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通城

△通州治图引自《通州志》明万历版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有“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说法。其地又是由长江北岸古沙嘴不断发育、合并而成,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2009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通,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后周显德三年(956),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区,两年后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改为通州,设静海、海门二县。1912年改通州为南通县。1949年,始置南通市,现属江苏省辖地级市。

南通最早筑城,至迟在五代十国的吴国(902~937)时期,制子廷珪镇守时,即“修城池官廨”,“城而居之”。另有一说:“北极阁城墙建于东晋咸和三年(328),迄今已有1689年的历史”,此说非城市城墙的概念。后周显德五年(958),由静海制置巡检副使王德麟扩大城池规模而兴筑,初为土城(据光绪元年《通州直隶州志》卷三载,称958年为始筑城)。第二年,改为砖城,全城呈长方形,设东、西、南、北四门,城周6里70步,城外利用自然水道略加开挖勾连设为环状城壕,奠定了南通旧城的基础。

宋建隆三年(962),始设戍楼。宋大观四年(1110),知州朱彦修建南门城楼,名曰“海山楼”。宋政和年间(1111~1117),知州郭凝因加强城市防御需要,塞北门。金太宗天会年间(1123~1135),金兵南侵攻通州,城墙遭受严重破坏。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增筑通州城门外瓮城。元至正十六年至十九年(1356~1359),都元帅李天禄以传统版筑方法修缮城墙。另有一说:“元末,坠城郭,始编篱寨为城”(此说有误。见光绪九年《通州志》卷二)。

明洪武元年(1368),由明军部将孙兴祖督军士在潞河西修城,用城砖甃其外。城周9里13步,城墙连垛口高为3.5丈,设城门4座:东曰“通运”,西曰“朝天”,南曰“南薰”,北曰“凝翠”,各城门均建城楼。至洪武(1368~1398)末年,千户杨清、姜荣相继修城,并建城门外的吊桥,修造水关3座,“以通市河”。宣德八年(1433),都指挥刘斌奉命修理城楼。正统十四年(1449),总督粮储太监李德、镇守指挥陈信“以大运西南二仓在城西门外,奏建新城”,新城为砖城,城周7里余,城高不及旧城之半,东连旧城,西面开二门,即南门和西门,并建城楼。正德六年(1511),巡抚李贡奏请朝廷加高通州城5尺。第二年,知州高鹏用砖加筑外瓮城。嘉靖三十四年(1555),疏浚护城河。隆庆二年(1568),知州郑舜臣主持修旧城。万历十二年(1584),张士奇再修旧城。万历十九年,兵备道王见宾奏准修缮新城,调拨工料银50000两,大规模修城。连垛口的城墙高度为3.5丈,增厚1丈多,总长1340丈多。万历二十六年,知州王之城以防御倭寇为由修城,由于城外壁虽使用砖石,但其内壁为沙土,久雨之后容易坍塌,所以需不断修葺,“颇烦修筑”。万历三十七年,知州陈随主持修葺通州新旧两城。崇祯三年(1630),总兵杨国栋对新城修缮时,较之过去增厚加高。

△南通修缮后的北极阁邵耀辉摄

△南通修缮后的北极阁及遗址保护碑肖瓛摄

入清以后,南通城墙虽屡有毁损,亦时有修缮。顺治十七年(1660),副总兵鲍虎修葺通州敌台及角楼。康熙七年(1668),知州王廷机修缮城墙。此后至光绪年间(1875~1908),通州城池大规模修缮至少达20次。其中自乾隆三十年(1765)开始,通州新旧两城合为一城,并拆除旧城西面城墙182丈。改建后的通州城墙全长2707.5丈(据光绪九年《通州志》卷二)。城墙内部的沙土及内侧全部换为城砖砌筑,城脚用豆渣石1层,收分下段6进、中段5进、上段4进。改建后的城墙,女墙高1.6丈、城顶宽2丈,共耗银约153299两。然而,五年后的一场大雨,导致城墙多有坍塌,知州龙舜琴再次修城,耗银15638两。仅过了一年,因大雨城墙再次坍塌,耗银12767两加以修葺。当时,通州城门设3座:西曰“来恩”,东曰“宁波”,南曰“江山”,其中西门、南门的外瓮城三重,东门外瓮城二重,“城上设戍楼,角楼四,敌台十有六……水关东二西一”。护城河最宽处达200米。据明万历版《通州志》所载“城隍图”可知,其东门外瓮城仅为半座,其制如同浙江临海的半座外瓮城,也是出于防洪水的需要而设。明、清两朝,对通州城池进行修缮,当地官吏或乡坤多撰有文或记,以记其事,多载于光绪元年《通州直隶州志》等典籍。

△北极阁城墙遗址引自唐云俊主编《江苏文物古迹通览》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州王之城在旧城南边护城河外加筑一圈城墙,全长760丈,称“南城”(又称“新城”),以望江楼为门,跨护城河分两座水门,北抵旧城采军山石为城址,长760余丈,高、厚与旧城等。南城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毁圮。

1912年以后,南通城墙逐渐毁圮,甚至被张謇等人拆城取砖,用于营建厂房及其他建筑。仅余江山门、宁波门、来恩门和北城一段几十米的城墙。

1949年以后,拆除南通旧城仅余城门和残余地段,仅余北城墙一段遗址。

1998年11月,南通北城墙一段遗址,以后周时代的北极阁城墙遗址的名义,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对该段城墙遗址进行了修葺。

杨国庆

通州城池:周围六里七十步,隍称之。东曰天波,西曰朝京,南曰澄江。门各有戍楼三层,名海山楼。初周显德四年始筑土城,至六年复甃以陶甓。宋建隆三年,初设戍楼。宝祐中,增筑瓮城。明初设三吊桥,又辟三水关以通市河。嘉靖乙卯浚濠。万历丁酉,知州王之城筑南城,以望江楼为门,跨濠分二水门,北抵旧城采军山石为城址,长七百六十余丈,高厚与旧城等。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4+juNGc/1MDeLMUF8Kc6g3pS06+YqLDmHyOFAVtxjUDOmleQsGg51H3scXsI5He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