砖本文照片均由Cathleen Paethe摄
△收藏在沛县博物馆内的沛县城墙砖;
△沛县当年南门城址
△沛县南门向西段城址
康熙三十一年,知县方曰琏修筑南门向西的一段数丈城墙。雍正五年(1727),因大水冲垮护城堤,导致全城被水淹。雍正十年,知县施霈重筑护城堤。乾隆二年(1737),知县李棠大规模修城如旧观。乾隆四十六年,黄河决口,县城被大水淹没,知县孙朝干将县城移治于栖山圩(今沛县栖山镇),建造砖城。咸丰元年(1851),黄河再次决堤,大水再次淹城,再移县治于夏镇(今山东微山)。咸丰十年,沛县旧治南大桥寨建成。第二年,太平军攻陷夏镇,遂临时移治于大桥寨,于南关筑土城,城周长3里余。同年,迁回了今沛县的县城。至光绪年间(1875~1908),沛县土城高2丈、顶宽1.8丈,护城河宽2丈。仅有三门,没有开北城门(据1918年续修《沛县志》卷五)。当地百姓中还有一种说法:“沛县300年无举人,故不能开北门。”此后,因咸丰年间(1851~1861),黄河改道走山东省入海后,沛县城得以缓解水患之苦。
△当地原住民向杨国庆指认当年沛县护城河位置
自1912年以后,沛县城池因年久失修,逐渐毁圮。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载:现存城址为明洪武二年(1369)所筑,平面略呈方形,四门遗址附近各有村落,其村名为东门口村、西门口村、北门口村、南门口村。城址高于地面不足2米,占地约2.5平方公里,东临泗水故道,南近泡水故道。残存城墙为夯筑,残短不一,最长约50余米,最短不足10米。
1984年,明代沛县故城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沛县城池:旧城已废。元至正间,孔士亨筑小土城,周二里许。明嘉靖间,知县王治增筑,周五里,高二丈,知县周泾甃以石。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