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县治学宫城隍图引自《康熙江宁府志》清康熙七年刻本
溧阳,位于江苏和安徽两省交界处,亦临近浙江省,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据明清《溧阳县志》等史料记载,早在东周(前770~前256)就有“溧阳”之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溧阳县(县治在今高淳县固城镇),今溧阳市属于秦溧阳县东部地区。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古)溧阳为溧水县,(古)“溧阳”之名终止。唐武德三年(620)分溧水县东部地区置溧阳县,即今溧阳市的前身,县治初在今溧阳市旧县村;唐天复三年(903)县治迁今溧城镇所在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溧州。元贞元年(1295),升为溧阳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县。清雍正八年(1730),改隶镇江府。1983年后,属常州市。1990年,撤县设市(县级市)。
据嘉庆版《溧阳县志》载:南唐升元二年(938),始筑土城,周长4里余、高1.2丈。城壕深5尺、宽5丈,濑水穿城而过。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在城西辟“青安草市”,因而西北城与濠划入城内,设城门5座:东曰“迎春”,南曰“迎夏”,西曰“迎秋”,北曰“迎冬”,西北曰“青安”。水门(又称“水关”)2座:上水门曰“清晖”,下水门曰“挹秀”。元至正十五年(1355),废青安门,复南唐旧址。七年后,朱元璋派郭景祥用石加固城墙,四门改为“东平”、“西成”、“南安”、“北固”,城门外都建了月城。宋濂作了《溧阳州新城记》:“溧阳现为州,位居江东要冲,城门上建瞭望台,城外四周疏浚城濠,以正月甲子日到四月乙未日新城完工,城周围长九千多尺,高二十七尺,宽十八尺。服役居民两千家,做工一万八千个……”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了部分城墙,修筑女墙并加高5尺,又在南面城墙的东西两侧设立两座望楼。万历年间(1573~1620),修缮女墙,改城门“东平”为“东生”,“南安”为“南薰”,在城基上建造文昌阁。清乾隆年间(1736~1795),对溧阳城墙多次修葺。
自20世纪30年代,因筑碉堡、建校舍、改善交通等原因,溧阳城墙被先后拆毁。今在原民政局大楼南侧的古城墙,还存有一段长30米、高8米的古城墙,均用长方形块石叠砌。
△护城河沿岸本文照片均由杨国庆摄
2013年3月,笔者实地调查中发现:溧阳古城墙位于溧城镇宝塔湾护城河段的西北侧。现仅存东南城墙,长约50米、残高6米,均用长方形块石叠砌。外有护城河,长约2700米。
1998年6月,溧阳古城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溧阳古城墙文保碑
溧阳县城池:南唐升元间筑土城于燕山北,周四里余。河贯城中,濠深五尺,阔十倍之。宋建炎中,西拓青安草市二里,建门五,水门二。明初仍南唐旧址界,草市青安于外。越七年,加筑九百丈有奇,浚濠深丈余。四门外复筑瓮城,改名曰东平、西成、南安、北固。嘉靖间,增修堡屋、女墙、月城等。开跃垅坝于学宫左,而闭下水关。
——清《考工典》第二十卷,引自《古今图书集成》
△溧阳古城墙